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3+1”培养模式

2014-10-08闫妍,曾东建,孟忠伟,吴怡,暴秀超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训学校

闫妍,曾东建,孟忠伟,吴怡,暴秀超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教师“3+1”培养模式在如今新形势下对于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对于多方都有利的共赢教学模式。但是该模式具有很多实施方面的难点,包括如何协调、如何保证教学任务以及企业培训课题如何制定。这些问题都需要三方共同长期的努力,从细节局部入手,做到由点及面,由面及体,这样才能培训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3+1”;教师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01-03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教育大学生的重要任务,而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学体制也都将这一过程交给了学校独立完成,每一名大学生都是按照学校特定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但是由于高校教育偏重理论性而缺乏实践以及工程性质,使得大部分学生从学校毕业后面临尴尬局面,即学校教授的知识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必须经历企业培训和学生的再学习过程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所以,近些年来,一种新型的“3+1”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1-5],所谓“3+1”是本科学生在经过三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在第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校要结合用人企业的需求,制定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并和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能够有的放矢地培养出企业迫切需求的专业技术以及管理人才。这种新型的培养方式把学校完美的理论体系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可以说为大学教育开拓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而笔者认为,“3+1”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不应当局限在学生本身,它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同样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长期以来,学校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不止是学生,作为传授主体的教师也在一步步迈入数字、公式和书本的漩涡,与企业和工程的联系越来越少,课堂的讲授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正是由于教育的源头即教师本身过于脱离企业和实际,我们的大学教育才会面临着与时代脱节的困境,所以,针对高校教师的“3+1”培养模式也应该被提上日程。

一、高校教师“3+1”模式的实施

1.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平台。教师的“3+1”模式不像学生教育模式那样有比较严格的时间安排,并不需要教师一定在3年的学校工作之后专门再抽出1年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培训,教师培训模式的时间应该是灵活自由的。这个时间应该由教师、学校和企业三方进行协调商定。

首先教师要从自我出发,在学校的工作时间中,不仅要潜心培养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更要随时关注自身学科的科技发展,不断研读相关文献,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关注度和敏感度,始终保持较高的科研水平。经过几年的学校工作之后,要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整体的规划,建立大方向上的研究目标,这个目标不仅仅包括纯理论性的研究,更要结合企业的工程需求做出框架。在确立了目标之后,就需要分别同学校以及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

其次是企业,教师选择的企业是十分重要的。如何选择企业和选择什么企业,这都需要教师在之前做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就像毕业生选择应聘单位一样,首先要了解自身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关注企业的产品定位和技术要求,最终选定的企业需要符合教师自身的研究规划,同时本身也愿意接受高校教师加入到自身的科研团队。考虑到企业本身都是有着明确的研究目标和专业技术团队的,不可能为某位教师设立专门针对性的课题。而高校教师们在企业培训和工作的时间也相对短暂,能够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较少,从企业自身出发是不利的,只有制定出对企业有针对性有利益性的教师培训制度,企业才可能真正接受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所以,企业的选择和确定就是教师培训模式中的一个难点,单纯靠单一的某位教师肯定是不够的,这需要教师所在的院系和学校共同努力,制定出一种共赢的新型模式。

而学校在教师“3+1”中就要起到一个居中协调的作用。从近些年的高校发展可以看出,原本传统的教学型大学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各大高校都认识到了科研和工程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这两方面的要求,开始向教学科研型的大学发展,所以对于教师在科研工程项目上的态度都是十分积极和支持的,在推动教师进入企业培训这个过程中,学校就是一个中枢机关,其自身要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依靠本身的资源为老师们与企业提供交流的契机,充分发挥自己资源深厚接触面广的优势;同时,在教师提出培训要求时,学校要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受影响,同时也要处理好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和培训时间安排。不能出现同一时间段有过多的教师进行培训而导致学校正常工作流程出现问题,也不能出现长时间没有老师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都需要学校起到宏观调控和分配的作用。

2.学校需要建立新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同学生的“3+1”教学模式一样,教师在进行了相关的工程培训之后,自身对于学科和课程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么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方面就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工程进行实际有机的结合,可以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的相关整合和集成,促进知识的交叉、渗透,将课程的内容进一步综合化,但是要注意避免知识的重复性,坚持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技术能力和个人素质这几方面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特别要培养学生对于课本外知识的兴趣度,注重他们在工程实践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区分基础课和实践课,在满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量精简由考试决定成绩的理论基础课,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大学生实践和其他选修工程课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企业需要提出针对性培养计划。在学生的“3+1”教育模式中,企业能够针对自己的管理、技术和生产发展,一方面提醒学校调整传统教学计划,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的培训,大大增强学生在实践经验与工程技术方面的水平,让企业真正站到了人才培养的前台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而教师的“3+1”培养模式中,对于企业培养本单位所需要人才这方面作用不大,但是教师本身在理论基础和工程能力方面都要比学生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这一模式对于企业最大的好处就是强力的科研人才供给。企业应该在自身的科研基础上,提取一些适合于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培训时间较短,这些工程项目应该具有模块化特质,即一个课题可以细分为许多环节,那么每位培训教师只需要完成其中一部分,大家经过统一规划安排就能够为企业提供完整的技术链,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很有好处的。endprint

