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仲淹:圣贤好做,男神难当

2014-09-22汪微微

百家讲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仁宗光耀圣贤

汪微微

范仲淹可谓北宋一代的“完人”,是神一样的存在。首先,范仲淹不可学。他不仅甘于清贫,甚至自虐成癖。

为专心读书,范仲淹躲到远离家门的山寺里借读。每日早起煮一锅粥,充作一天的口粮。待粥凉后,他还别出心裁地划成四块,饿了就取出一块充饥。后来奔赴应天府书院求学,他更是创下了五年不曾解衣就枕的记录。再后来,混迹官场近四十载,死时竟无一点积蓄,家人贫病交困,也只能借官屋暂避风雨。可他开办的义庄,不仅让人有衣穿、有饭吃、有屋住、有书读,甚至连他人的婚丧嫁娶,他都管资助,只为求得他人的人生大事得以圆满。值得一提的是,义庄历宋元明清,经战乱之乱,换代之换,800年屹立如故。

其实,范仲淹完全没必要如此亏待自己和家人。年少时,虽然生父死得早,可继父并不穷,待他也不薄。年长后,丰厚的薪水足以让家人衣食无忧。他也曾给出过理由,那时他还在应天府书院,一土豪同学见他常年吃粥,心生怜悯,特地为他置办了一大桌子佳肴。不料,范仲淹拒绝享用,并解释说:“现在吃得太好,将来就吃不下苦了。”

原来,他是不想被丰硕的物质稀释了向上的热情与努力,而愿意警惕地保持着原始的追求,做一个干净纯粹的人。

其次,范仲淹也无法学。他谏言切直,无所避讳,发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26岁,他得中进士,进入官场。当了十年的地方小官,因政绩出众被调入京城。似锦前程,缓缓拉开帷幕。本该韬光养晦的他却接连上书议论国事。他首先叫板掌管实权的刘太后。彼时名义上的大佬——仁宗皇帝都已经20岁了,但朝中各种军政要事,还是由六十多岁的刘太后把持。而此时的范仲淹,不过是负责整理和校勘皇家藏书的中级官员,朝纲大事根本轮不到他指手画脚。但他却公然上书,公开批评,并力谏刘太后还权。太后大怒,墙头草般的仁宗为求自保,不待吩咐,主动将他贬到穷乡僻壤。

几年后,再次回归京城的范仲淹,又不知时务地将枪口对准了已大权在握的仁宗。此时的仁宗想废掉旧爱皇后,讨好新欢。范仲淹引经据典,摆出一堆堂而皇之的大道理,坚决表示反对。正在兴头上的仁宗恼羞成怒,自己好不容易有了实权,想惠及一下心爱的女人,有什么错?一声令下,范仲淹再次从中央被贬到了地方。

第三次,愈战愈勇的范仲淹几乎要与整个官场为敌了。他将朝中官员的升迁情况绘成“百官图”进献给仁宗,指责宰相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结果,他再次被贬出了帝国的核心地带。

令人无语的是,范仲淹每次被贬,都会有大小官员成群结队送他到域外。把酒送别,赠言从“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到“范君此行,愈为光耀”,最后到“范君此行,尤为光耀”。既然都把被贬当成光耀的事,为何自己不去践行呢?这群官场老狐狸!唯独眼中无名利的范仲淹,才肯做他人眼中光耀的事。

第三,世人也学不成范仲淹。他還是个实干家,在哪儿都尽职尽责到过分。

“三光”之后的范仲淹,到底光耀了起来。52岁那年,托西夏来犯之福,范仲淹重新被起用,并直接被推到最前线。

由于三十多年无战事,北宋军队如一盘散沙,甚至骑兵不会披甲上马,步兵连武器都要雇人扛。面对这种局面,范仲淹选良将、爱士卒、抚流亡、垦荒地、筑塞建城、教民习射,把千疮百孔、一触即溃的西部边防筑成了一道敌人不敢来犯的钢铁长城。他所带领的队伍,成了大宋唯一能与西夏军队相抗衡的精锐之师。戍边几年,范仲淹令敌军闻风丧胆。

范仲淹一生光明磊落,光彩照人,不结党营私、无徇私舞弊,独在一件事上破例了——

第三次被贬在江西鄱阳,他得了肺炎,老妻也病死了。日子正过得如同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却喜欢上了一名官妓,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他屡被调动,又戍守边关,终于回到京城,光阴又在政治改革中滚滚流逝。百忙之中,他仍时不时往鄱阳寄信表白,还不忘寄去京城铺子里上好的绵胭脂。他对女子的喜爱,像一首诗一样深远绵长。与此同时,他也给后任的长官写了首诗:“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忆着成离恨,只托春风管句来。”诗写得害羞、含蓄又隐忍,悲伤错落有致,无助杂草丛生。这把硬了一辈子的骨头,终于在爱情面前,软了下来。

做了一生圣贤的范仲淹,从没这样低声下气过,也从不觉得人世艰辛,何事难为,轮到做起爱人心中的男神时,居然那么艰难。好在后任也爽快,大笔一挥,还了女子自由身,并安排可靠的下属,千里迢迢将女子送到他家里。一段求来的爱情,终于得以圆满结束。

这一求,可谓妙趣横生,不仅让范仲淹终于摆脱了那个千篇一律、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干巴巴形象,更让他有了血肉,有了区别于其他圣贤的人性的光辉,透着让人爱、惹人怜的万丈光芒。

编辑/戈薇

猜你喜欢

仁宗光耀圣贤
宋仁宗好色
张文华
“小兵张嘎之父”每天坚持写日记
“小兵张嘎之父”每天坚持写日记
修身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
诡异的仕女图
“股票寡妇”被出租,借钱炒股惹来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