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装备工业走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4-09-19曾昭宁

西部大开发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

曾昭宁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宏观背景: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日渐不稳定,周边安全威胁在加剧:东部沿海日本对钓鱼岛的野心,朝鲜半岛的紧张格局,台海问题。南部的印度、越南、菲律宾等与我国的领土争端。东南沿海周边的严峻形势,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向东南部国家的开放和经济技术合作,迫使我国将政治、经济重心向西北方向挤压,中亚自然成为我国西进的第一站。

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我国2012年进口依存度已高达58%(天然气进口依存度接近30%),风险越来越大。①从我国石油进口区域看,市场主要集中在中东和非洲地区,其占比超过了70%(中国原油进口约50%来自中东,约22%多来自非洲)。而中东地区长期处于混乱局面、国际恐怖主义猖獗;非洲部分国家由于种族冲突、宗教矛盾、历史因素等原因, 政局不稳,内战不断,地缘政治等因素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②从运输通道看, 我国石油进口主要以海上运输为主,80%的进口石油资源需通过马六甲海峡运抵我国(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是中国石油重要运输线),所经海域和海峡不仅海盗猖獗,而且路途遥远,航道险恶,海难频繁,加之近些年南海出现的领土争端,并且美国又掌握着主要通道的制海权等。③从进口石油的承运方式看,我国自有海轮承运比例不到10%。我国海上90%的石油运输权,操控在国外海运公司手里。

正鉴于上述风险,从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和进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角度考虑,进一步开拓中亚油气市场意义重大。

中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我国边境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与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相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中亚油气地缘政治中的影响在上升,政治关系好,已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海上通道相比,通过陆地管道运输石油和天然气没有海上运输风险大,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使得中国的能源进口不再过多地依靠海运,也从根本上缓解了“马六甲困局”,大大提高我国能源进口的安全度。在我国进口能源市场结构中,逐渐降低中东和非洲的市场份额,逐渐加大中亚市场的份额,乃是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趋势指向,中亚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加油站”。

综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质不仅仅是区域发展战略,而是国家战略,是国家基于地缘政治、产业及能源安全的战略考虑。陕西省在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及规划时,必须置于这个宏观战略框架下才可能取得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二、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位:“装备部”大省

经济带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或国别的概念,而是一个市场化分工协作的类似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经济带内的分工协作来源于产业互补。

陕西与中亚(包括新疆等内陆省区)之间的产业呈梯度分布,存在很强的产业互补性。

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结构中主导产业的演变轨迹一般沿着初级产品中的采掘业→制造业中的轻纺工业→以基础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加工工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加工组装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序依次递进,并且每一阶段都对应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

就工业而言,中亚各国及新疆等内陆省区的优势产业主要处于采掘业、轻工纺织、资源加工工业的中低端层次。采掘业主要是煤、油、气、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仅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的石油就占到世界的3%,天然气占到世界的7%。轻工纺织主要是纺织工业(哈萨克斯坦纺织加工能力仅占其棉花产量的15%左右)、食品加工工业等,资源加工工业主要是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冶金(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工业、建材工业等。

陕西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其工业特点:门类齐全,结构层次较高。其中最大的优势之一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高端装备),2012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与工业的占比约为20%左右,是陕西的支柱产业。陕西是国家级的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工业最强、层次最高的“装备部”省区。

在产业的互补性上,陕西作为“装备部”,主要可为中亚国家提供能源装备、化工装备、冶金装备、交通运输装备及轻工纺织装备等。如西电公司的输变电设备、陕重汽的重型车、西安筑路的压路机、摊铺机等工程机械、金凤的风能装备、石油管道、农业机械,宝鸡的石油机械、石油钻采设备、中铁宝桥、秦川机床,咸阳的纺织机械等。同时陕西把部分传统产业向中亚转移,有利于陕西的产业升级;也能解决陕西部分装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中亚各国当前正面临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升级,大力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这涉及需要以引进外资的形式进口生产线及零部件、元器件、科技成果和人才,而这些恰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这将给陕西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高端装备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从陕西装备制造业结构分析,陕西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是机械装备。三星等项目引进投产后,长安通讯产业园将成为西北最大的工业园区,电子装备会更强大。而这些恰恰是中亚国家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所需要的。

同时陕西进口中亚的能源、矿产资源、原材料等,有利于陕西能源深加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生活用气等的发展。

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中约60%左右是能源装备,大部分集中在西安和宝鸡。从国家层面看,向西开放的大背景之一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巨大需求,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内陆引进。在当前欧美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用能源装备去开拓和武装中亚、西亚、南亚的工业化,陕西可在能源装备上做大文章。打“能源装备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层面赋予陕西的最大机遇,符合国家能源战略及相应的产业政策。

三、对策建议

1. 增强陕西开拓中亚市场的紧迫感。中亚各国经济社会的对外开放,不仅限于对西部和西北开放,同样也对东、中部均等开放。东、中部经济总量大,企业竞争力比我们强,我们如果未利用区位优势采取“笨鸟先飞”,那么将贻误战机,中亚市场将大面积地被东、中部企业占据。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赶紧行动。

2. 陕西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开发区当前急需制定工作方案,具体包括以下五步:

(1)对中亚各国进行市场调研,主要包括:①投资环境:投资硬、软环境,如基础设施,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政策,法律法规,贸易保护状况(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文化习俗,土地价格等,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②市场需求结构:摸清中亚各国对陕西的产业需求,严格讲,必须是细化到小行业乃至具体产品的市场需求。还包括资金需求和经济技术合作需求。

(2)梳理自己的家底,即摸清陕西的供给结构,这也要细化到小行业乃至产品的供给,看我省有哪些产品等要素供给能与中亚国家的需求结构实现对接。

(3)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战略。

(4)在研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编制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

(5)在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

需要指出,以上五步中的关键是去中亚国家调研,如果这一步不走到,那么一切都“浮”在空中,停留在宣传和“造势”上,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3.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中亚国家目前实施的进口替代战略,省政府要尽快研究制定面向中亚等区域的高级出口导向战略及编制相关规划。

4. 实施“走出去”的大经贸战略:

(1)外贸:向中亚国家出口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轻工等优势产业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国家和我省短缺的初级产品,实现产业互补。

(2) 外资:陕西省经济发展已上升到大规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首先,有实力的高端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要做好互补性产业对接,针对性地策划、包装一批项目,去中亚投资设厂,走向欧亚。其次,陕西有实力的企业要走出去积极并购中亚的油气、矿产资源等资源型企业,这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最后,如果并购、独资有困难,也可采取合作、合资的形式进入。从可行性看,中亚国家对引进外资有强烈的需求。

(3) 外经:充分利用陕西的科技优势和劳动力素质高、价格便宜的优势,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劳务输出。劳务输出不仅包括一般蓝领工人输出,还包括高级技能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输出。

5. 实施“走出去” 战略仅靠以上“三外”是不够的,对外承包工程才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主要形式。我省应积极参与中亚各国的工程投标,以工程承包商的身份去承包大型工程。对外承包工程不仅对出口、境外资源开发和对外投资都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且能取得更大的利益。

6. 在操作层面,需要处理好丝绸之路经济带轴线上各国、省、市之间的竞合关系,避免恶性竞争,用市场化手段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多赢格局。建议立项相关课题,吸取国内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协调好利益关系。

7. 培养和引进熟悉中亚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外经贸人才。

猜你喜欢

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
中国企业对中亚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量化评估分析
一带一路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形势”暨第十八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举行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White Elep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