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思维的养成

2014-09-19江再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羚羊木雕文本

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以探究思维能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要把“乐于探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强调课程结构要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出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探究。”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要注重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以达到引发学生探究动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目的。

一、阅读推想——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所谓阅读推想,就是在阅读中的一种猜测推理,是一种建立在事实或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对文本进行合理性推测的阅读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推想是一种思维活动,包含理性的和直觉的推断。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显然,推想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保持较高的“兴奋”,带着强烈的兴趣和质疑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新知。

如学习《羚羊木雕》时,教师可在学生阅读品味中穿插几个问题巧设悬念,制造“矛盾”,利用阅读推想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1.如果送羚羊木雕的是万芳,你认为她会要回羚羊木雕吗?2.爸爸妈妈要求“我”去要回羚羊木雕,对这一情况奶奶一定想说什么?教师提出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推理。针对第一个问题,有的学生推想“会的”,因为从文中可知万芳的妈妈跟“我”的爸爸妈妈同样把羚羊木雕看得很贵重,所以尽管万芳百般不愿,恐怕也奈何不了父母之命;也有学生推想“万芳不会要回羚羊木雕”,因为从插叙一节中可以知道,万芳非常仗义、泼辣,她宁可自己挨罚一小时,也绝不“招”出“我”。至于“奶奶一定想说什么”这一问题,有的学生推想奶奶可能会说:“别难为孩子了,羚羊木雕再贵重,也贵重不过孩子啊!”说得一针见血、深明大义;有的学生推想奶奶可能对爸爸说:“孩子,你忘了你小时候,拿着你爸爸最心爱、最贵重的雕花烟斗给你最要好的朋友吗?”这些推想精彩纷呈,让人忍俊不禁但又意味深长。

阅读推想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营造和谐课堂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既引发了学生去深入阅读、探索课文内容的欲望,培养了他们的开放性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阅读拓展——拓宽学生探究思路

阅读拓展是以文本为中心,辐射到与文本相关信息的一种阅读活动。它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他们进行探索,开拓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能力,使他们从多角度吸收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提高其阅读能力。拓展阅读不同于课外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课本为出发点,所选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是适宜于比较阅读及学法迁移的材料。

(一)课文延伸??——同一文本的拓展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求学生答案一致,只求言之有理。如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四个相关的话题,引发学生联系自己实际思考,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1.在第三段中“针对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你能联系生活来谈一谈吗?

2.在第六段的学习中,作者论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必需要素,你觉得自己身上有哪些要素?你觉得自己是个创造性的人吗?

3.在第七至八段中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我们中国的例子。

4.在第十一段中“有些人认为创造力仅仅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和莎士比亚”,你能举一两个例子反驳吗?

这四个问题紧扣课文内容,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枯燥单调的议论文学习变得充满生机活力。问题的探讨采取小组内交流后派代表发言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求异求新。

(二)比较阅读——不同文本的拓展阅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如在进行《孔乙己》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中的两个主人公形象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孔乙己和范进的命运截然不同,孔乙己挣扎一生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所以只能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苟且偷生,最后只有悲惨地死去;范进苦学半生,终于时来运转“中了举人”,于是喜极发疯,过上了飞黄腾达的官老爷生活。这两个旧知识分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通过这同中求异的拓展比较阅读,学生更加深了对课文思想的认识。教师教完一篇文章后,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拓展阅读、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快速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不同点,从内容到结构层次与艺术手法进行比较,这对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化为技能、是否反应灵敏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好的全面检验。

显然,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文本,而要打通课内外阅读的界限,打通课内外时空的界限,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读书、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把阅读探究变成学习生活的第一乐趣。

三、阅读质疑——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古人云“非问无以广识”。质疑能催化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阅读文本,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从而释放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同时质疑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引领学生个性的张扬,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学习《斑羚飞渡》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之后便从“审题”开始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发生疑问:斑羚为什么要飞渡?它们是怎么飞渡的?它们飞渡的结果怎样呢?教师引导学生疑而读,疑中再生疑,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族灭绝陷入绝境时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求生自救过程,赞扬了老斑羚在危急关头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可以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质疑的意义,并不在于解决了多少疑问,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使学生养成无疑处质疑和深入探究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独辟蹊径,探根究底,并打破思维定势,从而让探究思维天马行空,不受约束、不受限制。让阅读习惯思维不再习惯,那么阅读探究思维将源源不断而来。

参考文献:

[1]朱良才.让思维更创新[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戴余金.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3]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江再明 浙江省温岭市素质教育实践学校 3175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羚羊木雕文本
梦幻羚羊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绝望中的羚羊
猎豹与羚羊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