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历史沿革 (上)

2014-09-25刘中刚杨涛

党史纵览 2014年8期
关键词:陕甘宁野战军司令员

刘中刚+杨涛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多次整编,以形成较正规的大规模野战集团,集中优势兵力,彻底摧毁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共计有东北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野战军下辖若干兵团、军(初称纵队),还有少数独立师,各野战军兵力数十万,完全可以挑起在广大地区独立遂行战略战役任务的重任。其中,这些野战军部队先后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重创敌生力军,显示了大规模野战集团的压倒性进攻力量。为适应正规化建设的需要和作战样式的日益现代化,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1日、1949年1月15日发出通令,决定全军统一番号,各野战军按序数统一排列。1948年底和1949年二三月间,人民解放军相继进行整编,分别形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以及华北军区3个野战兵团。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行政区划和战略需要,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先后设立6个一级军区,负责作战指挥,野战军这种大规模部队建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将对人民军队野战军的历史沿革做一次详细梳理,以帮助广大读者对人民军队的历史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

第一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由西北野战军改编而成。

晋绥野战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阶段

为适应全国抗战转入大反攻的形势,准备迎击国民党军进攻,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部队主力组成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联防军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分别兼任晋绥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关向应因病未到职,贺龙兼代政治委员,后李井泉任政治委员),辖第三五八旅,独立第一、第二、第三旅和同年11月成立的独立第四旅、翌年10月成立的独立第五旅。

8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晋绥军区(辖吕梁、雁门、绥蒙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中划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晋绥军区均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驻陕甘宁边区部队沿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番号,司令员贺龙,代政治委员高岗,辖教导第一、第二旅,新编第四旅,警备第一旅兼关中军分区,警备第三旅兼三边军分区,第三五八旅兼陇东军分区,绥德军分区。10月25日,国民党军晋陕绥边区总部所属新编第十一旅旅部率1个团起义,仍称新编第十一旅,列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

1946年4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按照“裁减老弱及无职务、无武器人员,合并机关,减少单位,充实部队”的原则,精简整编了10个团、12个营、67个连,复员干部战士2700余人。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9月下旬,从中原解放区突围的第三五九旅回到延安,归入晋绥野战军。10月17日再开往晋绥解放区休整,11月14日抵达离石县,转隶晋绥军区建制。

10月13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发起榆(林)横(山)战役,国民党军陕北指挥部副部长胡景铎率2100余人起义,被改编为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六师,加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1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晋绥野战军、晋北野战军(全面内战爆发后为遂行晋北战役而成立,司令员周士第)番号,将部队整编成第一、第二、第三纵队,归晋绥军区直接指挥。不久,第一纵队调至陕甘宁解放区。

西北野战军阶段

为了应对国民党军准备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的局势,1947年2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四旅、教导旅,警备第一、第三旅,共6个旅19个团2.8万余人,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由张宗逊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同月,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六师改称骑兵第六师。

3月13日始,国民党军以34个旅25万余人从南、西、北三面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中,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指挥的20个旅,除以5个旅担任守备外,集中15个旅约14万余人从南线洛川、宜川等地直攻延安,企图聚歼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和陕甘宁边区部队。

3月上旬,中央军委积极组织部队在延安以南进行防御。11日,从全国战局着眼,中共中央决心主动放弃延安,依靠陕北群众基础好、地形险要、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将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牵制在陕甘宁解放区,消灭其有生力量,以利其他战区作战。同时决定,调晋绥军区第二纵队西渡黄河,加入陕甘宁解放区的作战。

3月16日,为加强陕北战场的作战指挥,中央军委命令,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自17日起统一指挥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以第一纵队、第二纵队(3月17日入陕)、教导旅、新编第四旅等部组成西北野战兵团,担负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任务。20日,成立了指挥机构,彭德怀任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撤销。

3月19日,西北野战兵团胜利完成掩护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的任务后,主动撤离延安。

