APP下载

本能,本性,本质

2014-10-21陈先元

关键词:本性本能本质

陈先元

[摘 要]孝是中国儒学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孝作为子女对于长辈的尊重,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价值,而是与父母对子女关爱的慈紧密相连,慈孝因而是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双向机制。从一定程度上说,慈的产生基于人的本能,而孝的产生则基于人的本性,在本质上,慈孝就是家族中的仁爱。由此发端,可以培育社会的仁爱精神,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

[关键词]本能;本性;本质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019-03

Instinct, nature, essence

—three questions of Ci and Xiao

CHEN Xian-yuan

(Institute of Media,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1, China)

Abstract:Xiao (filial pie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ral categories in Chinese Confucian doctrines. As a respect for elders from youngers, Xiao is not only an isolated social value, but also closely linked with parent caring for children. Ci and Xiao is a two-way moral mechanism to adjust social relations. To certain degree, Ci (take care of children) is based on human instinct, and Xiao is based on human nature. And in essence, Ci and Xiao are the love in family. From Ci and Xiao, we can nurture the caring spirit of universal love and achieve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instinct; nature; essence

孝既是一种个人行为与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社会观念与道德价值。作为后者,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正是孝以及其他一些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遗产,几千年来一直释放着正能量,维系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睦与发展。儒家学说的主要精髓在于四维八德,即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其中孝正是四维八德之一。但是,事实上,孝又不仅仅是四维八德之一,正如《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中所说,孝是“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还引用孔子的话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即孝是四维八德的基石,整个人类教化文明都是从孝中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孝的定位,不可谓不重;对于孝的评价,不可谓不高。古语道:“百善孝为先”,也是从社会生活的视角佐证了孝在道德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孝作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之一,为何居以如此重要的地位?为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为何能起如此重大的影响?为何被孔子称为“德之本也”?本文想在现代语境下对此做一些思考,从人的本能、本性以及本质等几个维度进行考察,对“孝乃德之本”这一观点作一些阐释,以就教于大家。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孝的含义,应该对孝的内涵进行分析。

孝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就一般意义而言,孝主要是指子女以及晚辈对于父母及长辈的尊重、敬爱、恭顺、关心、呵护、奉伺等等。尊重、敬爱、恭顺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上,而关心、呵护、奉伺主要体现在具体实践上。就判断孝的准绳来说,思想意识比实践行为更为重要,换言之,判断孝的准绳主要还在于检测当事者的良心,而不是当事者的行为。古代的一副对联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君子。”

孝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并不是一个割裂的、孤立的、单个的概念,而是和慈相对应的一个道德概念。慈主要是指父母以及长辈对于子女及晚辈的哺育、照料、保护、关爱、教育、引导等等。一个人的孝心或孝行并不是天然产生的,而是社会客观环境熏陶与教化的结果,这一社会客观环境主要是指父母以及长辈对于子女及后辈的关爱,即慈。因此慈孝就变成了一个复合名词,而这一名词一般不写成孝慈。这是因为慈孝慈孝,无慈无孝;慈孝慈孝,先慈后孝。慈是孝的基础,孝是慈的延续;慈是一种奉献,孝是一种回报;慈是一颗种子,孝是结的果实。两者相通相连,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细细考察,我们会发现慈孝两者的生成基础还是有所差异的。如果说,孝是一种纯粹的社会性意识的话,慈就除了社会性意识之外还带有某种生物的本能。实际上,不管人类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不管人的社会性如何发达,人仍是一种具有思想意识以及社会关系的高等动物,具有一般的生物特性,否则生理学医学等等现代科学学科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父母对于子女的哺育与关爱,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源自一般动物对于幼仔的哺育与保护。这是一种生物的本能,没有这种本能,生物就无由延续,生物就会灭绝。既然人也是动物,是高等动物,那么人对子女的哺育与关爱,除了其社会意义之外,也带有某种本能。慈就是一种带有某种本能性的道德价值。正在这一点上,慈与孝有所差异。

