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和心态,自主阅读,细细感悟

2014-09-19李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阅读是要以平和的心态慢慢体验的,是要通过自主阅读,细细感悟的。然而面对工作生活的快节奏,面对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面对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有多少师生是沉得住气的?不是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加内容;学生为了考个好分数,被动学习,“被思维”;教师被预设牵着走,学生被教师牵着走,课堂节律紧张、急促,少了点朗朗的读书声,少了点学生质疑、思辨、练习的时间,少了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怪不得语文界老前辈章熊先生要大声疾呼:“与其让学生听乏味的讲解(甚至是误导),不如让学生自己读书,自主研发学习”,这是和新课标倡导的“个性化阅读”理念是相一致的。这就需要师生在阅读教学中少一些浮躁之气,多一些平和心态;少一些死记硬背,多一些自主品味;少一些矫情做作的腔调,多一些有感情的朗读。

一、教师要有平和的心态

现在的教师教学任务重,社会压力大。语文教师一般教两个班,100多名学生,超负荷工作导致很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这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要学会“累并快乐”工作着。学生的思想性格、纪律习惯、学习动机、语文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会有差异,因此,出现作业不做,作业做错、默写背书完不成,上课开小差等现象是很正常的。教师首先要接受这样的事实,不要急,更不能在课上和学生急,要心平气和,否则,天天对不交作业、默写极差的同学厉声呵斥,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心情,影响了全班的学习气氛,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情感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进入课文设定的特定情境,用自己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形成共鸣,受到感染。如果教师心情不好,怎能上好课?又怎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何苦而为呢?

其次,教师要智慧地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善于在冷静观察中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即使是屡教不改的学生,或利用课余时间问明情况,或默默考察学生私下的言行,或抓住他课上哪怕是一丁点正确的想法;或对他作业中呈现出来的一点点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总之,只要我们多花一点功夫、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移情,就能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急躁,就能走进学生多彩的内心世界,洞悉他们的个性,然后个性化地施教,拨动孩子心中那根最独特的琴弦,让他们喜欢语文,不断滋长学好语文的愿望。这样的课堂,宽松和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课堂,师生都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学生的学习厌倦态度,都可以克服。

二、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品味

教师教好课文的前提是先抛开一些“约定俗成”的参考答案,花点时间,慢慢的想一想,研究一番,不能被答案框死。在课上,也要舍得花点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思考、慢慢品味,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形象和小说的主题都不能单一简单地理解。课上,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有宽松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去品味,让学生自己直面文本,在和作者、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去赏析品味,去思考质疑,去体验感受,从而对文本内涵和作者主旨有一个更丰富的理解。

课文中的重点之处,更要停下来,让学生慢慢品味。朱自清的散文《冬天》,其质朴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是教学重点之一,李镇西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通过“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两个环节,成功地引领学生关注到课文的细节。[1]所有的答案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读”出来的,甚至连老师没有回答出来的题目“阿弥陀佛的生日”,都让学生给“读”出来了。

自主阅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疑问、摒弃、确认,逐渐形成了“生成”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这样的课堂,会不时的产生火花,产生智慧,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惊喜。它比老师的“全讲全评”要慢很多,但却能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与作者的表达有最大的契合,而这种理解和移情恰恰是促进语文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王跃平老师所说,不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而是努力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所以,教师要以生为本,尽可能多的把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验、去内化,这样才能使一堂课上出实效。

当然,这种自主阅读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合理的解读。

三、师生在读书中细细感悟

朗读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理解文义,形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语文课上要充分灵活地运用自由朗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例如,学习《秋魂》一课时,笔者借鉴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思路,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2]

第一步:诵读。要求:每生朗读全文三遍。第一遍要求读顺畅,第二遍要求读得抑扬顿挫,第三遍要求渗透感情朗读。

第二步:精读。首先教师范读自己的选段,然后学生自主选读自己喜欢的1-2段。要求:朗读富有激情;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赏析精彩的词句;理解段落中的分层和思想内涵。

第三步:仿写。要求:朗读精彩段落,仿照句式进行造句;迁移变通,组织素材,进行“仿说”;选背文中的警句。

该教学设计,朗读出现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中,由读得通顺到读得有感情;由读全篇到读精彩段落;由朗读到背诵,以读为本,让学生沉浸其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魅力。endprint

语文课上,不仅要让学生自己读,教师也要读。很多语文教育大家回忆起自己的语文老师,竟都是老师朗读时的状貌。如,于漪老师:“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双眼。”又如,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诵,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屋瓦。我也跟着吟诵,跟着铿锵,很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诵中体会到的。”可见,教师的范读对一个人的语文学习有着多么大的作用!我们不能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否定范读的必要性,相反,范读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毕竟经历得少,阅历不丰富,感悟得也不深,他们对文章中的人和事,缺少感性的认识,再加上害羞,不好意思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带动,让他们自己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教师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文意、体悟到了情感、想用语言表达却找不到恰当的声音形态时进行范读,融语气、语调、姿势、表情于一体,如果再配上合适的音乐,定会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感染,跟着老师一起读,师生一起分享文章的美妙,此情此景,真乃教学的“佳境”。例如,在教学《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要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在怀才不遇时的复杂心理,配乐朗诵是必不可少的。在忧郁的《琵琶语》声里,在多媒体演示的情境中,学生先静静地听老师范读,随着语速语调的变化,情感情境的感染,同学们都被深深吸引住了,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安史之乱前的唐朝,仿佛看到了诗人坐在高楼之上,和叔父李云一会儿豪情万丈、神采飞扬、意气风发,一会儿又愤愤不平、愁眉紧锁,消极遁世。到后来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低声诵读,读完后,仍余犹未尽,一致要求和着音乐再读一遍,一篇较长的诗歌就在这激情洋溢的吟诵中当堂就背出来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但对诗人因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剧变化的心理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对文本内涵有了深切的理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升华。

“慢工”才能出“细活”,“慢读”才能有感悟。阿尔卑斯山脚下有一个提醒游客的告示牌:请下车吧,慢慢的走,欣赏啊!那么,当你走进语文课堂时,不妨平和心态,慢慢阅读,在朗朗读书中去感受语文的魅力,领悟语文的美丽!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余映潮.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之一)[EB/OL].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109/50894.html

(李平 江苏苏州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 2155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