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高中中华经典诵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2014-09-19陈卫南钟拥光黎结初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华中学学生

陈卫南+钟拥光+黎结初

一、前言

随着国学热和国学教育的发展,经典教育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在各地得到广泛推广。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项惠民强国的教育之路。中华经典教育不仅能开启生命智慧,培养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而且能极大地促进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是针对当前中华经典诵读在全国推广多年的情况下而进行的一次调查。广东省开展经典诵读试点工作始于2004年5月,至今已近10年。广州市番禺区积极倡导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为番禺区的一所普通中学,按照学生生源划分为番禺区第五类中学。划分为第五类生源的学校大都为农村中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入校成绩差,文化素质不高,中华经典文化教育极为缺乏。他们与城区中学学生的文化差距极大。这种文化差异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够端正,健全的人格特征没有形成等。要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当从源头抓起,即从思想意识形态抓起。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种可以形成好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教育。

本次调查报告的目的有二:第一,以石碁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水平。首先,当下学生文化素养不高,语文素养更低。但到底有多低,低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没有一个量化的值。其次,学生到底是缺乏哪些中华文化经典的知识和素养,也不清楚。此外,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其主观愿望不肯学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均需要调查清楚。此次调查是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找到依据,其意义不言而喻。第二,以石碁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内容、范围、方式及效果等方面情况。以上调查结果将为此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并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可有的放矢地提高农村学生中华经典诵读能力,减少此类活动的盲目性、低效性。

三、调查过程

(一)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是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问题。从广义来说,调查对象就是指番禺区所有农村高中,但是从实际实施可行性来看,选择典型的农村高中作为试点学校会更合适,更容易有效实施。石碁中学符合作为试点学校的标准,它在番禺区隶属第五类生源学校,第五类学校全部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学,学生生源基本来自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石碁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小学、初中经典诵读教育推广得比较多,高中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比较少,而高中阶段推广中华经典诵读不仅能进一步巩固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成果,而且能检测中华经典诵读推广的效果,还对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接受过经典诵读教育的高中生有一种强化拓展的作用。

(二)确定调查测试内容

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中华经典诵读现有状况,并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两个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第二个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调查问卷。“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共40道题,每道题1分,总分为40分。问卷调查共10道题,不计入总分。题型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方便快速准确测试,不占用过多时间。测试卷和问卷调查的结合可以互为补充,能发挥两种卷型的优势,各取所长,对中华经典诵读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也是本次调查的特色之一。

编卷的初衷是从两个角度考虑的:第一,降低难度,切实可行。第二,题目典型,铺面较广,具有区分度。以这两个角度为原则,初步确定测试的范围是从古至今的中华经典篇目,包括古代小学启蒙教育的中华经典如《三字经》等,从小学到高中的除课本外的中华经典诵读篇目均有涉及,但重点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下面对两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模块测试卷统计表

题号 篇目名 朝代·作者 体裁、思想内容等 备注

1 《弟子规》 清·李毓秀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

2 《三字经》 宋·王应麟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

3 《三字经》 宋·王应麟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

4 《论语》 春秋·孔门弟子 语录体儒学经典 小学、中学

5 四书五经 春秋战国 儒学经典 小学、中学

6 《孟子》 战国·孟子 儒学经典 小学、中学

7 《诗经·关雎》 春秋 诗歌总集儒学经典 中学课内

8 《诗经·氓》 春秋 诗歌总集儒学经典 中学课内部分

9 《国语·周语上》 春秋·左丘明 国别史著作 课外

10 《史记》 西汉·司马迁 史学、传记文学 中学课内部分

11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写景抒情散文 中学课内

12 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清代、明代、元 小说 中学课内

13 孔子《论语》 春秋·孔子 思想道德启蒙教育 小学、中学

14 屈原《离骚》 战国·屈原 浪漫主义抒情诗 中学课内部分

15 诗人文学常识李白、杜甫 唐诗 课内拓展

16 成语与历史人物曹操等 成语典故 课内拓展

17 成语字形 成语典故 课内拓展

18 流行歌曲与《诗经》 课内拓展

19 王实甫《西厢记》 元代·王实甫 戏剧 中学课内部分

20 王翰《凉州词》 唐代·王翰 七言绝句 中学课内

2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 词 中学课内

22 李清照诗词 宋代 诗词 中学课内部分

23 艾青 现代 诗 中学课内部分

24 《周易》 战国 古代哲学著作 课外endprint

25 《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 春秋战国 儒学经典 中学课内

26 白居易《琵琶行》 唐代 长篇叙事诗 中学课内

27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 七律 中学课内

28 苏轼《题西林壁》 北宋 七绝 课内

29 范仲淹《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写景抒情散文 中学课内

30 张九龄《望月怀远》 唐代 五律 中学课内

31 白居易《长恨歌》 唐代 长篇叙事诗 中学课内

32 孔子名言 课内拓展

33 《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 小说 课外

34 《红楼梦》 清·曹雪芹 小说 课外

35 《儒林外史》 明·吴敬梓 小说 课外

36 《西厢记》人物 元代·王实甫 戏剧 中学课内部分

37 四大名著人物 清代、明代·元 小说 中学课内

38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诗 中学课内

39 朱自清《匆匆》 现代作家朱自清 散文 课内

40 关于“春天”的古诗 课内拓展

第二模块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学生知识现状、主观意愿以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测试安排:

