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腔与史传文学

2014-09-29刘秀慧白庆新

文艺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史传老腔民众

刘秀慧 白庆新

传记文学是融合了历史和文学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①。民间文学与史传文学是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学为史传文学提供濡养,充实了史传的内容②,老腔虽属民间大众文学,但也吸收了史传文学积极内容。老腔所选取的题材、所塑造的人物,与史传文学主体人物一样,体现出人物骁勇善战、忠贞正义、无所畏惧,奋勇向前、刚毅顽强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和豪爽、昂扬、质朴的精神品质,人物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价值得到实现,体现出生命精神,令人高山仰止。老腔所塑造和歌咏的先进人物的实质是他们能够行天下之大道,具有君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济世为民、爱国爱民、匹夫有责的壮烈情怀和强烈追求,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正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是该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③

一、史传内容对老腔题材和主题的影响

史传内容,写作目的要求实录,因此史传在题材方面是戴着镣铐跳舞。而史学著作的写作目的是如仲尼厄而作的《春秋》,以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褒善贬恶,震慑了乱臣贼子,以纲纪朝政,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这样的臧否目的和教化作用,使史传道德色彩强。目的和作用:“史传文学也就是通过这种善或恶的榜样,给后人树立一个警惕牌,‘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因此史传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重在对人物的道德进行评判、重在对突出道德教化主旨,树立理想道德形象,教化民众。就《史记》《汉书》《后汉书》来说题材主要有缔造国家、朝代更迭;传奇进取、屡建功勋,征战厮杀、誓死卫国,忠贞刚毅、庭诤直谏,治国理政、锐意革新等,并以此推动历史前行,促进社会进步。故史传题材总体是为正义,替天行道,为国爱民,开疆拓土、文治武功、锐意求治等等。诞生于汉朝、兴盛于明清的老腔,就是在长安京都文化和史传文学滋润下发展起来的,比然染有史传文学色彩,继承史传文学传统,题材和主题上明显带有史传文学特征。“史传文学为民间文学提供了多方面的素材……民众按照自己的思想、意愿、情感、审美特点,重新塑造历史,使史传中原有的素材更生动,也更符合民众的口味。”④但因史学著作,有着正统文化的特征,而老腔是民间大众文化,浅显、质朴、通俗。

为什么老腔的题材和主题会自觉继承史传传统?尤其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所创造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圣”司马迁是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现属渭南地区)人,老腔兴盛期在明清,而明清韩城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这对渭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史传文学所展示的便是属于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力量。黄河华山所形成的山河文化,给人以博大宽阔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毅力,这里也是人类文明诞生地,有着中华文明、山河文化的浸润,民众富有智慧和深入思考,民众追求生命价值,而这史传传统得以延续,在民间大众文化中得以继承,这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给一个民族带来的蓬勃朝气、是儒家文化赋予民族的生命力,给国家带来兴盛繁荣的景象,这是民族力量的展示,是民族实力的显现,是一个民族不可战胜的宣言。

老腔所用材料是历史题材,多源于列国、西汉、三国、隋唐、五代、水浒及杨家将等民间故事⑤,多取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如《大报仇》《司马拜台》《献连环》《斩李广》《九纹龙史进》《三打祝家庄》《文王回西岐》《孔明观阵》《柳河川》《走南阳》《张良归山》《三让徐州》《反西凉》《陈平叮本》《苟家滩》《战樊城》《渭河战曹》《反大同》《逼霸王》《取明都》等等;也有源于神话古典小说《西游记》《东游记》《封神演义》《搜神记》等一些地方民间传说。在政协华阴市委编撰的《华阴老腔剧本选辑》中说主要剧目如《八仙过海》《马灵宫》《四圣归天》《劈山救母》《哪吒闹海》《黄河阵》《韩湘子探母》《回心石》《杨公胜挂帅》《收金狮》等。这些题材虽然取自演绎小说和民间神话,但是《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和民间神话等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而老腔只取其中符合自身审美、符合价值观的部分,如:《出五关》反映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各地起义不断,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汉室宗胄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立志匡扶汉室,救民于水火。《斩五王》唐初,洛阳王世充造反,秦王李世民奉旨前去征伐。临近洛阳,李世民与徐茂公在选扎营地时,借机侦查洛阳城防,不料被王世充部将单雄信发现并追杀,危急之时,唐将敬德洛河救主,并擒之;《罗通扫北》写唐太宗时,北国保康王向唐打去战表,唐帅秦琼保主北征。先锋尉迟敬德与敌大战白梁关,在马前认子,父子同心杀敌,得了白梁关。……罗通挂了帅,征北救主……在太宗主持下……报了冤仇:《苟家滩》唐朝末年,朱温弑君篡位,占据汴梁,自立为梁王。唐晋王李克用遂联合天下诸侯聚集鸡宝山同伐朱温,复兴唐业。由此可见,老腔取材的一个原则就是中正、忠贞、忠勇,形成主题的积极性、精神的奋进性特征。