在一般情况下,具有本能性的道德价值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更强大的动力,更广泛的影响。在动物世界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幼仔不被屠戮,不被伤害,动物不惜与天敌搏斗以至牺牲自己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人类社会中,父母为了儿女成长奉献自己一切的例子同样比比皆是,而子女为父母无私奉献的例子相比较而言就少得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多地强调孝而不是慈的主要原因。

追根溯源,慈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人的一种本能,那么,或许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人的一种本性。

本性不同于本能。本能是人无意识支配行为的生理机制,而本性则是人有意识的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几乎可以终其一生的心理趋向。《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这里指的就是本性了,不是本能。关于人性问题,儒家学说曾有许多论述,《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的意思不仅是指人性善,而且还指人性有一种向善的趋势;孟子不仅指出了人性的静态,而且还指出了人性的动态。《论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论语》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话语也是一个意思。按照儒家的学说,人性皆善,都有向往善、追求善、实践善的心理与信念。

人性善恶问题从来就是一个学理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先哲们就这一问题写下了大量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以笔者之见,人性既有善心,又有恶意,可以说善恶相间,交互而生。因为所谓善恶的道德评判,只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才会显现,也就是说,只有当你的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矛盾而你对此做了某种选择时,才会产生善恶的道德判断。只要你不和他人的利益有所冲突,就不会有道德判断问题。一般来说,予人利者曰善,予人害者曰恶;夺人利者曰恶,除人害者曰善。人实际上是一个奇怪的动物,既会予人之利,也会夺人之利。故曰人性善恶相间,交互而生。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和人的关系不会激烈对抗,因为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与人为善,人与为善;与人为恶,人与为恶,千古之理,亘古未改也。对人恶意相向,势必引祸上身,伤及自己;与其夺人之利损人损己,不如予人之利利人利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观念,就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儒家学说中的人性善完全正确。

孝是对于慈的一种回报。虽然孝这一概念有其丰富内涵,包括了子女晚辈对于父母长辈的尊重、敬爱、恭顺、关心、爱护、奉伺等等,但就其实质而言,孝也可以归纳到善的范畴之中,说到底,孝就是子女晚辈对于父母长辈的一种善。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孝就是善,尽孝就是行善,不孝就是不善。既然孝就是善,按照儒家学说善是人的本性,那么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孝其实也就是人的一种本性。

诚然,目前社会上不乏不孝现象,但这不能证明孝不是一种人性。不孝之徒的产生,正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三字经》所说“性相近,习相远”,即是此理。

我们从孝是一种善的基本观点出发,得出孝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人性。把孝看成一种善,这是从社会利益分配的层面上来讲的;如果从社会心理机制上来看,我们还可以把孝看成是一种仁。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子女晚辈对于父母长辈的孝心,难道不是一种爱吗?

仁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仁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仁是儒家思想的支柱,仁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抽去了仁的概念,儒家思想就会变成一个空壳。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是一个泛指,不是特指。这里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不分亲疏远近,不分东南西北,儒家所追求的是天下一家,大同世界,互敬互爱,和谐美满的理想社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仁爱思想必须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个人到群体,由家庭到社会逐步阐发弘扬。《论语》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孟子》曰:“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也是要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礼记》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要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只有由此及彼、由内而外地弘扬仁爱思想,让仁爱思想在社会上得到极大的普及,大同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并不是一个抽象物,而是一个具体、鲜活、生动的复杂体。对于个人来说,总是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总是有自己的亲朋好友,总是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中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但是人不可能与每一个人都一样地频繁接触,人不可能与每个人的关系都一样的亲密无间,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而人最自然最基本最重要的无疑是父母子女等家庭中的亲情关系,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这也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而孝恰恰是调整这一人的最自然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道德标准,因此孝就必然成为人的最自然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了。一个人实践孝,就是实践善,也就是实践仁,然后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发扬光大,泽被四方,这就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了。因此,弘扬儒家的善与仁的思想,应该从孝开始,然后才是礼义廉耻、仁善忠智信义和平等等。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也就是说,孝的本质就是儒家思想道德观念中四维八德的基础,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猜你喜欢

本性本能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阅读理解专练(三)
用道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羊质虎皮
放缩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