1.测试对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全体学生,覆盖面较广。

高一总人数:370人 参考人数:338 缺考:32人

高二总人数:379人 参考人数:335 缺考:34人

高三总人数:368人 参考人数:285 缺考83人

注:高三音体美艺术生外出学习。

2.测试时间:各年级自定,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测试,经备课组商量,统一用晚修时间进行测试。

3.测试要求:监考老师为各年级语文老师,考试纪律同正规考试一样,采用涂卡方式,测完后学校统一读卡。

4.测完后收回问卷、答题卡,方便复查。

(三)调查结果

测试结束后,将三个年级的答题卡统一送至学校读卡处,现在根据读卡机的成绩进行统计。

一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统计

年级 一模块平均分(总分50) 最高分 最低分 及格人数

高一 17.5 28 5 0

高二 19.9 30 7 1

高三 21.4 33 10 14

全级 19.6 33 5 15

二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

调查题目 选择项目 调查结果统计:高一338(人) 调查结果统计:高二335 调查结果统计:高三285

课余主要阅读书籍 A学习辅导类书籍 94(占27.8%) 92(占27.4%) 104(占36.4%)

B传统经典名著 42(占12%) 53(占15.8%) 27(占9.4%)

C畅销类、网络类文学等 150(占44.3%) 146(占43.5%) 110(占38.6%)

D基本不阅读 47(占13.9%) 43(占12.8%) 42(占14.7%)

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 A只读过中学课本上节选的部分 112(占33.1%) 114(占34%) 109(38.2%)

B有时读,读过部分 78(占23.1%) 99(占29.6%) 59(占20.7%)

C较为系统完整地读过其中一部或几部 50(占14.8%) 41(占12.2%) 25(占8.7%)

D很少读 95(占28.1%) 80(占23.9%) 90(占31.6%)

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 A阅读原著 125(占37.0%) 105(占31.3%) 83(占29.1%)

B教材 74(占21.9%) 87(占26.0%) 76(占26.7%)

C电视电影网络等

媒体 95(占28.1%) 109(占32.5%) 85(占29.8%)

D其他途径 37(占11.0%) 32(占10.0%) 35(占12.3%)

古代文化经典教育的用处 A用处很大 97(占28.7%) 109(占32.5%) 113(占39.6%)

B一般 199(占58.9%) 185(占55.2%) 135(占47.3%)

C很小 21(占6.2%) 18(占5.3%) 19(占6.7%)

D没有什么用途 16(占4.7%) 21(占6.3%) 17(占6.0%)

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 A十分愿意,觉得那是一种人生享受 66(占19.5%) 73(占21.8%) 55(占19.3%)

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 214(占63.3%) 226(占67.5%) 183(占64.2%)

C读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书是浪费宝贵

时间 13(占3.8%) 9(占2.7%) 14(占5.0%)

D没兴趣,因为

不喜欢 39(占11.5%) 25(占7.5%) 32(占11.2%)

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 A很乐意参加 74(占21.9%) 85(占25.4%) 50(占17.5%)

B有时间就去参加 175(占51.8%) 192(占57.3%) 169(占59.3%)

C没兴趣,不参加 71(占21%) 49(占14.6%) 51(占17.9%)

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阅读活动的形式建议 A设置为必修课 38(占11.2%) 50(占14.9%) 31(占10.8%)endprint

B设置为选修课 108(占32.0%) 91(占27.2%) 83(占29.1%)

C研究小组 129(占38.2%) 127(占37.9%) 131(占46.0%)

D自主阅读 56(占16.6%) 62(占18.5%) 38(占13.3%)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吗 A需要 204(占60.3%) 217(占64.8%) 168(占58.9%)

B不需要 26(占7.7%) 20(占6.0%) 9(占3.2%)

C不知道 56(占16.6%) 32(占9.6%) 36(占12.6%)

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 A不懂得如何选择书籍及版本 51(占15.1%) 31(占9.3%) 37(占13.0%)

B文言形式不容易

读懂 181(占53.6%) 181(占54.0%) 119(占41.8%)

C缺乏环境 17(占5.0%) 27(占8.1%) 16(占5.6%)

D没有时间 37(占10.9%) 31(占9.3%) 38(占13.3%)

中华经典水平测试卷数据分析及问题反馈

1.较好态势:

