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动机的研究综述

2014-09-18陈开梅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定向研究者动机

陈 龙,陈开梅,杨 剑

(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2.空军勤务学院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苏 徐州 221000)

体育运动心理领域中,“运动动机”作为一个古老而又不断创新的主题,日益受到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关注[1]。运动动机体现的是体育运动中锻炼行为的坚持性,也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人的归因、自尊、人格、感觉等心理状态具有极大的联系,也因此受到学者的广泛青睐。综合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运动动机的概念、分类标准的界定;二是关于运动动机的理论基础;三是运动动机的测量工具;四是有关运动动机与其它心理变量的实验、调查研究等。

1 动机与运动动机的概念、分类标准的界定

1.1 动机的概念与分类标准的界定

国内学者张力为、马启伟(2003)认为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力或内部动因[2]。也就是说,个体想要完成某件事的心理愿望或内部体验。它往往具有抽象性和隐蔽性的特征,不易被人看到和理解。但是我们贯穿日常生活,比如在冬季的某个周末,一名锻炼者清晨就去了室外篮球场,在篮球场上,他非常忘我地练习着各种篮球步伐和手臂动作,注意力非常集中,当练得满身大汗后,他还不忘要和其他锻炼者切磋和交流。从这位篮球锻炼者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推断他(她)的篮球学习动机比较强。因为在冬天的周末,人们可以选择睡懒觉或其它娱乐活动,然后他选择了去练习篮球,而且在练习过程中心神是专一的,还不忘和其他篮球爱好者切磋和交流。这说明:一是通过任务选择(上例中为篮球练习)我们可以推断个体行为动机的方向、对象或目标;二是通过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可以推断个体动机强度的大小。

动机的分类标准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纵观相关文献得知动机的分类标准运用最多的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然而,这种分类标准还有待考究。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Marcas等人[3]的提出的动机分类标准: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这种观点随着国际运动心理学的不断推进,已使得研究者对此兴趣盎然。无动机是指最少的自我决策性的动机或者说一点儿动机都没有,即动机的相对缺失。例如在打网球时,一名无动机的运动员可能会说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网球,或者说他没有看到任何与之相关的益处。

如图1所示,结合动机相关理论为基础,可以看出动机与自我决策有关,即自主决策和自主的连续体的不同动机类型。Marc R. Blais等人[4]也依据动机相关的测量工具也提出了动机的三种类型:内在动机(我知道,我做事情和我体验刺激)、外在动机(认同、内摄、外在)和无动机。

图1 自我决策与自主性连续体和不同动机类型

1.2 运动动机的概念与分类标准的界定

运动动机指的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满足的需要或需求,是人们参与和维持锻炼行为的心理动力[5]。在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们对自尊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动物和人类的行为研究上;后经国内外学者对动机与体育运动的关系的大量研究,提出了“运动动机”这一术语,同时取得了宝贵的研究成果与启示。例如,国内学者张力为和毛志雄(1997)认为从肯雍的理论模型看锻炼的动机、锻炼辍止原因的研究和帮助人由“静”“转”“动”三个方面研究并了解运动动机[6]。可以看出,动机研究领域出现了从生物学、学习角度、认知角度和综合性研究角度来综合分析人的动机。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动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坚持或退出锻炼的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发和鼓励更多人的锻炼行为。

“动机”概念的广泛出现,早已证明了它的重要性,而体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侧重于锻炼或运动动机的研究。运动动机可以作为理论视角下的铺垫,来考察锻炼行为的坚持程度;也可以作为与其相关主题的关系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鉴。简而言之,运动动机有助于加深各变量间相关关系的了解,从而作出深层机制的探讨。

2 动机与运动动机的理论基础

2.1 动机的理论基础

“没有什么比正确的理论更为实际的了”[7]勒温用这句话提醒心理学研究者重视实际的社会问题,重视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的联系, 重视用理论去指导实际问题的研究。动机作为心理学界一个永恒的话题,其研究的理论基础一直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过程当中。随着研究者们对动机研究的理论体系正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加之科学方法论的正确引导和推进,动机理论也相继出现。如有的学者把动机研究理论体系分为[8]:本能主义动机观、S-R 动机观、人本主义动机观、认知学派归因、成就动机论和认知评价论。事实上,理论总是要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推进而前进,研究者们关于对动机理论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不管理论是否存在缺陷或者实际。从理论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有关动机的研究从关注有机体的本能到关注社会因素,从关注外部诱因到关注内在刺激,到强调自我的调节,这体现了动机理论对社会因素、个体主动性的日益重视,体现了动机研究的机械观到理性观的发展。

然而,动机作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状态,具有隐蔽性的特征,因而难以把握和衡量,其复杂程度是可以预测到的。因此,对动机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用多元性非包罗万象的理论来描述[9]。作为心理学家一直在寻求动机的理论支撑的研究热点,既要注重外在因素的体现,又要把握内在因素如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寻求一种普遍意义的整合动机理论。

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对于动机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步,某些方面也在迅速发展。但现在的问题是各家意见不一,所以有关整合的动机理论的研究就很迫切,本文正是想为这一目标提供一些思路[10]。因此,整合动机的理论基础成为当前研究者们需迫切完成的任务。