1947年3月至7月,西北野战兵团经过连续作战,歼敌2.6万余人,以不足3万余人牵制了国民党军30多个旅于陕北战场,有力地策应了其他解放区的作战。

7月31日,中央军委决定,晋绥军区划归陕甘宁联防军建制,西北野战兵团定名为西北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后张宗逊任第一副司令员,再后赵寿山任第二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习仲勋,参谋长张文舟,辖第一、第二纵队和教导旅、新编第四旅、直属山炮营。同时,决定彭德怀、习仲勋、张宗逊、王震、刘景范组成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彭德怀为书记。同月,决定华东军区之渤海军区教导旅调归第二纵队建制,改称独立第六旅,当年12月抵达晋南归建。

7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调晋绥军区第三纵队于8月上旬西渡黄河到陕北,归西北野战军建制,称第三纵队(留所属第三旅在山西作战,1949年6月归建),使西北野战军总兵力达4.5万人。

根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西北野战军于8月6日发起榆林战役,虽未克榆林,但调动胡宗南集团10个旅北上增援,从战略上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中原,直接配合了陈(赓)谢(富治)集团由晋西南渡黄河,挺进豫西的作战行动。此战,歼敌5200余人。

随后,西北野战军适时转移兵力,于8月18日至20日在沙家店一举歼灭胡宗南集团三大主力师之一——整编第三十六师主力 6000余人,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扭转了西北战局。西北解放军从此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9月1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一、第三旅和骑兵第六师组成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20日,中央军委批复组建第六纵队(10月正式成立)。11月,晋绥军区之吕梁军区第五十一、第五十五、第五十八团组成独立第七旅,归第一纵队建制。至此,西北野战军已发展到5个纵队和1个直属山炮营共7.6万人。

1948年2月24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转入战略进攻,以围城打援的战法发起宜川战役,歼敌5个整编旅2.94万余人,成为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进攻后挺进外线作战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改变了西北形势,打开了南进门户,为继续发展外线进攻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3月17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正式决定,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习仲勋,副司令员王维舟,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李卓然,辖第一(延属)、第二(绥德)、第三(三边)、第四(陇东)、第五(关中)、第六(黄龙)直属军分区和晋绥军区。4月,第七(西府)军分区成立。6月,以第一军分区第十、第十一团和第六军分区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团组成警备第四旅;以晋绥军区骑兵第二、第四团组成联防军区骑兵第二旅,9月改归西北野战军建制。12月,以第二军分区警备第四、第六团组成警备第二旅。

7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独立第十、第十二旅在山西汾阳县组成第七纵队。10月初,第七纵队并指挥西北野战军留晋作战的第一纵队独立第七旅、第三纵队独立第三旅、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二旅,共5个旅的兵力,参加了由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徐向前指挥的太原战役。

9月初,以绥蒙军区独立第十一、第十四旅和骑兵第一旅在山西组成第八纵队,仍留晋绥、华北地区作战,受华北军区第三兵团指挥。9月下旬至12月初,第八纵队参加察哈尔绥远战役。1949年2月,第八纵队改称第八军。5月下旬,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划归华北军区,第八军番号即行撤销。

8月至11月,西北野战军先后发起澄郃、荔北战役和冬季战役,歼敌6万余人,将胡宗南集团牢牢地牵制在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解放战场的作战,扩大和巩固了陕甘宁解放区。

第一野战军阶段

1949年1月,晋绥军区的独立第七旅奉命归建第一纵队;警备第四旅正式编入第四纵队。

2月1日,根据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和1949年1月5日《各野战军番号按序数排列的指示》,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军,骑兵第一、第二旅改称骑兵第一、第二师(二师属西北军区即原陕甘宁晋绥军区建制,随一野作战)。每军辖3个师,每师3个团,每军编直属炮兵团、工兵团。总兵力15.5万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还决定,将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改称中共第一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彭德怀仍任书记。

6月13日,中央军委批准以第一、第二、第七军编为第一兵团;第三、第四、第六军编为第二兵团。第一兵团由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谋长张希钦;第二兵团由许光达任司令员,王世泰任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达17.6万人。

为加速解放西北的进程,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中央军委即酝酿从华北调兵西北,用于解放大西北。同时决定由彭德怀代替患病的徐向前指挥太原战役。4月24日太原战役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于第二日致电彭德怀等,明令直属中央军委的华北军区第十八、第十九兵团随第一野战军进军西北。5月至6月,随同两个兵团一并归建一野的有原在华北战场作战的第七军、第一军第三师和第三军第八师,共计20万人,使一野增至4个兵团35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西北战场敌强我弱的状况。

