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绘画长卷的叙事性

2014-09-29

文艺评论 2014年4期
关键词: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朱 芳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著名画师张择端所绘,绢本设色,全绢横 528.7cm,纵24.8cm,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梁汴河沿岸繁华的社会生活景象,整幅画气势恢宏,构图严谨,笔法细腻,真实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生活景象。

一、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长期以来,有关《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的生活时代以及作品创作时间,学界一直争论激烈,却未曾达成共识。

关于张择端的身份,历史不显其名,史料也缺乏记载。《清明上河图》卷后第一个金·张著的题跋成为最重要的依据,跋文曰: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1186)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研究《清明上河图》的大家郑振铎、黄应烈、戴立强、陈传席等从金人张著的题跋、作品内容以及北宋时期画风等几个方面论证得出张择端为北宋人。但张择端是北宋何时人,《清明上河图》创作于何时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清明上河图》卷后张公药诗,其中:“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隐约道出张择端是宣和年间画师,《清明上河图》也作于宣和年间。

明确提出此画出于宣和政和年间者,是卷后李祁题字:“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年间名笔也……”

郑振铎先生也认为张择端成名于宣和末,其根据为:“《宣和画谱》里没有张择端的名字,可见他的成名是在宣和之末(约1125年)……”。①由于郑振铎是权威学者,此说一出,学界纷纷响应。国外研究《清明上河图》的学者,如英国的韦陀、日本的古原宏伸等,也都承袭这一说法,以致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

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正是我国十二世纪初的宋代。我们先从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经济繁荣来看。《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早在战国时代,开封就为魏都大梁,隋唐又修大运河——通济渠(后又称汴河),开封地处大运河的咽喉重地,因地理位置优越,五代时期,梁、晋、汉、周均在此建都,地位逐渐取代了洛阳、长安,成为封建社会新的政治经济中心。由于开封“天下之枢”、“万国咸通”的交通地位,城市人口暴增,商品经济全面兴起,城市迅速扩张。唐周世宗时,开封“工商外至,络绎无穷”,不得不进行老城改造及新城扩建。到了宋代,城市格局彻底打破了唐以前政治区域与平民区域划分严格的局面,城市面貌由封闭式的坊市分离向开放式的坊市合一转化,原有的商业贸易空间、时间上的局限被打破,使宋代商业贸易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蔚为壮观。正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载:

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我们再从开放的政治环境带来的文化繁荣来看。宋历代统治者极其喜爱书画作品,据《图画见闻志》载:“太宗皇帝,钦明睿智,富艺多才……万机丰暇,屡购珍奇,太平兴国间,诏天下郡县搜访前哲墨迹图画。”之后“又敕待诏高文进、黄居寀搜访民间图画。”全国官吏进献作品“难可胜记”。之后,真宗、仁宗、神宗皆喜好鉴藏,内府所藏日渐丰富。宋徽宗本身艺术天赋极高,其“瘦金体”书法和花鸟画都为世人称道,继位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宋历代统治者也极其重视画院、画学的设立。早在开国之初,雍熙元年(984)宋太宗就设立翰林图画院,招揽天下艺士,优加禄养,据其才能,授以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学生、供奉等官职。并定期开展绘画创作的讨论活动。宋徽宗于崇宁三年(1104),设立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宫廷绘画教育机构——画学。画学初建于国子监,后于大观四年(1110)改隶于翰林院图画局,成为当时培养画家的最高学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绘画专业学校。

除了设立画学画院,宋统治者对隋唐以来科举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录取更为客观公正,从而大幅提高了读书仕进的社会热潮,使得许多出身卑微的有学寒士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理宗宝祐四年(1256)时录取的进士有一半以上为平民出身,这部分人进入上流社会的同时将自身阶层所特有的世俗化审美一并带入,使得上层阶级的审美情趣向多元化发展。

二、风俗画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图》

“宋代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向人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②由于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开放的政治环境,宽松的文化艺术氛围,使得宋代举国上下重视文人,关注文化艺术,这种社会环境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全面解放与发展。宋代城市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人口扩张壮大了市民阶层,再加上宋代教育机构的增设,使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成为社会文化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需求打破了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固定的审美方向,给绘画艺术带来巨大的影响,绘画不再是达官贵族、贤人雅士的专利,画家的创作题材和受众阶层开始转向普通民众,绘画主题开始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风俗画由此全面兴起并达到高峰。

1985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词典》对“风俗画”解释为:风俗画,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唐代韩混《田家风俗图》、五代李群《孟说举鼎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朱光普《村田乐事图》、苏汉臣《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中有很多作品,均属风俗画。年画中的《姑苏万年桥》、《大庆丰年》、《万家村》等图,也属之。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③

在《中国美术词典》的记载中,风俗画虽然始于汉代,各个朝代都有优秀作品,但在中国美术史记载中,却常与宋代联系在一起。譬如,杨仁恺在《中国书画》中叙述:“至于描绘民间风俗的绘画,从宫廷画师到民间画工都有作品,这是随着北宋时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艺创作的兴起而发展兴起来的。”④郑振铎在《〈宋人画册〉序言》中,叙述:“宋代……对于都市生活和农家社会的描写,人物的肖像,以及讽刺的哲理的作品,尤能杰出于画史,给予千百年后的人以模范和启发。”⑤