二、“3+1”模式的实施难点

1.教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调。教师培训模式的难点首先就在于三方面的协调问题。教师什么时候去培训,培训多少时间,在培训期间是否要兼顾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这些都是直接影响三方面整体安排的。从学校出发,教师培训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而学校的老师人数通常都不下几百,如何安排每位老师的培训时间和周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同时还要兼顾到企业以及个人的需求,问题的复杂度就更大了;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在经过整体的规划和几年的工作整理后,就应该提出企业培训的申请,在申请之前,就需要与相关的企业进行联系和探讨,尽量提出与自己研究方向贴近,同时又对企业发展有帮助的课题,这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企业从自身出发,所提出的工程培训项目肯定都是针对自身需求的,那么如何将其与高校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在一起就是企业需要多方面调查研究的,同时整个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住宿、工作条件、工作时间这些安排都需要与高校和教师本人进行多方面的协调。要做到三方面都融洽和满意,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

2.培养模式容易影响教学。任何一个大学,教师的数量都不下几百人,那么这些教师是否需要培训,何时安排培训,如何培训,这些问题总结起来是十分复杂的。但是学校是有一个总前提的,那就是教师的培训不能够影响到学校的基本教学任务,大学始终是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目标的,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点来进行的。学校开展对于教师的培训也是为了增强教师各方面的实践工程能力,提高其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能力。所以,学校安排教师培训需要一个全局的统筹规划:(1)区分文理工科,不同的学科院系,在培训的方式数量上要做出区分。理工科相对于文科方面,更加注重对于工程实践的研究与探讨,那么就可以适当增大这些院系的企业培训名额;(2)为每个院系提供一个大纲性的战略方针,规划分配总体培养目标和人数,同时将具体的权利下放到各个部门,由部门针对自己具体的工作要求和发展战略确定培养计划和人数。

3.企业制定培训课题的复杂性。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出研究重点和攻关课题是比较容易的,难点就在于课题与高校教师群体的相关度、模块化以及连续性。相关性的问题需要企业积极与高校教师进行互动,多方交流并最终寻求出交点。这不是单一的与某位老师或者单独的几个老师进行交流的问题,而是需要与整个学院,整个教学群体建立共同目标的问题,只有确立了这样一个具有发展性、延续性,并具备模块化划分条件的目标之后,企业与高校的共同培养计划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如果只是单独与某一个老师确定了一两年的合作关系,之后不具备可延展性,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其积极意义不大,对于高校来说也无法体现宏观效用。

总体来说,这样一个教师培训计划需要长期的规划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参与的三方都需要很好的耐心和毅力,应该从小处入手,首先建立少数试验点,确立小范围的合作计划,控制参与人员的数量,确保质量,在整个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善加总结,再逐步扩大范围,推广向整个院系直至整个高校。

三、结论

1.“3+1”教师培训模式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它从高校出发,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的源头,教师本身的素养提升过程中,可以说是一个更加直接快捷的桥梁,为企业、高校、教师之间搭建了三方合作的桥梁。这个模式能够促进三方共同发展,从教师本人来说,通过培训增强了个人的实践工程能力,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在科研研究中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和较强的基础;从高校来说,增强了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和增大其就业机会,同时锻炼了教师的个人能力;对企业来说,能够与高校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学生对于企业的了解和就业积极性,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为企业解决其实际面临的问题,减少其成本。

2.这样的培训模式具有很多实施方面的难点,包括三方的协调,如何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完成合作,企业如何制定培训课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三方共同长期的努力,大家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满足自身基本需求的情况下,与其他两方进行最大程度的探讨与合作,特别是在前期的摸索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和麻烦,这就需要三方不急不燥,耐心解决所有问题。对于局部短期的利益得失不能看的太重,以长远的发展为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曾东建,李强,孙仁云.“3+1”: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1):37-39.

[2]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3+10”人才培养工程方案[Z].

[3]唐丽敏,楼利琴,奚柏君.校企合作探索“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7,(1):67-68.

[4]陈晓梅,李视友,龚丽.会计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4):113-114.

[5]李尧,余五新.应用型高校“3+1”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9):24-25.

基金项目: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长安“3+1”汽车生产实习基地建设(05020384)。

作者简介:闫妍(1984-),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内然机燃烧过程模拟及排放控制。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培训学校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学校推介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