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乳腺增生79例临床观察

2014-10-16王明忠马巧娟曾斌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年15期
关键词:通阳乳房肿块

王明忠 戴 明 马巧娟 曾斌芳*

1.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东沟乡卫生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78;

2.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3.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东沟乡卫生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78

乳腺增生在青年女性中可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发生恶变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约2倍,其中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则可升高至10倍以上[1-2]。因此,我们采用中药内服加入中医外治法,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9例女性患者均来自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东沟乡卫生院门诊,其中已婚75例,未婚4例,年龄在19~51岁之间,病程1~2年以内者41例,2~4年19例,4~6年6例,6年以上13例,左侧发病12例,右侧发病10例,双侧发病57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9年,乳房肿块属片块型61例,结节型13例,混合型5例,患者大多数乳房肿块有疼痛感,经前加重31例,因情志变化或劳累加重者37例。曾服中药及中成药逍遥丸治疗者9例,未曾治疗者70例,上述病例中的患者均有基本月经周期,近期内未用激素类及西药治疗。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3]体检时,触诊乳房肿块时应注意患者肿块的部位、大小、边界、质地、活动度。触诊检查范围要广泛,不能有遗漏,特别是乳晕周围和腋尾部,如果被检查者存在副乳,副乳也要仔细检查,因为发生于乳腺的疾病同样也会发生于副乳,为了检查肿块和深部组织的关系,可要求病人两手叉腰,使胸肌处于收缩状态。如果肿块侵犯胸肌筋膜或胸肌时,侧肌收缩时,甚至乳房抬高活动受限,当前锯肌及肋间肌受累时,肿瘤就完全固定于胸壁而无法推动[4]。

同时配合红外线乳腺扫描仪检查,肿块部位呈浅灰色模糊光影,血管变粗,彩色B超示乳腺体内部结构紊乱,分布不均,可见粗大低回声与细小强回声相互交错分布,腺体增厚,导管略增宽,成条索状改变,X线钼靶摄片,可见少许小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不清,同时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和其他良性、恶性乳腺疾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讨论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5]。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乳腺增生疾病的中医、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9~55岁女性,月经周期及经期基本规律者;③4周内未使用过治疗乳腺增生的任何药物,半年内未使用激素类制剂者;④知情同意者。

1.2.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乳腺良性、恶性肿瘤或炎症性疾病;②患者有其他内分泌疾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脏、肾脏、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④合并有精神病;⑤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内服用药 温肾通阳活血化癖方。自拟内服活血化癖方,基本方:鹿角胶12g,巴戟天、炒小茴、青陈皮、荔枝核、三棱各10g,杭芍、浙贝、当归、昆布、海藻各15g,肉桂3g,牡蛎20g,三七3g,炮姜5g。功效:温肾通阳,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主。辨证加减:若阴虚阳亢烦躁不眠,口干咽燥加天门冬、生地;肝郁气滞加香附、广郁金;胸胁不舒,心烦加川楝子、淮小麦;肝郁化热者加牡丹皮、炒栀子、减桂皮、小茴香;肿痛明显,边界清楚,加生牡蛎、荔枝核;肿块边界不清楚呈索条片块者,质软加路路通、白芥子;冲任失调者去白芥子加莬丝子;乳房胀痛甚者加元胡;脾胃虚弱者加茯苓 (或茯神,白术)。服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于月经干净后第15天开始服用,10~15剂每月,一个疗程,患者均治疗6个月,共6个疗程,服药期间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之品,避免精神刺激和劳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治疗和巩固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1.3.2 外敷用药 自拟消癖散剂。穿山甲、莪术、桔梗、青皮、黄药子、丹参、三棱、三七粉、川楝子、王不留行、海藻、当归、百花蛇舌草、冰片等20多种纯中药,药物比例配方: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消肿止疼,辛香走串为辅。将上方多味中药深加工,制成药垫外敷,药垫制作方法如下[6]:把研粉中药装入自制药袋内,药袋采用棉布材料,因其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水性和抗静电性,贴于患者皮肤,不仅柔软舒适,而且可使药力良好的透达。药袋宽长各10cm,厚度1cm,每个药袋可装入药粉等份 (28克),将药袋口封死,摊平,用缝纫机将药袋等距离分成九个正方形,放在患者乳房包块部位的乳罩内。有效期一个月,不用时应放在塑料袋中,以防药垫有效成分挥发。

1.4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评定标准[5]制定中医主、次证分级量化标准:①主要症状:乳房疼痛:无疼痛 (0级)0分;隐痛,触痛,不影响工作 (1~3级)3分;疼痛明显,尚可忍受,略影响工作 (4~6级)6分;疼痛严重,走路、穿衣即感坠痛或刺痛,影响工作或生活 (7~10级),9分。肿块大小 (以肿块最大直径为准):无肿块,0分;肿块最大直径≤2cm,1分;肿块最大直径2~5cm,2分;肿块最大直径≥5cm,3分。肿块硬度:质软如常,0分;质柔韧厚,1分;质韧硬,2分。②次要症状:月经量少色暗:无,0分;单纯月经量少色暗,1分;月经量少色暗伴有血块,2分。烦躁易怒:无,0分;有,1分。胸胁胀闷:无,0分;有,1分。行经腹痛:无,0分;有,1分。舌象:正常,0分,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或黄腻或其他异常,1分。脉象:正常,0分,弦或弦涩或其他异常,1分。

1.5 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与治疗后进行比较,统计资料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方面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n=79)

表1 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n=79)