同期,中央军委还决定将由陕南军区部队组成的第十九军划归第一野战军指挥。

按照中央军委关于解放大西北的战略部署,一野开始向西北国民党统治区深远后方进军。至1949年9月,相继解放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在这一过程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甘肃省保安副司令兼师管区司令周祥初所部、国民党军第八十一军和12月起义的第一一九军,分别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一、第二、第三军,为第一野战军建制直属部队。

第一野战军主力西进之际,第十八兵团一部奉命于1949年8月中旬发起秦岭战役,打开了通向汉中的门户,为入川配合第二野战军解放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23日,第十八兵团奉命归第二野战军建制。

在人民解放军声威的震撼和政治争取下,9月25日和26日,国民党军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鲍尔汉、新疆省政府委员兼迪化市市长屈武先后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11月30日,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合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彭德怀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阎揆要任参谋长,王政柱、韩练成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辖第一、第二、第十九兵团,及陕西(第十九兵团兼)、甘肃(第二兵团兼)、宁夏(第六十五军兼)、青海(第一军兼)、新疆军区(第一兵团兼),另辖西北军事政治大学。

1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发布命令,将新疆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列为第一野战军直属部队,军长法铁依·伊凡诺维奇·列斯肯,副军长兼参谋长伊斯哈可夫·马尔果夫,副政治委员曹达诺夫·扎依尔,政治部主任奴尔也夫·巴吾东,辖步兵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师(1952年3月由第二、六军抽调部队组建)。12月29日,新疆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二、第七十八师和整编骑兵第一师等部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陶峙岳任司令员,王震兼任政治委员,赵锡光任副司令员,饶正锡任副政治委员,陶晋初任参谋长,李铨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九军和骑兵第七、第八师,共6.5万余人。

1950年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在西安成立,主席彭德怀,副主席习仲勋、张治中,秘书长常黎夫,副秘书长谈维煦。从此,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历史使命宣告光荣结束。4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改称西北军区,统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的武装力量。

1950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野战军和兵团机构,建立单一的军区领导体制。1952年6月,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西北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第一野战军及各兵团番号撤销。第一兵团改编为新疆军区;第二兵团改编为军委装甲兵司令部;第十九兵团入朝作战;第二十二兵团改编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54年10月再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55年重新划分大军区时,西北军区改编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改编为大军区。

解放战争时期,第一野战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各族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支援配合下,在敌我兵力异常悬殊、人力物力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共歼灭国民党军519787人、土匪129000人,完成了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解放区和解放西北全境的任务,并以一部兵力配合第二野战军解放西南。在战争中,第一野战军指战员牺牲18687人,其中团以上干部110多人,涌现出刘四虎、张保英、王福等英雄模范人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野战军

第二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由中原野战军改编而成。

晋冀鲁豫野战军阶段

1945年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滕代远、王宏坤任副司令员,薄一波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辖太岳军区、太行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军区。全军区共29万人。晋冀鲁豫解放区是当时全国较大的解放区之一,西起同蒲路,与晋绥解放区相邻;东抵津浦路,与华东解放区相接;北起正太路、德石路,与晋察冀解放区相依;南至黄河,黄河以南有中原解放区,处于与兄弟解放区四面呼应的中心地位,是华北战略区的中央大门。抗战胜利时,晋冀鲁豫军区基本连成一片,控制80多座城市,人口约2400万,民兵40万人左右。

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以冀南、太行、太岳军区部队主力分别编成冀南、太行和太岳纵队。

9月10日至10月12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发动上党战役,歼灭入侵晋东南解放区的国民党军第二战区阎锡山部3.5万人。该战役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抗战胜利后对国民党军的第一个大战役,胜利地巩固了解放区,有力配合了党在重庆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