总之,老腔是记述人生命过程中那些精神,是精神生命超越了物质生命的有限性,使生命永恒,洋溢着儒家天行健的阳刚精神的。而老腔这样的取材原则和主题就给予生命个体和社会发展以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史传精神的传承。

二、老腔人物与史传人物的同构性

史传人物与老腔人物具有同构性,就是突出“猛”“健”“忠”“志”“智”。

“猛”乃《说文》中说:“猛,健犬也。”意为勇猛、威猛。故《论语》有“威而不猛”。如《史记》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塑造关羽的沉着勇猛,英雄虎胆的形象,立体而丰满,见秦始皇后“彼可取而代之也!”强悍言辞,“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真乃破釜沉舟,勇敢果断、决一死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侧面烘托出他的英勇威武,气盖一世的英雄。《项羽本纪》中渲染樊哙忠勇,“‘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樊哙的骁勇强悍,视死如归,忠贞正义。保卫国家、英勇无比的飞将军李广。

在老腔中,人物“猛”的形象,比比皆是,几乎战争题材的每个剧目在敌我的交锋,在各种矛盾的张力中,都张扬着勇猛、威猛,以此赢得赫赫名声,获得显赫战功。程咬金“谁不晓你家是盖世英雄。”罗通“自幼生来多勇猛,插柳射箭逞英雄。”在大敌当前,“坐军中怒气雄威……今坐帅府要除奸贼。军校,听吾传令,秦怀玉当先开路……”这样罗通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便栩栩如生,矗立在民众面前,人们为其勇猛而拍案,为其武艺高强而叫绝,为其精忠为国而赞叹。

“健”《说文》认为“健,伉也。”“亢”为“抗”省。“抗”意为“抵御”。有高大,高尚、刚直、强健之意。《易·说卦传》曰:“震其究为健。”《易·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强健,刚强、正直、朴直、方正、高洁、耿介、梗直。《史记》中张释之据理力争,主张法不能顺情。文帝因喜而拜啬夫,因怒而欲斩跸者、盗者,张释之劝谏道:“法者,人民之法也,因陛下一人喜怒而失法度,何以取信于民?”使文帝屈。这样敢于直言犯上,捍卫法的尊严,乃铮铮铁骨。《后汉书》中“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的杨震,恪守清廉之道、无私无畏,忠贞正义。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包括司马迁的那种发奋著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面对困境的顽强的斗志,崇高的志向,让他们永远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命活力,是一种生命精神,是一种永远不放弃,不言败的进取精神。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体现他的劲健精神、执着的追求,是一种不懈和征服,征服自我、征服、超越世界。仓颉、尧舜、武帝他们的那种为民生的开拓与创造精神。“健”所含蕴的是正直、秉公、刚直不阿的高尚思想品德,包蕴进取、改革的圣人爱国、济世情怀。“健”是以“仁”为内涵的,体现人的主动性,在追寻的道德境界和理想目标上的自觉。

