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应对 积极引导

2014-09-22吴玲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手绢波波功利

吴玲

论情景:

和孩子们一起玩“丢手绢”,一开始游戏进行得很顺利。过了一会儿,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轮上,他们明显有些着急。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便是波波了,当期望一次又一次落空后,忽然听到他小声地对从身边经过的正在丢手绢的牛牛说:“丢给我!我以后和你玩!”果然,牛牛把手绢丢在了他的身后,而他则心满意足地拿起手绢玩了起来。游戏结束后,波波的话还在我的耳边萦绕。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听到孩子们之间传递着这样的话语:“你和我玩,我把贴纸给你!”“你帮我摆小飞机,我送给你奥特曼小书。”……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会有这样功利性的言语和行动呢?身为教师又该如何去引导呢?(安徽省凤阳县门台中心幼儿园 姚 艳)

一、原因探析

首先,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强烈。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中孩子不希望只是做个旁观者,而是想参与其中,为此一些孩子便有点“不择手段”。

其次,“交换”概念已初步形成。父母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孩子自己挑选的物品需要付出钞票才能带回,这就是“交换”。久而久之,幼儿便对“交换”有了初步的理解,那就是一物的获得需要我们有所付出。日常生活中这一概念若运用得当会使幼儿受益多多,如案例中描述的“你和我玩,我把贴纸给你!”。其实,对幼儿来说这一概念的获得也是一种学习,由此类推,他便知晓奖励、成绩、荣誉的获得同样需要我们辛苦地付出,正所谓“天上不会掉馅饼”。因此,没有必要一定将它与“功利”二字挂起钩来。

二、应对策略

首先,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上纲上线。不要因此给孩子扣上“功利”甚至“势利”的帽子,这对幼儿来说是不公平的。

其次,引导幼儿快乐地付出,不斤斤计较。虽然我们说“交换”无可厚非,但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快乐地付出。因为,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一个喜欢付出的孩子会有更多的好朋友,会有更多的伙伴陪他玩耍,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他,这些其实都是“回报”。要让孩子有长远的观念:我们付出了,我们会收获更宝贵、更珍稀的东西。否则,“无私奉献”、“志愿行为”便无从培养。

再次,反省游戏活动的开展。这一案例同时也提醒教师反省,在开展游戏活动时能否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孩子参与其中,获得快乐?目前,因多种原因,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并不常态,而幼儿天生喜好游戏,于是便造成游戏中幼儿无法“解渴”现象的频发。若幼儿园能经常开展游戏活动,类似“丢手绢”这样简便易行的游戏幼儿能经常玩到,那么“波波”们的行为便自然会减少。

最后,家长做好榜样。培养孩子乐于付出、不斤斤计较,还需要家长的影响。家长在工作中,在与人交往中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勇于奉献、乐于奉献、不斤斤计较、不锱铢必究,这自然地会为孩子树立榜样。

一线分析:

猜你喜欢

手绢波波功利
今天拿出手绢,我们来谈离别
和波波一起过生日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波比和波波池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手绢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
波波熊和OK兔(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