10月7日,晋冀鲁豫军区以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为第一纵队,将冀南、太行、太岳纵队依次改为第二、第三、第四纵队。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军区主力举行邯郸战役(也称平汉战役),歼灭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北犯的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部队2万余人,争取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八军军长高树勋率近1万人起义。11月4日,起义部队遵中央军委电令改编为民主建国军,列入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11月22日,以太行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基干武装分别编成第六、第七纵队,使野战部队总兵力发展到6个纵队,下辖18个旅50多个团。

同月,第四纵队奉命准备调赴东北,遂以太行、太岳军区武装组成第八纵队。12月,中央军委决定第四纵队仍留太岳军区,于1946年1月,与第八纵队合并,仍称第四纵队。

1946年5月,国民党军第三十八军副军长孔从洲率第五十五师在河南巩县起义,后于9月13日与该军1945年7月起义的第十七师合编为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军长孔从洲,政治委员汪峰,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全面内战爆发后,晋冀鲁豫军区于6月27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以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纵队(后加第二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主力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7月14日,经中央军委正式批准同意,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成立,率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晋冀豫军区部队一部南下豫东地区作战;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一部留晋南地区作战,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8月10日始,晋冀鲁豫野战军攻克杞县、通许等10余座城镇,歼敌1.6万余人。9月3日至1947年2月11日,先后进行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野)金(乡)鱼(台)和豫皖边等战役,共歼敌6.9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山东、苏北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挫败了国民党军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

12月12日,以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和位于津浦路徐(州)蚌(埠)段以西的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合编,组成豫皖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12月,第一纵队由晋察冀军区归建,于1947年3月与第七纵队合编为第一纵队,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

1947年3月22日至5月25日,野战军集中4个纵队和太行、冀南、冀鲁豫3个军区独立旅、基干团共60个团约10万人,发起豫北反攻战役,歼敌4万余人,解放了9座县城和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100余公里的地区。4月4日至5月9日,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在陈赓、谢富治统一指挥下,发起晋南(运城)反攻战役,歼敌1.4万人,收复22座县城和重镇,使晋南局势发生巨大变化。

至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已由8万人发展到28万余人,炮兵、工兵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

主力挺进中原

1947年6月13日,中央军委任命徐向前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同月30日,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共12万人组成南征野战军(亦称“刘邓野战军”或称“刘邓大军”),在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部队配合下,乘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深陷山东和陕北战场,中间晋冀鲁豫战场兵力薄弱这一“哑铃形”态势,对其黄河防线实行中央突破,从鲁西南的张秋镇至临濮集间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晋冀鲁豫野战军南征后,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于1947年7月2日决定,将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军区基干部队升级,依次新建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纵队;充实转战到晋冀鲁豫边区的中原军区突围部队主力,组成第十二纵队,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建制。

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纵队成立后,归刘邓野战军建制,南下参加创建中原解放军的斗争。

刘邓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区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至11月底,共建立县级民主政权33个,建立了皖西军区和鄂豫军区,初步完成了在大别山地区的战略展开。

为策应陕北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和刘邓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中央军委于7月27日决定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第九纵队、太岳军区第二十二旅(后归第四纵队建制)及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等部共8万余人组成一个作战集团,即陈谢集团,在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率领下,连续作战3个月,歼敌5.6万人,解放县城30余座,实现了在豫陕鄂边的战略展开。

同期,以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并指挥晋冀鲁豫第十一纵队,在豫皖苏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

11月,作为后续部队,第十、第十二纵队在野战军主力之后,于12月初分别向桐柏山和大洪山地区展开,建立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纵队分别改为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部队。同期,第一纵队向淮西展开,建立豫皖苏第二军分区。豫陕鄂与豫皖苏两解放区就此连成一片。

12月,中央军委决定华中野战军第一纵队独立师调归晋冀鲁豫军区,改为军区独立师(1948年2月编入第十三纵队)。同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以及豫陕鄂军区、鄂豫军区、江汉军区、桐柏军区和皖西军区。

1948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命令组建野战军第十三、第十四纵队。

3月,刘邓野战军与陈谢集团、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会师确山地区。至此,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鄂豫陕和豫皖苏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起比较巩固的中原解放区。

中原野战军阶段

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中原战局,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决定重新组建中原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军区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第一副司令员陈毅(仍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和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第二副司令员李先念,第一副政治委员邓子恢,第二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同日,中央军委决定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合并成立华北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第十三、第十四纵队划归华北军区建制。