老腔《金沙滩》中,杨继业备受冤屈,“千悔万悔悔煞我,悔不该上表谏佛阁。宋王实实屈了我,杨继业愿死不愿活。”但听到国家处于危急中,立刻备鞍,“我家将士齐上马,继业领兵坐团营。”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为正义而献身、不顾个人利益、恩怨,一心赴国难的刚健,使杨氏成为爱国、正直、勇敢、道德、阳刚的楷模。其实这也是儒家仁爱思想的滋润,使英雄们有着共同的对万物的仁爱,以其宽广的胸怀,以其无敌于天下的勇武,奋勇向前,这也是其内心深处强烈的济世为民思想的变异形态,拯救天下苍生的豪壮情怀,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君子,是刚毅精神的化身,是圣人情怀和追求,如同圣人拯救万民,如同尧舜禹,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忠”乃志虑忠纯,忠厚;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也有不偏不倚、正直之德。《说文》曰:“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忠”是人物的忠心,是尽己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赤诚无私以忠诚。如《左传·宣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战国策·秦策》“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诸葛亮《前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史记》中的人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的舍生取义、忠勇悲壮;蔺相如忠贞智勇,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先国家之急的担当和责任意识,最终成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奇迹。

老腔中《罗通扫北》中程咬金和敬德共表心声“老将手提宣花斧,敬德提鞭紧相连。催马来到东门外,摇旗呐喊甚威风。”“大将为国尽忠,一死何妨?”那种忠君保国,舍生取义的豪壮,“真乃英烈男子!”如《金沙滩》《破洪州》《傲天关》《杨公圣挂帅》《小商河》等都体现了杨家将忠心耿耿,忠贞不渝,誓死捍卫国家的英雄气概!

“志”为意向,《说文》曰:“志:意也。”《国语·晋语》:“德义之府也。”《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毛诗序》曰:“在心为志。”宋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以为忠。”《史记》中“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爱国忠贞的屈原,有着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思想,有着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的雄心壮志,使楚国国富兵强、威震诸侯。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史记》)中,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志向伟大、品质坚毅,体现“虽九死而犹未悔”忠心耿耿,不同流合污,坚持真理的精神,在“众女嫉余之娥眉兮”“国无人寞我知兮,又何怀乎古都”的痛苦绝望中投江而死。“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此乃“志”使之然也,此乃“志”之辉光也。

老腔的《定军山》中老将黄忠陷入包围中,赵云对形式的准确判断和决策,对局势的发展、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赵云此时不仅是一个将,一个勇猛的英雄,更是一个运筹帷幄、力克顽敌的英明统帅!“(唱)吩咐张翼守营寨,前去接应老黄忠。假若老将遭了困,陷落曹兵难逃生。”“(立,诗)单枪匹夫冠三军,盖世无双永绝伦。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断敌胆全身。……当年长坂大交锋,而今汉水又相争。子龙虎威曹瞒惧,独马单枪闯曹营。”在这段戏文中,可见武艺绝伦、骁勇善战的一位英雄。而他的英勇、无畏、奋勇杀敌,都是源自于他的忠诚、为主公效命、为两扶幼主,义贯金石,战胜祸乱,是其志,有此忠义勇敢之志,故常胜无敌、所向披靡;有此志方乃倍增勇气,英雄虎胆,突破重围,创造传奇。

“智”,聪明聪颖,智慧,见识。《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对于名将李广,司马迁的史传文学塑造了人物立体丰满的形象,更突出其“智”。《太史公自序》:“勇于当敌,仁爱士卒”。李广勇猛智慧,常以智胜敌。一次,发现匈奴有数千骑,李广只有百骑。敌众我寡,如跑,必定全军覆没;麻痹敌人,使匈奴中计,认为其乃诱敌之师不敢袭击,引兵而去。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表现李广威武勇猛,此外,虽有负能使气,但更表现其机智。《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以项羽的优柔寡断,反衬出刘邦的智诈狡猾,范增的深谋远虑。其实这也都是智慧的较量,也是古人重视“智”在政权争夺战中的作用,体现出人的力量。

