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互动: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2014-09-22段蓉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幼小入学幼儿园

段蓉

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两个阶段,既有差异又联系。但在具体实践中,幼小教育之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衔接不够,使幼儿不能很快适应小学学习。为此,笔者尝试从幼儿园、家庭、学校三位互动角度分析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寻有效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

一、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幼小衔接片面的理解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调查显示: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对于幼小衔接的理解处于“想当然”的层面,认为无非就是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将小学的一些知识性的内容提前学习,提前对幼儿采取小学化管理。

对入学准备内容认识不到位导致幼儿发展偏颇化倾向。一些幼儿园严重违背了新《纲要》的精神,过分重视智的衔接,没有充分重视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社会性发展、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幼小衔接中交流的单向性造成了衔接低效现象。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双向交流,仅有的交流也是以幼儿园了解小学教育为主,小学缺乏对幼儿园教育的全面了解。

家长的急功近利影响幼小衔接。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技能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有些家长将小学一年级内容提前让幼儿掌握,并对幼儿园教育内容提出质疑,以孩子在幼儿园能认多少字、会算多少数、会说几句英语来评价孩子的发展。

二、幼小衔接实践工作中“三位互动”策略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园、家庭、小学三位互动才是有效的对策。

(一)三位并重,统一认识,树立正确衔接观念

一般幼儿教师往往忽视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角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无非就是在从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进行。所以,教师、家长应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幼儿园、小学教育的不同要求,认识到从幼儿入园就需要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对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及稳定的情绪,为其小学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三位交互“对话”平台,丰富衔接途径

1.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平等式“对话”。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很少了解小学老师对入学前幼儿的一些建议和要求,如在倾听能力方面如何重点培养有意注意、书写如何规范等,导致了幼小衔接的“想当然”现象。小学教师较少了解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认知状况,导致幼儿入学后不适应小学老师的教学组织形式而产生焦虑、厌学等消极情绪。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平等对话很有必要。基于这样的情况,定期开展“幼小衔接大家谈”活动,让幼儿园教师倾听小学教师对幼儿入学后情况反馈,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同时,也可以邀请小学老师走进幼儿园,参观幼儿园环境创设、观摩幼儿园活动、感受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小学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思考,融合幼儿园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使其课堂更生动、充满阳光。

幼小联手围绕幼小衔接主题教研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互相展示,让彼此亲身体验、感受各自的风格、特点,共同寻找“关键点”。如在大班语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将原设目标“理解故事内容,会讲故事主要情节”参照一年级语文课标要求稍作调整,提高坡度,“学会倾听他人表达,尝试用较完整语言复述故事情节,不人云亦云”。教师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引导幼儿大胆发言,并有意识地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这样的活动,小学教师,尤其是一年级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甚至尝试教学,对于幼小衔接的作用很大。

2.幼儿和小学生的合作式“对话”。

“走进小学”是幼小衔接活动中常见的形式,但也常出现不清楚带孩子们走进小学看什么、了解什么的情况,以至于活动形式化。在辖区内,幼儿园和小学结对组成牵手单位,定期开展对口联谊活动。在“走进小学”活动中幼儿和小学生结对,由小学生当“向导”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环境。幼儿和小学生一起参加升旗仪式,并与小学生同上一堂课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幼儿园和学校共同策划“六一”游艺活动,互相制作手工作品赠送给结对朋友。幼儿园大班幼儿参加入队活动,并为新入队的少先队员献花。这样一来,既让大班幼儿全面体验小学的丰富课外生活,从而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又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大胆交往能力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3.教师和家长的建议式“对话”。

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一起参观小学,开展亲子活动。幼儿园多方搜集国内外有关儿童入学准备的资料,同时组建资源共享库,定期给家长发放资料,并引导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有关入学准备的相关知识,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针对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不同关注点进行分类,分别应对并开展相应的家教指导活动。

4.新生家长和老生家长的咨询式“对话”。

在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室,由小学家长(老生家长)来担任咨询师,定期或现场搜集、了解家长的一些困惑,将一些较好的做法推介给大班幼儿家长,让家长增强幼小衔接工作的认识。开通“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文明论坛,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优势,组织家长与已毕业幼儿的家长共同思考与研究孩子的入学准备问题,让多样化的观点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得到表达与碰撞,让家长看到他人的不同观点,从而引发其自身的思考。

(三)寻找幼小衔接切入点,注重小步快跑

幼儿园、小学要多方借鉴,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与认知结构,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进行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有效展开实施。

1.作息时间调整。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在入学的前几个月可参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适当缩短午休时间,每次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延长到35分钟,活动过渡环节增设10分钟自由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间,引导幼儿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2.活动内容、形式整合。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集体教学活动中可适当组织口算、心算活动,语言活动可增加看图说话等方面的内容。小学初入学1~2个月,可增设一名教学助教,负责课堂教学实录和个别指导,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分析、个案研究。小学低年级教学活动适当增加课堂游戏成分。

3.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针对大班幼儿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较弱的现象,我们可引导幼儿参与班级活动规则制定、大小活动的策划和计划,每月开展生活小擂台竞赛,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从中习得与同伴合作等人际交往策略和方法。学校要将入学常规教育定为幼儿入小学第一个月重点,围绕其开展“小学生这样做”等游戏化主题班会活动。

(四)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幼儿长远发展

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小学入学前的评价都直接对即将入学的幼儿、家长产生影响。对新入学幼儿摸底评价我们要改革以往单一考评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方式,应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并将之贯穿幼小衔接的全过程,更加重视爱好兴趣、意志品质、良好学习和生活行为习惯等个体素质的发展。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入学多元评价指导建议,在区域内推广实施时,还可要求学校将入学摸底情况告之家长。学校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方案,以促进幼儿各项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

总之,幼小衔接实质上是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互动的过程。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教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生兰,张帆等.幼小衔接——迈向小学第一步.家庭教育[J].2004(6).

[3]颜海琼.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指导的实践与探索.林区教学[J].2008(10).

[4]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学前教育研究[J].2011(3).

[5]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学前教育研究[J].2011(4).

[6]李小培.幼小衔接语言课程设计现状调查.基础教育[J].2012(2).

猜你喜欢

幼小入学幼儿园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入学面试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