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慢言“知人论世”

2014-09-22周莹莹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9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典意象

周莹莹

《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摆在面前,不由得心生叹息。教材的编选自然是好的,编者的苦心也是难能可贵,可对我们这些身处落后地区的一线教师却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

古典诗词不但是教学重难点,也是考试的重难点。当然,学习古典诗词不能肤浅功利地只为了高考多得几分,可是每次看到学生试卷上诗歌鉴赏那惨不忍睹的分数,也不能清高到毫不在乎。几届高二磨下来,最想说的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知人论世”不妨先放一放。

我们在解读诗歌之前往往会谈到作者及创作背景。诗人个性、经历往往和诗歌的风格及思想内容有关联,而诗歌也都有其特殊的时代风貌,于是“知人论世”成了诗歌鉴赏的一大秘诀,教师在上课前往往卖力地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作品风格等涉及文学常识的知识,更有甚者要花半节课来介绍,不可谓不丰富。我也曾以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因为有些诗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传奇,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但事实证明,过于强调“知人论世”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

诗歌理解本就应该是文本本身,我们不是做考据工作的,不需要对作者的创作做全方位的了解,那么从诗句本身去品味、解读应该是最根本的。可现实却颇为令人担忧:陶渊明便是自然质朴,李白就浪漫飘逸;杜甫是忧国忧民,辛弃疾就是壮志难酬。遇到熟悉的诗人,学生多凭“经验”,全然不顾诗歌本身;一旦遇到不熟悉的诗人时,就迷糊,不知所云。窃以为这种弊病和老师平时教学过于强调“知人论世”不无关系。

我们的学生,阅读面比较窄,平时课业负担比较重,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所以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要想得到提升,必须依靠课堂时间。如果在课堂花大段的时间交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知识,或者总是在解读诗歌之前灌输这些内容,学生很可能产生必须借助时代背景等解读诗歌的错觉,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会忽略最根本的东西,即解读应该从文本出发。我认为这一环节是不是可以放在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完成之后呢?一方面可以了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对理解把握诗歌情感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此外,我觉得落实诗歌的字词也很重要。古典诗词讲究意境,而对意境的品味感悟尤其需要直觉和整体把握,所以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不赞同翻译古诗的,我也是不赞同的。但是不翻译,不等于可以不理解词句。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对情感、艺术手法津津乐道。当然,为了应对高考这些是很重要的,但在不能理解诗歌字面含义的时候,去追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恐怕有些难度。在讲授诗歌的时候,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的内容表述出来,将某些关键的字、词一一落实到位。学生对诗歌写作的内容弄清楚了,再去体会情感分析技巧,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的 “庄生晓梦迷蝴蝶” 一句中的“晓”字,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晓”是明晓的意思,意指从梦中清醒,仍迷蝴蝶,可见庄周迷惘的情绪执著的心态;而有的学生认为“晓”是早上的意思,意指梦境短暂,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然后,有个学生提出,根据律诗的结构特点,“晓”理解为“早上”和“春”对仗更工整些。“诗无达诂”,在讨论中,学生不但明确了字词的含义,而且更清晰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情感。这个过程既是炼字的过程,更是深入理解诗歌的过程。

把握诗歌的意象,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非常关注的。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所以告诉学生要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让学生积累关于意象的知识,如“柳”和送别有关,“大雁”常代表思乡……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教师必须提醒学生的是,对意象的理解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比如,“菊花”意象在传统文化中多是品行高洁的象征,可是理解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菊花须插满头归”一句时,若以为作者借此以孤高自诩,恐怕未必合适了。

其实,归根结底,课堂学习也罢,解答诗歌鉴赏题目也罢,立足于文本都是前提。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两座高峰,风光无限,即使一生与之为伴,恐也难窥其精妙之一二,更不要说凭这薄薄的一本教科书就学会怎样去欣赏了。我们只能和学生一起且行且摸索,且行且体会。

(作者单位:泗洪中学)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古典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