1953年11月,郑振铎在《光明日报》上撰写了《中国古代绘画概述》为故宫绘画馆的建立与公开展览开幕,重点推出了《清明上河图》。1954年初在《文物参考资料》上,又特别对故宫绘画馆的展览做了专题,这次专题基本围绕一个核心——宋代“风俗画”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现实主义”传统,郑振铎、王朝闻、徐邦达、启功等诸位学者的文章也无一例外地把《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古代绘画来论述。2005年,故宫博物院80周年华诞,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宋代风俗画”的专题展览作为庆典活动,同时举办了以“《清明上河图》与宋代风俗画”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将1953年故宫绘画馆的开馆展览和2005年故宫博物院80周年庆典“宋代风俗画与《清明上河图》”的展览相对比,就会发现虽然时隔50多年,但无论从展览的理念还是研讨会的主题都几乎说明了同一问题——宋代风俗画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代表,而《清明上河图》则是宋代风俗画乃至中国绘画的集中代表。⑥

正如郑振铎为印本《清明上河图》撰写《〈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一文,说:“所谓《清明上河图》,已成了社会风俗画卷的同义语了。”⑦

三、《清明上河图》长卷的叙事性

《清明上河图》的杰出不仅仅在于画面众多的人物、恢宏的景象以及娴熟生动的表现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画面所传达的内容真实深切的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各个阶层不同的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叙事史诗般的感染力。整幅画作像叙事小说一样从郊野春寒料峭的风光,几个百姓赶脚进城的开始娓娓道来,画面真实生动,富有情节,让观者感觉画面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并贯穿于整个长卷,使人仿佛身至其中,感受着每个人物的悲与喜。《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越来越被普通民众所喜爱,其画面所呈现出的使人身临其境的叙事性是其最大的杰出之处。

《清明上河图》画面设计以纪实为主,经过层层展开之后推向高潮,在非常热闹的气氛之中结束,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节奏感。从整个长卷看大致分为三大部分:从画卷右端开始,小溪旁的大路上,远远地从东北方向走来一溜骆驼队,从驮工熟练的驾驭以及悠闲的神情,可以判断是老“马帮”了。接着是城郊小桥旁的乡野风光,垂柳初绿、略显寒意的寂静原野,渐而出现的村落田畴,接亲娶妻的车轿人马,穿梭于潺潺的溪流、稀疏的树石之间,整个叙事也随之平铺开来。渐渐的人物开始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略显宽阔,画面的气氛热闹起来。中段以画卷中的“虹桥”为中心,是全画卷中最紧张、最热闹的场景,成为叙事中的高潮部分。虹桥横跨于汴河之上,其木制结构规模宏大、精巧优美,宛若长虹。桥两端连接车水马龙、店铺林立的街市,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桥下漕运的船只热热闹闹,船工们有的掌舵,有的撑篙,有的掷缆绳,有的放桅杆,有的呼喊指挥,个个争先恐后,又得避免船只之间发生碰撞,情景十分紧张繁忙。桥上的行人有接家人朋友跟船客打招呼的,也有情不自禁驻足指点提醒、呼号助威的,一时间一片鼎沸。最后是城外繁华的街市商业区。商业区街道纵横,店铺鳞次栉比,车轿骡马忙碌不停。酒肆、茶坊、脚行、寺观、客栈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罗锦匹帛、沉檀株香、香火纸马的商铺;有医药门诊、看相算命的门市;也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摊贩。街上行人如梭、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具。城门高大宏伟,有几匹到汴京做生意的往来于丝绸之路西域商人的骆驼缓缓地向城外走去,街市中满是热闹生动的生活景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中,作者描绘了八百一十四个各色人物,牛、马、驴、骡等牲畜七十三匹,车轿各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城楼、房屋、桥梁等建筑各具特色,所有人物及其活动,繁而有序,纷而不乱;揖让呼应,形神兼备;劳逸苦乐,生动有致。整个画面所呈现的富有情节的叙事性是作者张择端对画面空间结构良好的控制能力以及其表现技法精湛的结果。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家级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的杰出是无疑的,它的杰出不在于作者张择端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也不在于作者张择端鸟瞰全景的“散点透视法”,而是在于张择端掌握相应的绘画技巧后,以自己对社会生活深刻的洞察和对绘画艺术的感悟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富有叙事史诗般的控制力,这种叙事性感染着每个观者,使观者能够身临其境,恍若隔世。《清明上河图》虽已过千载,但所呈现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及丰富的社会意义,却仍然不朽,永为后人叹服。

①⑦郑振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③《中国美术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④杨仁恺《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6页。

⑤郑振铎《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正式开放》,《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11辑。

⑥黄小峰《人民的图画—〈清明上河图〉的重新发现与“宋代风俗画”概念的产生》,《艺术设计研究》,2008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张择端站在城楼观街景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张择端:汴梁的天际线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