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对语文教学冷思考》的思考

2014-09-19仲生才何永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文本

仲生才+何永国

《语文学习》2011年第11期,发表了吴定刚老师的《对语文教学冷思考》一文,文章对王意如教授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文就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应该说,他的这些观点,正好反映了当前我们语文教学界和语文教育理论界的现状,也是我们大多数教师的真实思想状况的反应。在新课改实施以来,一直主导着我们教学的,并成为我们新课改的顽疾的就是他在文章提出的一些观点。笔者想,澄清这些问题,无论是对语文教学改革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们不能不承认,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比较混乱的。语文教学的改革也是举步维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在新旧课堂教学之间徘徊不前。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们对新课改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上,还没有真正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所以,新课改推行好几年了,但是,就语文课改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并不多,学习的共同体并没有真正形成。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还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其中的原因有体制上的,也有教师自身素质上的。而且从某个角度来说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

现实情况是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新课改,教师的知识储备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程度。我们并不否认任何时候教师的知识上的储备都远远高于学生,教师的思想认识,教师对文本的分析理解都要高于学生。但是,对于新课改来说,他们的素质远远还没有达到作为一个合格教师的要求。许多语文教师,离开教学参考书,离开人家的分析就不会教学,还有许多教师不能独立的解读文本,从文本中发现更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始终还是围绕着教学参考书转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许多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不再学习,不再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太低。新课改推行,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的素质并没有随之而提升。导致对新课改的推行和实施不积极、不主动,或者受他们自身素质的影响,他们根本就找不到一个发挥自己作用的平台,只能望课改而兴叹了。

的确,网络时代的到来,并没有消解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的优势,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却大大地开拓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思想的活跃程度,他们认识的超前性等等已远非过去的学生所可比拟的了,他们在某些地方,都可能超越老师。这也是教师所面对的全新的挑战。过去那种靠一本参考书来教学,靠原有的知识就能应付教学的教师,在新课改中,已经不能适应了。

应该说新课改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这种发挥作用的方式已经不同于传统教学——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知识,学生也不仅仅是限于专注地听教师的讲解与接受。他们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有了更广泛的发言权,参与学习权。而这些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为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应对当下的语文教学,也才能真正接受学生的挑战。同时,教师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课改的实质,主动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因此,新课改并没有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相反,我们认为,新课改中只有更加强化教师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笔者认为,吴先生不是对新课改有所误解,就是还在旧有的教学中思维。学习的共同体绝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学习,这实在是对学习共同体的误解。什么是学习的共同体,不是教师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来学习,而是教师在自己对文本认识深刻到位,自己对所要教授的内容有深刻的认识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进行合作学习。正如有些教师所指出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这里教师进行教学的方式不同于旧课堂教学的地方在于教师参与到教学中的方式不同了,教师不再仅仅是讲解,不再仅仅是传授,学生也不仅仅是接受、听讲,而是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首先是让学生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让他们首先构建自己对文本的认识,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用,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请不要忘了,我们学习的是现代文,学生有能力经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搞清楚文本中的一些东西,有时,甚至学生的认识还会超出老师的想象,特别是对于高中、初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就在于教师太自恋。有许多时候,教师所讲授的,教师所提问的、教师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解决的,已经是学生认识到的,或者是不需要讲解就可以理解的,但是教师还在那儿大肆地讲解,在那儿领着学生一个劲地讨论思考。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失去了原有的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白白地浪费了学生的时光,可谓事倍功半。学生之所以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就是因为这种繁琐的教学。

教师不是将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来展开教学。教师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文本、认识文本,在多大程度上建构起对文本的意义,并将这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设计教案,而是寻找有价值的教学信息;教师的思想认识,不是靠强行灌输,而是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要将自己的认识通过交流,让学生接受,而是从学生的认识出发,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教学资源。在这儿,教师不是灌输,教师更多的是支援、是点化、是引领学生在他们原有认识的基础之上再向前走一步,再深入一步。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作用,不是仅仅要将教师自己的东西、将教学参考书中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而是将自己的认识与学生的认识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认识出发,发展与延伸,深化与升华,从而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而许多老师在这个方面放不开手脚。他们总是忘不了自己所设计的,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总喜欢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领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来;不敢放学生到更为开阔的天地中去,他们总是不相信学生,一堂课下来,学生所获甚少。

教师永远是教学的设计者,这是不错的,但是教学不仅仅是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来展开,特别是一些蹩脚的教学设计,对师生的危害更大。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推进教案永远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需要。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需要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不错的。关键是教学设计是从文本设计教学还是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生的认识也是包罗万象,但是这种包罗万象,绝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认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还是哈姆莱特,而不是别的。如果说学生的认识有差别的话,那么他们只是对文本的解读上的差别,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差别。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即或是那些稍微有点出轨的认识,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历从文本延伸出来的,也是学生个性化认识的结果。教师对这样的认识不是否定,也不是漠视不管,而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摸清楚他们认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以便让学生清楚他们的认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无论多么精彩,无论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多么深刻,都要归结到学生这儿。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的精彩表演。

语文知识与语文正确答案这是我们讨论了多年的问题。的确,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载体,我们并不否定这一点。但是,我们只是考虑怎样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从外在于学生的知识而言,知识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知识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知识只不过是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而建构的,这种知识必然带有学生主观的东西。比如,对于一个字词来说,它们的含义是确定的,但是,这样一个确定的含义到了学生那儿,他们的理解,他们的认识,他们所建构起来的对这个词的意义已经不是客观的了,而是主观心灵化了的,是带有学生个性特点的。语文教学,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逐步生成学生带有个性的知识系统,而不是那些游离于学生认识之外的所谓的客观知识。教师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作用就在于促成学生认识的深化与升华。也就是说,教学是从学生的认识出发,课堂教学的生成,不是生成教师的思想认识,当然,这也是其中的一方面,但是这种生成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结合起来,是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的生成;有些知识只不过是学生已经可以靠自己的自主学习就能完全能搞懂的东西,那些根本就没有教学意义和教学价值的东西,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那些有价值的,学生多困惑的,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思索探讨交流的问题,却没有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展开交流学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学生的能力只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语文知识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的,离开了实践,语文是毫无意义的。语文的实践体现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既有写作活动,也有听说读写活动,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活动中展开。语文知识的形成也离不开这种言语实践活动。而新课改正好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我们不能因为语文需要学习语文知识就放弃新课改,回到老路上去;也不能单纯的就知识而知识,应该注意语文知识的特点,在能力形成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才是语文最根本的东西。

总而言之,我们要以新课改为改革的动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大胆探索,求真务实,使语文教学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仲生才 何永国 甘肃省山丹县清泉中心校 734100)

猜你喜欢

新课改素质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