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政治格局的洗牌

2014-09-22板桥霜

领导文萃 2014年18期
关键词:光绪皇帝清流甲午战争

板桥霜

甲午战争前夕,左右清朝的政治势力,主要为湘军、淮军、清流及满人统治集团这四大政治集团,且内患不亚于外患。

表面上看,湘军早已式微,李鸿章所领导之淮军一系,风风火火地搞了多年洋务运动,一时风光无两,但却是枪打出头鸟,他们和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势力冲突也最深。

甲午战后,对淮系而言,遭受了清流和日本的内外双重打击,势力大不如前,而清流也因主战失利,丧失了其在朝廷的地位,让光绪皇帝的威信也大打折扣,权威回归到一度简政放权的慈禧手中。故历史学家石泉先生说,甲午之战中得利的除日本之外,在国内就只有慈禧一人而已。

缺席的袁世凯

甲午战争前,对朝鲜局势最为熟悉的中国高级军官是袁世凯,他一度被人们称为“朝鲜太上皇”。朝鲜,正是他后来飞黄腾达的起点,但这样一个人,居然在甲午战争的前线上,缺席了。 在甲午战争期间,熟悉朝鲜事务的袁世凯成了“旁观者”。袁不在前线,他的差事是前往山海关外处理前线军务,协助转送军需物资。有力使不上的袁世凯只好给有关部门不停上书,谈及自己军事上的一些想法和策略,不过,这些建议大都石沉大海。甲午战争事后,李鸿章才明白袁世凯的“先见之明”,于是袁世凯开始得到重视,被推荐训练新式陆军,开始其扶摇直上的仕途,直至他最后改变中国。

“逼上梁山”的革命者

19世纪80年代的一天,北洋大臣李鸿章发现自己的舌头上长了一个胰疮,经多方医治,不仅未见好转,还有人说是舌癌。李鸿章只得求助香港的西医。

香港西医书院妙手回春,很快就把李鸿章的病治好了,让他大是欢心。这个西医书院顺杆向上爬,几年后向李鸿章推荐了两名优秀毕业生,要讨个官来做。李鸿章爽快答应,并按程序给两广总督衙门发了函。这两个年轻人抱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两广总督衙门报到。然而,县官不如现管,似乎只有贿赂和打点,他们才能得到那个官职。

历史在此注定出现了一个拐弯,如果这两个年轻人求官成功,也许中国历史的进程都会因此而改变,因为其中一人,便是孙中山。求仕失败的孙中山,和好友陈少白在广州合开了一家医馆,但此时的他每有欲上书清廷以陈时势、以救时局的想法。

在甲午年,孙中山筹备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给李鸿章上书,以实现“中央革命”的理想,但这显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为此,他发动了一些能找的关系。他首先找了已经卸任、正闲赋广州的澳门海防同知魏恒,请他写信介绍给在上海的盛宣怀堂弟盛宙怀,以便到上海请盛宙怀作书介绍给他的堂兄盛宣怀,最后通过盛介绍给李。

有了魏恒的“路条”,1894年3月间,孙中山到达上海携魏函见到了盛宙怀,并拿到了引荐信。同时,在上海期间,孙中山结识了后来成为襄助他理财革命的宋耀如,也认识了作为早期维新派的郑观应、王韬。

巧的是,王韬有一个朋友在李鸿章幕下当文案。王韬就写了封信,介绍孙中山到天津,见这位李鸿章幕下的老夫子,或者可以见李鸿章。据陈少白回忆:“孙先生当时快乐极了,就到天津去见老夫子。”

孙中山本来苦思冥想、遍找门径,企图知遇于李大人,以一展经世之才,但是在京津看到的是腐败奢糜景象,且未获李鸿章接见,主张亦未被理睬。经宋耀如努力,孙中山的文章在《万国公报》上连载,让这名年轻医生改革救国的观点首次披诸报端,其意义自是不凡。

在孙中山后来的《伦敦蒙难记》中,他回忆了自己为什么会走上革命这条道路。

最初兴中会并非是要革命的,都是希望能够使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上达天听,被朝廷认可来推动中国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促使他走向造反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不是李鸿章不见他,才去愤而走向革命,而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成果付之一炬,朝廷还宣布,以后所有的贫民百姓,不得单独未经许可就上书,断绝了他们的任何希望——连写个东西打个报告的权利都没有了。

此后,孙中山彻底抛弃了改良思想,成立“兴中会”,完全投身于与清决裂的革命之中,也为清朝的最终覆亡埋下一颗深水炸弹。

冲刺“高考”的光绪帝

如果不是皇帝,载湉大概会是一个脾气温和的好青年。他谨慎对待每一项祖宗立下的规矩,心存善良仁厚。虽然没能成为中兴之帝,但以儒家观点来看,他会是一个皇帝励精图治的模板。他在位期间,有过洪水、瘟疫,有过对日本战事的失败,但他自己并无横征暴敛、奢糜的挥霍。除去有点优柔寡断的毛病,算是一个有志青年。

在古代,垂帘听政下的小皇帝在亲政后,都会有政绩饥渴症,这似乎成了一种惯例。

如北宋哲宗赵煦在高太后撤帘后,第二年就停止与西夏谈判,不计当时国力,多次对其用兵。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对他有这么一句描写:“赵煦大喜,哈哈大笑,叫道:‘好极,好极!我是皇帝了,我是皇帝了!”

1894年的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亦有过这样的心情。

在光绪皇帝六岁时,清朝与沙俄有过一次局部战争。当时左宗棠西征击败阿古柏,平定天山南北路,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这一仗,清廷配合英国阻击了沙俄南下,第一次在列强的纵横捭阖中有了一席之地。8年后,清朝甚至在越南北部地区击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人考虑和谈。

看上去,在慈禧太后垂帘时,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国家在这一南一北两场战争后开始“富强”。光绪皇帝亲政后,蓄势多年的建功立业之心开始狂野燃烧。1894年,迎来了他帝王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

甲午战争初期,朝堂里洋溢着一股书生气的乐观情绪。

户部主事裕绂上奏:“日本偏僻处于东洋,全境不过中国一二省之大小,夜郎自大,辄欲奋螳臂以抗王师,此其自速灭亡”。礼部侍郎志锐则认为“如果清国一战扫平日本,则可因此刷新格局,振奋精神,以图自强,从此昂首迈向强国之路”。

当然,这里面更离不开帝师翁同龢希望一战而胜,树立皇帝权威,摆脱慈禧控制的建议。学者周祯伟提出,此时帝后与翁李、满汉两条派系对抗已然呼之欲出,遂带动其余派系资源渐投于帝后权力矛盾之下,而成日后党争之基本阵势。

但战争的失败使光绪皇帝损失了巨大的政治资源。世人会说,当年慈禧太后垂帘的时候,与法俄列强交战,也没吃过多大亏,载湉小儿竟被蕞尔小邦日本轻易击败,这样的皇帝,留你何用?

石泉先生则提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政局遂失其稳定性,李鸿章既去,袁世凯接统新军,亦渐露头角。中枢则翁同龢主政,而清流势力因康梁维新运动之大起,又趋分化,于是帝后党争益烈,遂终爆发戊戌之变,大局从此益不可问。而革命势力,则始于甲午,乙未间萌芽海外,随时势之推移,遂终成倾覆满清帝国之先驱矣。

(摘自《廉政瞭望》)endprint

猜你喜欢

光绪皇帝清流甲午战争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中国村落》找寻那股最原始的清流
长河上游清流梦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清朝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活动研究
国民党军在红军长征后对清流的“清剿”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略论驻藏大臣长庚及其《为西藏事上书》
戊戌政变前后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