老腔也是注重“智”的。在征战中无论是敌方还是哪一个,都注重计谋,要“谋略盖世武艺超群”运用智慧取胜。《罗通扫北》北军左车轮唱词“设谋定计巧安排,哪怕千军万马来。”屠炉公主“奴有一计,管叫南朝人马一个不留。”不仅勇猛,而且更富智慧。如老腔《官渡之战》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丞相孟德聚众商议定,审时度势巧安排。”在战事紧张之时曹操(唱):“可恼袁军筑土山,欲待冲突弓弩拦。哎呀!如此,速请众谋士商议。”一个头脑清醒,依靠众力、群力群策,便众志成城的多谋善断的充满智慧的形象呼之欲生。《定军山》中诸葛亮形象,“主公曹操领兵至此,勒兵不进者,恐粮草有失,若得一人深入其境,一面截其粮草,一面夺其辎重,先灭曹之锐气,此为上策。”这种运筹帷幄的风度,这种料事如神的智慧,不折不扣的“军师”形象!

其实“猛”“健”“忠”“志”“智”,这几者是统一的,是融通的,互为补充和因果的。从这几点充分看到志士仁人的勇敢与智慧,看到铁肩担道义的信念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在史传文学与老腔中,看到人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同时也看到民众精神品质、民族气节,更看到了人的生命精神。因此作为史传文学和民间大众文化的老腔自然会描绘这样的光辉人物,并以其为作品的主体,共同体现了人的生命精神的共性。

首先,老腔和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宗旨上有着共性。

孔子删《左传》的目的是彰善恶,司马迁写《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可见史传文学“对于统一天下的国君、爱国的忠臣、保持高尚节操的义士乃至于为国捐躯的将士,人们都予以高度称赞”,也就树立了褒贬的道德伦理标准。

老腔歌咏和描绘的人物都有着立功、立言、立德的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长期的传播,对题材和人物民众自身有明确的选择性,留存下来的就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是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同时这也形成民众的共识和认同,如果人们一旦违背此而行,则将成为社会的异类,为民众所唾弃。正如“史传中的优秀人物、脊梁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中坚作用,给全民族做出来榜样。”同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民众树立楷模,在史传的流传、接受,老腔在演唱、接受中内化为民众的思想意识,形成社会伦理道德范式。因此老腔和史传文学一样塑造人物的主旨就是体现儒家精神和民族精神。

其次,老腔和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有着类型化特征。

因为在题材、主题、思想、性格等方面都有着共性,他们的人物形象自然会有着共性,故人物具有类型化特征。如老腔和史传文学塑造的人物主要体现在战争英雄人物、行侠仗义人物、奋发进取人物、改革创新人物、爱国忠贞人物、坚定追求理想人物等的类型化,其类型化的意义在于代表了民众思想和民族的先进性。而史传在叙事中刻画人物形象,因史传要记录历史,其描绘的人物类型是丰富的,史传人物形象清晰可感、立体丰满;老腔只是一个故事的片段,情节富有戏剧性,人物都很简单,不复杂,但没有个性,有的都是共性,如同上面所述的人物类型,如穆桂英、罗通、杨继业、关羽、赵云、曹操……。老腔也没有人物性格的发展,但经过老腔的表演和唱腔的渲染,人物形象都鲜明突出。这也反映出民众思想与主流思潮是一致的,主流思想对民间大众的影响,也证明民众思想的模式化,民众在千百年独尊儒术影响下,民众的思想和老腔中人物思想形成单一性,人物自然简单化与固定化、模式化。但我们从另一个方面也可见民众自觉的接受史传传统、自觉接受这些人物形象和思想,并且,这是民间大众文化,他们也可以歌唱文学永恒的主题——爱情,也可以描绘他们的生活,也可以接受道家思想,淡然无为,随顺自然,但渭南华阴老腔的主题和人物,却都是民众自我的、主动的、自觉的选择,这样更具积极意义,民众思想的先进性体现出来。证明他们的思想和言行,自觉靠近他们所描绘那些民族英雄类的人物形象,证明渭南华阴民众他们富有进取、奋发、和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

