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2014-09-19刘耀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孔乙己笔者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随着当前生态课堂的进一步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但笔者注意到,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主观因素,使许多语文课堂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导致许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快乐成长呢?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来谈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一些对策。

一、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看来,我国古代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法,其价值已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可。但是,即使是认定有必要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仍然要注意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结合有关内容给问题赋予新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能使课堂丰富生动,充满趣味。

如在教《爱莲说》时,笔者由“周敦颐独爱莲”引申出一个问题:“中国文人对莲花的感情到底有哪几种?莲花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探究性,因为古代赞美莲花的诗词和近代写莲花的散文有很多,而且由于生活经验、思想修养、艺术修养、情感态度以及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的不同,文人对“莲”这个审美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就不同。问题提出后,学生觉得个人思维有限,是无法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所以自觉提出要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于是,笔者就抓住契机,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这个问题。学生们都兴致高涨,马上聚在一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学习小组内、学习小组间相互启发、相互探讨,思维火花不断撞击,取得个人独立学习所难以取得的学习效果。

古人云:不愤不启。教师就要善于把握这个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契机。

二、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成分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人际关系的教学功能,但并不忽视学习的主体性成分,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或在协同活动中所获得的高于个体水平的能力,不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就无法转化为个体所具有的主体能力,因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集体活动过程与个体学习过程的有机联系就格外重要。教学中要十分注重个体责任的重要性,并强调小组共同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都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上都应体现学习者的自主性。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既展示自己,又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

如在教《孔乙己》时,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性格的原因,笔者设计了这样颇具开放性的问题:你如何看待孔乙己心存“窃书不算偷”的想法?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也能汇集多角度的想法,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学生一下子都来劲了,小组间讨论异常激烈,通过协作性同伴交往,使学生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在协作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做出了独特贡献,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经过学生的相互补充,很自然地就出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孔乙己偷书是为了从别人那里得到向科举考试进攻的工具,他的目的是功利性的;孔乙己是自欺欺人,是自己懒惰,封建时代没中举的人多了,像曹雪芹、蒲松龄,但他们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可孔乙己却穷困潦倒一生,充当别人的笑料;孔乙己狡辩,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应该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那个时代人情冷漠、世态炎凉,那个时代是扼杀人性的,是摧残知识分子的……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思维相互交锋、碰撞,收获很大。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的主体性成分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不仅掌握了新的知识,而且还体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继而对语文产生亲切之感,更增强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三、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互相理解、真诚交流,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宽松宽容,充满活力,关系融洽、心情愉悦,能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都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参与到“发现”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来。使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实现语文知识的“再创造”,在充满自由、和谐的新鲜空气当中,真正地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

如笔者在教《囚绿记》时,最后总结出这样一句话:既然爱这样东西,就要给它自由,让它在自然中求得生存。“可爱是自私的呀!”有部分学生脱口而出。笔者一下子意识到这是学生受现代情感剧的影响而留下的深深“烙印”,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于是,笔者适时把这样一个问题抛了出来:“如果作者不离开北平,继续把绿囚住,那常春藤命运将会怎样?从中你又悟到了什么?”笔者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达成了共识:“自私的爱有时会扼杀一个生命。”他们的疑问一下烟消云散。由此,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理性知识,更好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笔者也从中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堂上学生自由交流、研究,虽然课堂表面是乱哄哄的,但正是这样宽松、温馨的活动空间,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高度的发展,也正是这样的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学生才真正地用身体亲身经历,亲身感悟。endprint

四、教师应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到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就显得很轻松,此时的老师成为了旁观者,似乎成了局外人,感觉自己总算可以“歇一会儿”了。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会在这个时间“理顺教学思路”,想着下一步自己该做点什么,学生交流学生的,老师想老师的思路。毋庸置疑,交流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浪费时间,追求了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事实上,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监督指导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仅仅是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旁观,而应是师生共同的参与,生生的互动,教师要积极参与,去感受学生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去发现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加以指导点拨,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我的母亲》时,当欣赏写母亲的第四个片断“劳碌的身影”时,当读到“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这一句时,笔者让学生们讨论“怎样理解‘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很多学生借用了参考书上的答案,都说:“是因为可能怕说出来了,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笔者在备课时就对此持有看法,笔者觉得教参对此分析不够符合人的心理,缺乏说服力。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对此做深入思考,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我”的内心世界,去好好体验当时“我”的心理感受。学生通过深入地揣摩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之后,不再沿用参考书上的说法了,而是有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由于当时我还小,对此羞于开口”,有的同学说“我太小,内心世界虽然丰富,但却不知如何开口表达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还有的同学说“我当时不想打破那种寂静的情景,只想继续坐着陪着母亲”……真没想到,学生对此竟有如此深入而细腻的体验。学生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见解,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可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让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样的语文课堂渗透着丰富的内涵、涌动着生命的灵性、闪现着智慧的火花,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学生得到了“生长”。

同时,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只要我们教师本着“生本”思想,与学生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异化现象就能得以矫正,学生就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多一些难以忘怀的探索,多一些令人激动的发现,多一些印象深刻的交流,多一些心情愉悦的合作。

总之,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在倡导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不能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合作是一种品质,需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和长期地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地实施,让学生燃起语文学习兴趣的火花,让语文课堂不再呆板枯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刘耀斌 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初级中学 215624)endprint

猜你喜欢

孔乙己笔者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美在课堂花开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孔乙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