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

2014-10-08彭永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简单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摘要:守住语文的底线,回归语文的本色,这是新课标下有效课堂的必然追求。笔者从课堂教学目标构建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见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观点:坚守“本位”;深而有“度”;情感靠“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简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97-02

回望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什么文化语文、诗意语文、张力语文、情智语文、开放语文……大家对语文教学的内涵和目标追求,众说纷纭,恩怨纠葛。“语文课堂是个大箩筐,什么菜都可以往里装”,这是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绝妙的讽刺。面对众多大师,我们芸芸众生如何能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万象缤纷中跳出来,坚守住语文的本色和底线呢?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构建简约的语文教学目标呢?

一、坚守“本位”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1]语文课堂就应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学的目标很单纯,就是“听、说、读、写”四大板块。斯霞老师说:“语文课,就是要读,要识字,要写字。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样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就是要念好“识、写、读、背、作、说、习”七字诀。(张庆语)如最能代表苏派这一教学思想的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设计了这样的四个教学目标:(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这四个目标单纯、明确,就是围绕着“读书、识字、写字、理解感悟”等语文目标而设计的,没有什么华而不实的,好高骛远的教学追求。他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更是紧紧围绕这四个目标展开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了语文味,如: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学生纷纷送来.老师把小黑板挂到大黑板上。这些词语是: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却把语文课上得“面目全非”。他们深受“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打破学科本位,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这一理念的影响。“拓展开放”迅速席卷课堂,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如果没有拓展环节的设计,好像这堂课就是失败的,就是枯燥单薄的,于是无度的拓展便严重冲淡了语文教学。如笔者在听一位教师上《赶海》第二教时,匆匆读罢课文,交流几个问题之后,就设计了“画赶海”、“唱赶海”两个环节,同学们画起了赶海的情景,唱起了赶海的歌曲,先画后唱,兴致勃勃,两个环节整整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真不知这是语文课,还是绘画课、音乐课,或者是一堂综合实践课呢,一堂课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语文的东西完全丢失。再如课堂交流搜集的材料也曾一时风行,有位老师在教学《翠鸟》一课时,课上安排了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翠鸟的资料的环节。图片的,文字的,翠鸟的样子、习性、生存环境、发展,甚至环保等知识全部出来了,整整用了十几分钟,俨然这是一堂自然生物课。这些老师还美其名曰“丰富文本”、开发资源”,岂不知这是极度的“曲解课标”、“扭曲文本”。短短的40分钟,十几分钟的“旁门左道”,学生的言语能力培养何以落实!

二、深而有“度”[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这一理念一时激活了阅读课堂,开启了万千缤纷的精彩对话,同时也引来了不少的是是非非。对话看谁深入,理解看谁高深,见解看谁高明。于是语文教师们课前就要下足“功夫”,文本要往深里挖,是啊,挖得越深,泉水越多。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哪点能出彩,哪点能与众不同,哪点能“多元解读”,课前教师绞尽脑汁,课上学生云山雾海。曾听过一位著名特级教师上《落花生》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是喜欢落花生,还是苹果石榴呢?前几个同学的发言都是喜欢落花生,语言也组织的有条有理,对落花生的精神大为赞赏,这也说明学生充分读懂了文本,落花生的精神也已内化为孩子们的价值追求,文本的价值引领得以彰显。但是这位教师好像并不满意,显然觉得孩子们对他精心的设计没有弄懂。于是,这位大师抛出一句:“难道苹果石榴没有人喜欢吗?它没有什么值得赞赏的地方吗?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石榴苹果这样的人不值得喜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本来就是个”墙头草“,孩子们感觉风向一变,马上纷纷举手:“老师,我喜欢苹果、石榴,它酸甜可口,物美价廉。”“我也喜欢,因为他外表漂亮,就像现在很多商品都讲究精美的包装。”“老师、还有,我觉得他比落花生更可贵的是,他敢于勇敢的展示自己,这是现代人最需要的,不像落花生缩头缩尾。”“语不惊人死不休”,听课者瞠目结舌,掌声雷动,大师已控制不住,最后总结“大家各抒己见,说得很好,到底谁最值得喜欢,时间关系,下课小组再去讨论。”这样解读,笔者不敢苟同,不知教材编者作何感想?

这样的教学场景比比皆是,教师为了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唯权威,就漠视文本的存在和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曲解作品的内涵,“多元解读”成了“随意解读”。[1]新课标指出: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多元解读”与“价值取向”不能唱对角戏。endprint

深度,深度,深而有度。若是无度,大大超越课标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这样的深度也值得商榷。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宴子使楚》一课可谓是深度挖掘文本内涵的典范之作。她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简要设计过程是——对宴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的尊重的思考。这样立体的、深入的、丰满的把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的内涵拔高到这样一个高度,我想也只有这样的大师级人物才有这样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吧,也一定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深夜才“熬”出来的。我们常人恐怕无此水平,那么对于一个毫无人生阅历和政治外交体验的小学六年级孩子来说,更是“超越极限”吧。再如,小学的古诗教学,课标定位不高,只要能说诗句的大体意思,感悟古诗蕴含的基本思想感情即可,重在诵读积累。但教师在教学时偏要深挖,对古诗句的情感、内涵、意蕴非要“牵”着学生说出个所以然来,但终究绕来绕去,云山雾海,稀里糊涂,最后没法,教师只有道出自己“苦心思考”,学生仿佛“醍醐灌顶”。

三、情感靠“熏”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因此有的老师指出:语文有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眼中有文”,还要“心中有情”,情感教育不能忽视。重视“语用”目标,绝非遗弃情感教育。笔者认为,思想情感教育靠的是“熏陶濡染”。新课标语: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材上编委们精心选择的课文可谓是“文质兼美”,在学生的反复朗读和语言品悟中,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一如春风化雨,点点渗透在孩子的心灵,孩子早已受到熏陶濡染,情感教育即使想遗弃也不能呀。“不必说破”[2],这是知名教育写作者谢云老师在《禅学与教育》一文的主张,语言习得如此,情感、思想教育更是如此。但是我们的一线老师们在语文课上非得要来个画蛇添足的结尾:“学了这一课,你受到了什么教育,以后你该怎样做?”硬性贴个思想教育的标签,教师也不注重学生言语表达,只要说出受什么教育就行,啰里啰唆,不下五六分钟。

其实三维目标是有机整和在一起的,绝不可把情感教育脱离在语言训练之外。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中的中心句:我看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可以这样设计:(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劳苦、简朴)(2)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3)讨论交流:①周总理工作劳苦表现在哪里?②周总理生活简朴又表现在哪里?(4)谈体会:面对这样的总理,你最想说什么?这样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读书、感悟,学生在言语的感悟思考、表达和课文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精神的启迪。

教学目标,请简单些,这是新课标下有效课堂的质朴的呼唤,也是回归语文本色,坚守语文底线的最真诚的心声吧!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2011.

[2]谢云.教师博览[J].禅学与教育,2013,(05).

作者简介:彭永(1970-),男,江苏徐州人,中文本科,小学高级,塔山中心小学业务校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简单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敲开幸福的语文课堂
追求“简单”的绝对回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