再次,老腔和史传文学也都表现共同的人性:仁爱和善恶。“人的心灵活动乃是一个人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基础。”东北二人转的轻松、愉悦生活中挖掘民间生活智慧的美,人性的美好和愉快,把人的自然性明白公然的展示出来,成为插科打诨的素材和笑料。同时东北二人转能够在生活基础上提炼,使题材和情节典型化,展示出民间大众的精华。如同爱情是文学的主旋律一样,生活、人性永远是二人转创作的源泉。在经济时代人们的压力和困惑中,给人以清新、愉悦、放松,从而能走向全国,在俗中独具特色;而老腔体现秦东地域文化特征,主题更为严肃、庄重,更具理性精神,其题材来源于丰厚的历史文化,也受史传文学影响,史传文学中的人物在民间广泛流传,大众已经接受了这些形象和他们所代表的思想。《出五关》中关羽(上,唱):“咱离了虎穴龙巢,从今不受苦煎熬。斩颜良诛文丑曾把恩报,俺关羽也不算越理无情。保皇嫂千里走单骑,重又整桃园结义情。”写出重情重义的关羽,这是他最终能够谢绝曹操的再三挽留,封金挂印,与刘备、张飞相会的思想基础。因此老腔和史传文学中共同表现仁爱、侠义、忠贞、爱国、责任、使命,体现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表达民众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明确的是非标准。因为充满仁爱、侠义、积极进取这些类型的人物就是生活在他们身边,耳濡目染,他们的思想、情感在民众心中已经内化,形成民间的一种精神力量和风俗。

史传文学和老腔人物同构与人物类型化特征的成因及老腔崇尚力、崇尚武艺的原因,固然要从农业经济、人类抵御自然力能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考虑;也要从当时作战兵器、科技发展水平等等方面看,同时,更要从中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儒家文化中寻找原因。

1.追求人格与理想人格决定。儒家的理想人格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对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内圣外王”的成尧舜的追求。推崇人的社会属性,展现人的生命的社会性,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超越老庄对自我个体的生命追求,超越对人的自然本性和个性自由追求。在理想人格中实现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完美结合,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2.追求生命精神思想决定。正因人具有了主体性,不再由神和物主宰,而是要让自我生命价值得以实现,也不再是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诗经》“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的匆匆,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悲壮,陶渊明的“一日难再晨……岁月不待人”紧迫,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伤与无奈。汉代出土铜镜上刻的装饰性话语,汉代乐府中都有“万寿无疆”“寿考不忘”等词语,表明生命意识的觉醒,东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忧伤时,东汉时的“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荡涤放情志”“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及时行乐,这都是自我生命觉醒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而老腔中的积极进取,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超越了人的自然生命属性,实现人的社会属性,走向精神生命的境界。从司马迁的以人为传主的写作方法,到明清以人物为主线的小说,连同老腔对忠贞进取、开拓创造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表明,人的主体性在现实中得到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强化,其实也就是人的自觉。而人对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追求,真正体现着人的本质发展的要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价值追求,超越了物质,超越了自然生命,超越了自然人性,提升生命价值。人在浩然正气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抉择,以崇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民族的脊梁,成为民众共识,这就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

儒家思想、为国为民情怀都已深入骨髓,奋斗、创造、进取,为民、为国的大义等都融入广大民众的血液,人们秉承天地之正气,具有山河般泰然的浩然正气,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视死如归。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域,是一个英雄的地域。这事实上是如崇尚力、崇尚武艺就是人的力量、生命本质、生命精神的外化,是对人的生命精神的崇尚。

①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②④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193、42页。

③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⑤政协华阴市文史委员会编《华阴老腔剧本选辑·引言》,陕西江源印刷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版。

猜你喜欢

史传老腔民众
唱首老腔给党听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老腔新韵绕梁来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老腔唱新歌
也谈神仙人物传记的文体归属
“诗入史传”的探究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华阴老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从读者角度看史传文学中虚构存在的合理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