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桕瓦孜”:碾出小巷浓郁油香

2014-09-29杨苏生

新晨 2013年9期
关键词:油坊榨油油料

杨苏生

“桕瓦孜”全由木头制成,通过巧妙的工艺组合,在一方杏木制的油槽上碾压胡麻、蓖麻、菜籽等油料,化为滴滴浓香的食用油。

在新疆叶城县,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维吾尔族特有的手工制油工具“桕(音jiù)瓦孜”。“桕瓦孜”制出的油,油香味正,千百年来为南疆的维吾尔族人所喜爱。

发现“桕瓦孜”艺人

在叶城,记者无意听人说起当地有一户维吾尔族人家仍保留有土法制油的工具“桕瓦孜”,制出的油味道非常香浓。在当地文体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找到了这户油坊家。

走进小院,在布置温馨的小院中记者见到了用传统“桕瓦孜”制油的手艺人阿巴斯·帕孜拉。通过简单的交流,阿巴斯·帕孜拉告诉我们,他今年57岁,他所掌握的榨油工艺是从太爷爷那一代开始传下来的,他是第四代制油人。

初见“桕瓦孜”传统制油作坊

当主人知道我们对“桕瓦孜”制油工艺很有兴趣后,将我们引进他家里左侧偏房的“油坊”。

“油坊”在大约有16平方米的房间内,房间内被挖出一个直径为4米左右、深约80厘米的圆坑,一台看似简陋的工具放在圆坑中间一个直径约2米、高0.6米的平台上。

阿巴斯·帕孜拉告诉我们中间台子上的工具就是“桕瓦孜”。在现场,油坊主人向我们介绍起了“桕瓦孜”的结构。

他告诉我,“桕瓦孜”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为传动工具,由拉动桕瓦孜的牛、牛轭、卡叉(叉形榫),重量固定器等组成,牛拉着牛轭在圆形坑里走动。第二部分为传动部分,主要由一根一米多长的碾压连杆、轴承和罩组成,这一部位是用来碾压油料的。第三部分为操作区,由漏斗、榨油槽组成,牛在拉动牛轭时,人也要不停地在中间的土台上行走,不断添加油料。

出油后,通过油槽下的一个孔,会将碾出的油收集在器皿中。

一米长的碾压连杆与榨油槽是整个“桕瓦孜”的核心,是负责出油的地方,人要不停地往直径30厘米长的榨油槽中填充油料,碾压连杆在牛的带动下碾压油料,油料变成油渣,油也就出来了。但缺陷是,用杏树木做成的碾压连杆容易被损坏,每隔两个月就得换一根。

阿巴斯·帕孜拉说,制作“桕瓦孜”,选择木头最为关键。榨油槽、长约1米的碾压连杆一定要用杏树木料,底座一定是桑树木料。杏树木碾压出的油非常香,桑树做的底座结实耐用。

他骄傲地对我们说,因为当初很注重选择木料,现在他家的“桕瓦孜”已经用了30多年了。

从兴盛走向凋落的技艺

木制的“桕瓦孜”每小时能榨一公斤油。经过杏木长年累月的碾压,制出的食用油香味浓厚。

“桕瓦孜”最为兴盛的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当时在叶城县的村落城镇,几乎每个居民片区都有一个制油的“桕瓦孜”。当年阿巴斯·帕孜拉与父亲每天制的油,基本上有多少卖多少,但随着现代机器制油工艺的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桕瓦孜”渐渐不再被人关注了。

阿巴斯·帕孜拉说,他家的手工艺制油“桕瓦孜”之所以能保存,是多亏了爷爷的一句话:“‘桕瓦孜养活了咱们一家人,千万不能让它失传了。”出于对传统的尊重,阿巴斯·帕孜拉苦苦地支撑着传统的油坊。

“现在大家都提倡绿色、环保,这些年生意要稍好一些,有些老人和富裕的人家,会经常来订购‘桕瓦孜榨出的油。”阿巴斯·帕孜拉说,“现在靠手工卖油,家里每个月能挣1500多元钱。”

阿巴斯·帕孜拉这几年也收过几个徒弟,但是当年轻人上了油槽后,单调的生活很快就让他们产生想要逃离的想法。

他想让自己20岁的儿子艾斯卡尔·阿巴斯来接他的班,但是儿子表示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就不会在油坊里待着了。“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手艺总有一天会失传。”阿巴斯·帕孜拉说

看到传统的制油工艺已很难获得关注,县文体局工作人员阿不都吾甫尔说,他们也在积极抢救这项古老的制油工艺,“我们计划将传统制油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申报并加强保护。”

猜你喜欢

油坊榨油油料
驴磨油坊
老油坊
组建战时油料输送部队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强化油库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闯市场有妙招 小油坊变大门店
武汉白沙洲粮食和油料批发均价
湖北省4月中旬粮油监测价格
土榨油是否越“土”越健康
广西龙胜:手工榨油坊茶油飘香
大豆的加工及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