据本次测试调查,我校高中生比较熟悉的中华文化经典篇目题目体现在测试卷的第3、8、11、12、29、38、39题,涉及的篇目或内容是孟母三迁、诗经《氓》、范仲淹《岳阳楼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自清《匆匆》等。这些篇目均脍炙人口,是名篇中的名篇。孟母三迁之所以为大多数学生熟知,是因为其融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教育性为一体,是小学启蒙教育中家长重视教育的一个生动教本,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的良好范本。对诗经《氓》的熟悉,也是在情理中,此题考查的是“信誓旦旦”,与中学生特殊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对学生有莫大的吸引力。而另外的三篇为学生熟知有两个因素在里面,一方面这些文章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是这些篇目皆属考试重点篇目,学生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2.现状堪忧:

从水平测试卷测试得出的成绩来看,我校高中生的中华文化水平极低,这是有客观数据做依据的。本次测试卷总分设置为50分,及格分要30分,从测试平均成绩看,高中全级无一个年级合格。平均分最高的是高三级,也仅21.4分,高一低至17.5,全级最高分33分,仅比及格线高出3分。最低分5分,可以说中华经典文化知识极其贫乏。从及格人数来看,高一全级0人及格,高二全级仅1人,高三情况比起高一、高二要好,有14人及格。从测试卷试题结构来看,课内知识和课外拓展结合,穿插考查,既可以测试课内中华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情况,两者兼顾,而且难度不大。以上数据反映出本校学生在课内中华经典知识掌握方面比较薄弱,在课外阅读中华经典方面更为薄弱。由此可见,目前我校的中华经典诵读情况确实令人忧虑。

(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及问题反馈

调查问卷的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方面是调查我校高中生目前阅读的客观现状和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中华经典诵读文化活动的主观意愿。

1.调查结果一:通过对“课余主要阅读书籍、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我校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表现在学习辅导资料的使用上。高中学生面临的是高考,承受着非其他学习阶段所能与之相比的压力,所以,他们购买大量的学习辅导资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购买行为与其说是个人的选择,毋宁说是高考指挥棒下无奈的选择。我们学校学生虽然属于广州市第五类生源,但是对这些学生来说,能考上高中也已经来之不易了,因为在广州市还有将近50%的学生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因此,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不比重点中学的同学轻。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高考目标的定位差异了。就时间分配和能力而言,他们能用于阅读中华经典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即便是他们当中有一些爱好者,也苦于没有老师的引导或专业指导而难成气候。从调查问卷结果和中华经典水平测试结果看,还可以看出粤教版高中教材的编排对提高中学生的中华经典素养是有成效的,学生每上升一个年级,阅读和掌握的中华经典篇目就越多,在成绩上表现就越好。

2.调查结果二:调查问卷的第6项“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第7项“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该两项是从学生主观能愿性方面来考查的。选择“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这一项的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且选择“没兴趣”的仅占极少人数。这些数据或许暗示着一种可能——学生中其实绝大部分是喜欢读中华经典名著的。这是这个调查最振奋人心的地方,也是让笔者激动不已的地方。虽然推广中华经典的道路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是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3.调查结果三:调查问卷的第8项“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形式建议”,这项调查的意义在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华经典”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大部分赞同开展“选修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与笔者的设想不谋而合。学生的意见是一种很好的建议。“开设选修课”与“兴趣研究小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开设选修课”的优势在于它有老师引导,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还能吸引更多的爱好者,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研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优势在于它时间安排的任意性,人员组合的自由性以及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是选修课的延伸与补充。两者结合将极大地推进中华经典在中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当然,小组研究学习形式依然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完全的放任自流是不可行的,老师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任务目标。

4.调查结果四:调查问卷中的第9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与第10题“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是调查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校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华经典文化,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是能意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还有将近四成的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学生内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转变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结论

本课题组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水平测试卷测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农村高中经典诵读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农村高中学生普遍缺乏中华经典诵读知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具有其必要性,从长远来看,也具有其紧迫性。中华经典诵读在我区中学每年都有一些推广活动,但就其普及度和影响力来看,效果不明显。开展的活动属于非常态性质,难以对中学生形成持续的影响。该调查报告反映出在中华经典诵读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地域存差别,学校有差异,在师资相应水平、学校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方面参差不齐;第二,活动存在阶段性,可持续性发展活动模式还不成熟;第三,诵读推广未形成区统一的规划和培训,研究活动停留在试点;第四,诵读推广力度不够,活动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考虑到学生参与的义务性。

综上所述,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目前已有的推广活动的基础上,各级学校应更重视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注重其常态化开展,保证其有效性,为弘扬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题项目: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2011-XK016 课题类别:学科类中学语文)

(陈卫南 钟拥光 黎结初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中学 51145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中学学生
在多解中学创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