中原野战军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九、第十一共7个纵队。西北民主联军第三十八军所属部队于1月和5月分别拨归陕南、豫西军区建制。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辖第三、第八、第十纵队),暂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中原军区下辖豫皖苏1个二级军区和江汉、鄂豫、桐柏、皖西、豫西、陕南6个三级军区。中原局的加强,中原军区的重建和中原野战军的编成,形成了整个中原地区的指挥中心。

从1947年秋转入战略进攻至1948年7月,进入中原的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密切协同,相互配合,共歼敌27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在中原的防御体系,使拥有3000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为即将到来的南线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联合举行了淮海战役,经66天激战,以伤亡13.6万余人的代价,歼敌55万余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使国民党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第二野战军阶段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12日,成立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4月18日改称特种兵司令部),辖榴弹炮团、战车大队和工兵团。17日,第二野战军对部队进行整编,以所属7个纵队为基础,扩充地方部队并吸收国民党军起义部队,编成3个兵团,即第三、第四、第五兵团。至此,第二野战军总兵力共28万余人,有各种火炮1500余门。

整编后,第二野战军脱离中原军区,南渡淮河向长江北岸挺进,准备实施渡江作战。同时遵中央军委指示,南下的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暂归第二野战军指挥,参加渡江作战。

4月20日,第二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同第三野战军及第四野战军一部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南大片国土。

7月,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主力经湘西、贵州入川,同时贺龙、李井泉率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和第一野战军一部由陕入川,并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组成西南局,分别任第一、二、三书记,经营川、滇、黔、康四省;第四兵团暂归第四野战军指挥(12月进军云南后归建),参加向华南进军的两广作战。

11月25日至27日,为加速西南解放作战,中央军委决定第五十军、第四十七军、第四十二军一部归第二野战军指挥。

第二野战军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向川黔进军和进行成都战役,历时近两个月,前进达2000公里,歼敌90万人,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在西南大陆上持久顽抗,保留一个反共基地的迷梦。

1950年2月22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第二野战军领导机关和率第十八兵团入川的西北军区机关一部正式组成西南军区,称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赓、周士第任副司令员,李达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宋任穷、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辖第三、第四、第五、第十八兵团和川东、川南、川北、川西、贵州、西康等军区,以及4月成立的云南军区。

在西南军区及所辖军区相继成立后,为便于工作,1950年3月2日,西南军区决定,除第十八军及炮兵司令部、工兵司令部直属西南军区外,第二野战军各军均分别隶属所在军区,停止过去之兵团与野战军间诸行政关系。

1950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第二野战军和所属兵团的番号取消,所辖部队归西南军区建制。

6月,起义的国民党第十九兵团第八十九军经改造后,编入贵州军区部队;国民党第七十二军经改造后,编入川南军区部队;邓锡侯部第九十五军经改造后编入第六十军;刘文辉部第二十四军经改造后编入第六十二军;第十八兵团经改造后编入川东军区部队。10月,起义的卢汉部暂编第十二、第十三军经改造后,编入云南军区部队。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区和第二野战军司令部,联合发布进军西藏的政治动员令。12月20日,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2月,西藏军区组建,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辖日喀则军分区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师。

从1950年12月始,第六十军、十二军、十五军、十一军先后奉命外调。1951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空军第十三师,归西南军区空军建制,执行支援进军西藏任务。4月,工兵第三、七师奉命外调。第十六、第十军亦先后奉命外调。

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转战华北、中原、华东和西南地区,共歼灭国民党军221.8万人(其中接受起义、投诚74万人)。战争中,第二野战军阵亡3.7万余人,其中团以上干部200名,涌现出“钢铁营”等许多先进集体和王克勤、卫小堂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待续)

(责任编辑:吴玫)

猜你喜欢

陕甘宁野战军司令员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纪实
韩国防改革取消野战军编制
“野战军”父亲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统一各根据地军事力量
沙角处,奔跑在智慧海事路上的“野战军”
第二届陕甘宁振兴发展论坛3
传奇上将杨成武
陕甘宁商业联合发展促进会邀请函
陕甘宁振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