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繁为简,中考复习的助推器

2014-09-19黄丽娜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蹊径友人说明文

作为薄弱校中考班的语文老师,笔者不得不承认,70%以上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面对着50%的及格率,笔者不得不承认,形势非常严峻;而90天的复习时间又让笔者不得不承认,笔者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在对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笔者认为他们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25%的同学学习自觉性高,基础较扎实,不用老师操心就能很好地完成语文学习。40%的同学,他们不善于动脑筋,分析理解能力差,上课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一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束手无策。35%的同学,他们基础差,常用的字词经常写错、读错;不能够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回家不做作业,即使是简单的抄写作业。这一类同学对语文已丧失兴趣,毫无学习的动力,其中有一些已经做好破罐破摔的准备。而面对我们语文复习多而杂的知识,如果按照传统的复习方法,那么我们第二类的学生只能疲于奔命而又所获甚少,而第三类同学则只能厌弃。那么,学生怎样更好地应对中考呢?化繁为简,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另辟的蹊径。

蹊径一:目标分解,化繁为简

对许多学生来说,细而繁杂的语文知识如一座大山,成了学生无法承受之重,正是因为任务如此艰巨,以至于我们的第三类学生,面对150分的诱惑,有许多人仍然选择放弃。为了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将所有的知识分解到每一天,提出了“不管其他,只论今天”的口号。这样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在这一天天的完成中变成了可能。为此,笔者帮助同学们制定了《每日复习细化表》,把语文复习的几个知识点——默写、文言文、作文、名著导读等细化到每一天,使原本多而乱的知识变得集中而明确,同时又保证了学生能每天确实完成。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的复习有的放矢,条理清晰,更重要的是安抚了学生面对如山的知识点时的烦躁情绪,便他们树立起完成语文复习的信心。赞科夫曾经说过:“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而我们的目标分解,正是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学习的诱因——坚决的信心。而信心的作用,不言而喻,正如马尔顿曾说过:“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蹊径二:知识穿插,化繁为简

传统的复习是分版块进行,这样有利于温故知新。但也造成了某一时间段内知识复习单一、枯燥乏味的后果。特别是文言文的复习,知识本身就艰涩,复习时间又近一个半月。是对学生意志力的极大挑战。所以笔者将简单的背诵默写、有趣的名著复习与文言文复习穿插在一起,从而避免了单调。例如在每堂文言文复习课中,将需背诵的篇目以背诵默写接龙、背诵默写课文的朗诵比赛、名著知识对抗赛等多种形式穿插,因为每天背诵默写及名著需复习的知识点不多,所以每堂课占用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再加上形式多样,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知识的巩固率。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蹊径三:知识点化,化繁为简

语文的各版块知识大多是多而杂,不利于学生掌握记忆,所以笔者将知识点化。比如:文言文要掌握的字词不下200个,如果再加上一词多义等就多如浩淼,这也是学生望文言而生畏的主要原因。于是笔者将每课的字词揉进句子中整理成横线要点再利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将字词整理成纵线,纵横结合,使原本枯燥的知识立体起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横线要点的整理,需要对中考重点知识点把握到位,所以基本都是由教师整理,而纵线的整理则是教师整理出大纲,学生补充出例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补充中将知识点反复地复习巩固。例如,横线复习材料《陈太丘与友期行》事例。

知识归纳:

①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现在写作“否”,不)?”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离开)。”友人便怒曰:“③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丢下,抛弃)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①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

②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

③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

④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看。

练习巩固:

①陈太丘与友期( )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③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①——————————————————————

②——————————————————————

③——————————————————————

④——————————————————————

文言文纵线复习材料事例

“之”字的用法

用法 例句 补充例句

1.结构助词“的” 于厅事之东北角|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译。 公将鼓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标志 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5.定语后置标志 马之千里者

6.代词 具答之|又数刀毙之|渔为甚异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7.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辍耕之垄上|杜少府之任蜀州|吾欲之南海

蹊径四:解题技巧固化,化繁为简

各种文体的阅读理解题和作文的写作一直是学生的最大困惑。针对不同题型笔者整理出相对应的答题规范。如说明文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中重点考察的知识点,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失分的题目,笔者就将答题规范整理成:1.表态:不能删。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然后再用例题巩固:“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再比如记叙文阅读中近几年很常见的一个题目:以“XX”为题有什么好处?笔者将很多类似的题目比较后发现,引号内的一般为人或物,因而笔者分析了所有题目的参考答案后,将解题规范为:1.点明了写作的对象。2.是文章行文的线索。3.“XX”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例如:以“藤野先生”,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文章行文的线索,更体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将各种文体经常出现的题型用这样的方式加以复习,就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了。同时也使学生在每一天的学有所得中,信心不断增加。

在《善待家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滑坡、泥石流的“高危区”,一个村子在20年前分成了两个,一个叫东山岔村,一个叫松树沟。东山岔村的村长高瞻远瞩从20年前就开始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把村子变成了桃花源似的地方,村民安居乐业,而且在20年后的洪水中没有损失一草一木。而松树沟村则顺其自然,结果不仅生活没有明显改善,而且在20年后的洪水中失去了一切。我们那些即将面对中考的学生就好像是这个村的村民,三个月后他们是像东山岔村人一样幸福,还是像松树沟人一样悲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最后的引导。化繁为简,这个中考复习的助推器,必然能让学生体会到“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黄丽娜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363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蹊径友人说明文
说明文阅读专练
致友人(组诗)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资产分享:独辟中国反腐败刑事司法协助的一条蹊径
年末偶感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一汽丰田的体育营销蹊径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