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教学“四措施”

2014-10-08吴艺芬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9期

吴艺芬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应当改变观念、改变方法,让古诗教学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关键词:设诗境;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64-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目标为:第一学段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会正确默写古诗,会在考试时解释几个“重点词语”,更不在于会完整地背写整首诗的意思。

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古诗的自主探究及情感体验,通常采用逐句串讲的机械模式,用分析讲解代替思考探究,用强行灌输代替自主体验,使得古诗中优美的意境及深邃的韵味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久而久之,古诗的教授与学习变得简单、乏味,教师认为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学生认为古诗学习无非是读、抄、背、默。殊不知,这样僵化的古诗教学,不仅淹没了诗歌意蕴深长、内涵丰富的魅力,也大大扼杀了学生感受传统古诗丰厚含蓄的兴趣。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应当改变观念、改变方法,让古诗教学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一、以趣导课,设诗境

古诗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它凝结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及独特的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文化氛围,是学好古诗的重中之重。

1.故事生境。对于孩子来说,美妙的故事通常具有一定的魔力,它能召唤孩子的心灵,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上课伊始,教师选择一些短小简洁、符合诗境的故事开启教学,能点燃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热情。如教学《小儿垂钓》,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有一个头发蓬蓬的小男孩,他想学习钓鱼。于是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由于个子小小的,他的身子几乎被周围的草儿盖住了。但他非常专心,目不转睛地盯着鱼竿,这时,忽然有一个人路过这里,想去跟他问路,没想到这小男孩却急忙摆摆手。咦,你们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这么做吗?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氛围异常活跃。

2.语言画境。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渲染力,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进入美妙的遐想。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娓娓而述:“当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波光闪闪的西湖,就像是一位盛装打扮的美人,令人无限憧憬;而在雨幕的笼罩下,迷茫的西湖,又像是一位淡雅妆饰,蒙着神秘面纱的女子,让人遐想万千……”一时间,西湖的美便萦绕心间,如梦如幻般吸引着学生。

3.串词引境。运用提示语,激发学生联想能力,也能够为古诗情境的设置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教学《牧童》时,教师提供一组词语:“牧童、草地、笛声、黄昏、蓑衣、明月”,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词,大胆展开联想,描述出情景。这样,便事先在孩子心中勾勒出古诗生动的情境,无声无息地将古诗幻化成鲜活可感的画面。

4.声画造境。如教学《望洞庭》时,课件出示月夜里洞庭湖的精美画面及文字描述,伴着悠扬的古筝乐,学生的内心也跟着平静了下来,他们静静地感受水光月色的交融,开阔辽远的湖面,林木葱茏的洞庭山,一切显得如此澄彻空明,宁静和谐,仿佛时间停止于今宵月夜、洞庭湖畔。这种视觉与听觉的渲染,让学生从有限的画面想到了无限的画外,感受到的是画中情,听到的是画外音。

5.诗眼设境。王国维说:“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紧扣题中的“送”字提出问题: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为什么送?怎样送?什么时候送……这种缘题设疑的方式犹如一把调动学生情绪的指挥棒,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明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只有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终生受益。

1.查询诗人,了解背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诗人资料,熟悉写作背景从而解读诗题。如教学《独坐敬亭山》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整理诗人李白的生平资料及写作背景,并让学生在课上汇报。其中一位学生把整理好的资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信息搜集处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们也较为清晰地了解到一代“诗仙”李白怀才不遇,长期漫游在外的经历使他饱经心酸,看透世事,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他只好向大自然寻求慰藉,寻觅知音。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理解就更加准确了。

2.自主摸索,互助讨论。首先自读古诗: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联系下面注释查解字词句,然后根据插图,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并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其次互助讨论:小组成员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诗意,并对个人依然存在的疑问再次进行集体讨论。最后汇报交流:先由各小组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问,由其他组或老师解疑,然后小组派代表解释诗意。教师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后,教师重点讲解“西辞”、“下扬州”、“孤帆”等较难理解的词句。这样的教学过程免去了老师不厌其烦的字字落实,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己的摸索和大家的协调合作,富有动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尝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古诗教学中,把握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如教学《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正确的朗读节奏,用低沉的声音浅吟慢诵,更应引导学生把诗中的“只、又、何时”读成重音,从而加深对诗人思乡之情的理解。

同时,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分读、小组合作读、全体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贯彻课堂始终,再加上教师富有激情及诗意的过渡语的渲染,学生便能入情入境地用心感受诗句的情感色彩及诗人的情绪变化。

四、活动体验,入诗境

1.画中生情。缘诗作画,让学生边读诗,边想象,把心中对诗句的理解幻化成充满色彩的画卷,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寓诗意理解于绘画当中,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能力、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诗意画简笔画(指名两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画,其他学生在草稿上画)。然后让学生评价黑板上的画。有的学生发现了画中枝繁叶茂的树木不符合“未成阴”的诗意,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抽出的新芽、茂盛的菜花、翻飞的蝴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天气息。这样的古诗教学,不仅受学生欢迎,而且架设了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桥梁。

2.演中育情。对于一些隐含对话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角色,进行即兴表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绎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依依惜别的情境时,学生们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神态、动作、语言的设计也有所不同,酣畅淋漓地把一对好友执手相看泪眼的情境生动地再现于课堂。

3.唱中咏情。古诗新唱,能使学生强化识记,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即将完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陈小奇改写的《烟花三月》,让学生跟着唱和,“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此时,帆尽而情意未尽的忧愁在课堂中蔓延开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