临床症状±s治疗前 治疗后t P乳房疼痛4.58 ±1.823 0.61 ±1.213 24.220肿块直径 1.34 ±0.677 0.23 ±0.422 17.157肿块质地 0.58 ±0.496 0.00 ±0.000 10.427月经量少兼有血块 1.48 ±0.596 0.24 ±0.430 20.561烦躁易怒 0.51 ±0.503 0.00 ±0.000 8.944胸胁胀闷 0.77 ±0.422 0.03 ±0.158 15.169行经腹痛 0.33 ±0.473 0.00 ±0.000 6.186舌脉变化1.51 ±0.677 0.00 ±0.000 19.777<0.0

3 临床病案举例

马某,女,34岁,已婚,2010年5月6日初诊,自述右侧乳房肿块已1年余,经前乳房肿块胀痛加重,经后可自行缓解,曾服逍遥丸等药效果不明显,3个月前,受不愉快情绪的影响,左乳开始胀痛,右乳痛加剧,累及左手臂来就诊。半年前曾在某医院做彩色B超示:双侧乳房切面形态轮廓正常,层次清楚,腺体增厚,导管略增宽,内部回声增强,增粗,分布欠均,呈“蜂窝状”改变,内未见明显异常占位灶。提示 (诊断意见):双侧乳腺增生。体检:右乳外上方扪及约2~3cm,索条状结节,质软,左侧乳房内上中央区扪及大小不等的十余颗粒状肿块,质中均匀表面光滑,推之移动,无粘连,触及乳房胀痛加剧,两腋下未及淋巴结。平素月经延后7~10天,行经少腹冷痛,伴胸闷不舒,心烦少寐,苔薄白而脉沉弦,中医诊断乳癖,西医诊断乳腺增生。

辨证: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肾阳虚,治宜温肾通阳,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药消癖汤,治疗1个周期,乳房疼痛消失,肿块消失,精神佳,超声提示:双侧乳腺未见明显异常,停药半年,未见复发,临床治愈。

4 讨论

目前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卵巢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孕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乳腺周围结缔组织发生病理性增生。在治疗上现代医学多采用手术及调整内分泌治疗,因疗效欠佳,易反复,患者难以接受。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7]。本病属中医乳癖范畴,清代医家顾世澄《疮疡大全》将乳癖概述为: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垂坠作痛,或不痛,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中医历代名家多认为本病为肝郁、肾虚,脾伤冲任失调所致;其次肾主生殖调冲任,肾元亏虚冲任不盛,气滞痰凝阻于乳而发病。肝肾乙癸同源又为母子之脏,盖肾为一身之根本,肝气的条达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若肾阳不足,母病及子,肝郁不发,疏泄失职,脾 (脾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运不健,气血循行失畅,水湿内停,聚而成疾,痰瘀胶凝于乳中而发乳癖[8]。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肾密切相关,多因情志刺激肝气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结于乳房。乳房为肝经所过,肝络拘急则乳房胀痛,胁痛,气结于乳,肝失调达,横逆犯脾,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不化水湿,凝聚成疾,气滞痰阻而成乳内肿块。根据多年临床所见,本病多数患者与新疆高寒地区的寒冷气候有关,农牧民妇女多由经产期感阴寒而发病,城市妇女多由经期、产期空腹进食冷积过凉饮食所致。本病除肝郁痰凝,冲任失调及脾运不健,最主要以肾阳虚及阴寒结痰为多见,多数为经期及产期感受寒邪而引起畏寒喜暖,腰膝及少腹冷疼,四肢不温的宫寒症,痛经,经量不多,色暗褐有块,小便溲清而多,遇冷加剧,带下量多而清稀,舌淡苔白腻,脉:沉、滞、弦 (肝脉溢于寸口)。

内服方:本方正属脏腑虚损,阴寒内结,痰瘀胶结错杂,但以肾虚冲任阴寒为主,瘀血阻滞,治以温肾通阳,祛瘀养血,疏理肝气。方中鹿角胶、牡蛎通阳散结为君药。臣以肉桂、巴戟天,助鹿角胶温肾通阳,浙贝、昆布,软坚散结,杭芍、青皮、三棱既助诸药软坚散结,又能疏肝理气,佐以当归、海藻、陈皮、三七养血调肝,炮姜且助诸药温肾通阳,温经散寒,又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能疏肝理气,解郁祛痰,通络散结,活血软坚,温肾通阳调冲任,调整内分泌功能。疏肝理气中药调节中枢神经,对于缓解精神紧张有帮助,温肾通阳中药,有调节性腺分泌的作用,可恢复卵巢功能,从而达到激素平衡的目的。外敷散剂:辛香走窜,活血化瘀,清热燥湿,通络止痛消肿,通过局部外敷,药力直达患处,使经络气血通畅,对减轻疼痛,缓解症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加速了本病的痊愈[9]。

[1]饶洪,周红勤.中药治疗乳腺增生68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03,23(1):36.

[2]郝兰枝.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 84例 [J].河南中医,2003,23(4):32.

[3]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3-395.

[4]龚西騟,丁华野.乳腺病理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

[5]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腺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1-130.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8.

[7]刘清林.中药垫外敷治疗乳腺增生120例[J].河南中医,1999,19(3):47.

[8]龙家俊,张崎、陈新.对乳腺小叶增生的诊治体会[J].河南中医,1999,15(5):26.

[9]史丽清.内服外洗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J].河南中医2002,22(2):46.

猜你喜欢

通阳乳房肿块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关爱乳房健康 从认识乳痛做起
母乳喂养需要清洁乳房吗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基于“取类比象”法探讨通阳与肿瘤防治
长着乳房的大树
完形填空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