2.2 运动动机的理论基础

运动动机是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也是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关于体育锻炼或运动的理论基础,有研究者[11]把它列为:健康信念模型、自我效能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目前三种理论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中运用最为频繁且适切性良好。自我效能理论是目前锻炼心理学领域内最成功的行为科学理论之一[12]。诚然,运动动机对于体育锻炼行为起着制约和控制的作用,相应地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运动动机是否对于问题的实证研究起可靠支撑意义尤为必要。目前,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动机的结合理论基础研究要属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n theory)和目标定向理论(goal orient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n theory ,SDT)是建立在德西等(Deci and Ryan,1985,1991)以及德西和瓦利雷德(DeciVallerand, Pelletier, and Ryan, 1991))的著作基础上的。最要也是由德西和瑞安(Deci and 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包含了四个分支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13]。这些理论不仅应用在不同领域(学校、工作场所等)关于幸福感、健康行为等方面,还体现在运动锻炼和康复领域对不同行为、动机、情绪和意图、自我效能、休闲活动等心理结果方面的研究, 无论纵向还是横向的实验设计都具有很好的理论机制。之后,随着该理论的向前推进,德西和瑞安[14]( Deci and Ryan)提出一种内部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形成一个连续体,不同类型的非本质相关行为在连续体上由相应的位置。即(如图2)所示:

图2

在自我决定理论之中,从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到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被假设为一个变化的连续体,在外部动机的终极端是无动机(amotivation)。研究者们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解释,探析了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的运动动机的主成分和内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正如Deci和Flaste(1995)[15]认为人类动机最重要的差别在于行为是自主型的还是控制型的。

目标定向理论(goal orientation theory)最早是由杜拉和尼科尔斯(Duda$Nicholls,1992)提出的。我国的学者祝蓓里对目标定向做了概括: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16]。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的核心宗旨主要有两种方式,人们可以判断他们的论证水平的能力,即以任务型和自我型的方式[17]。早期该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内,还并没有形成交叉性的学科研究。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其研究的内容大体呈分散化、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在动机研究方向却有一个焦点,在13 篇有关成就动机的论文中,9 篇是以目标定向理论为主的,也就是说,目标定向理论越来越受到体育领域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体育运动领域,最早由Roberts将这一成就目标理论引入体育运动研究的视野,研究者们发现这两种目标定向也同样适用于体育运动领域[18]。在对教育领域的认知任务和体育领域的身体任务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后,Duda(1987)提出了将目标定向理论应用于体育领域的更详细考虑[19]。

近年来,目标定向理论(goal orientation theory)作为社会认知理论三大支柱之一,其它两种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和能力知觉理论(perception of ability theory),在实践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研究动机内容的主要方向[20]。在体育运动中应用也最为频繁和成功。在已有的文献中,许多学者探讨了运动动机与目标定向的相关性。如Standage 和Treasure等人[21]的研究认为, 具有高水平任务定向者比那些低水平者显示出更积极的反应。换句话说,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影响了学生的内在动机。一般而言,体育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强的人,其一定运动动机水平的人表现得更加努力、注意力更加集中、练习的时间也越长。

目前运用最为常见的属国内学者张力为的8种常见量表,即(如表1)所示:

表1

但是,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发现运用最多的是(Duda&Nicholls, 1992)“体育运动中任务、自我定向问卷(Task and ego orientation in sport questionnaire, 简称 TEOSQ)。该问卷信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均良好,不仅运用在体育学领域内,还被广泛使用在教育学等学科中,因此,关于体育运动中运动动机的研究进展的研究可以与之相结合,提高其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程度。

3 运动动机的测量工具

运动动机作为锻炼行为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效益,相关的量表在此类研究者应用也较多。其中,被广泛使用的量表主要有运动动机量表(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SMS)、运动情境动机量表(The Situational Motivation Scale,SIMS)和身体活动动机量表(The Physical Activity Motivation Scale,PAMS)。SMS量表由国内学者张力为和毛志雄所编制[26]。该量表简洁明了,分为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两个维度,每个维度由3个条目组成,共6题。两个维度可以合成总的运动动机。回答采用0-4的5级Likert量表,要求被试在不同意到同意之间的5个选项中选择回答。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含有6个条目的《运动动机量表》的克隆巴赫ɑ为.72,基本符合对内部一致性的要求。但是该量表针对的人群只是运动员,范围较局限;运动情境动机量表(SIMS)最初由Frederic Guay(2000)等人编制,量表分四个维度,共含有15个条目[27]。该量表四个维度分别是内部动机、鉴别原则、外化原则和缺乏动机,所有题目都是正向计分,每个题目的得分就是所选答案的数值,每分量表的得分为所属题目得分的总和,得分越高则动机倾向越高。经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身体活动动机测量(Motives for Physical Activities Measure-Revised,M PAM-R)量表是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开发的身体锻炼动机量表,近年来,国外的许多锻炼动机研究采用了该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这些研究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6-28]。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M PAM-R在国内还没有广泛使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仅找到一篇采用M PAM-R量表的研究论文[29]。而且缺少对该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30]。但经过研究者后续的不断研究,发现M PAM-R中文版是一个较好的运动动机预测工具,值得推广使用。目前该量表已被广泛使用在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之中,足以见证它的可操作性和适切性。

4 运动动机的研究种类

4.1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一种受控制的研究方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它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做法是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纵来检验[31]。由于运动动机隐蔽性的特点造成难以把握和衡量,因而研究者需借助相关理论作为支撑。目前在体育运动领域,成就目标定向理论运用最为突出和频繁。但是,发现结合该理论进行相关实验研究较少。Duda等人(2004)[32]较早通过该理论表明在成就设置动机过程中体育运动很明显依赖于成就目标。国内研究者通过目标定向理论的理论基础探讨运动项目与运动动机的实验研究得出[33]:采用任务目标定向理论的实验组运动动机提高的幅度显然高于未采用任务目标定向理论的对照组;目标定向理论中的任务目标定向理论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并降低学生的无动机水平,动机更趋向于积极方面等结论。相反,国外学者对运动动机的实验研究也并不多见,可能源于这方面难以令人信服和可靠的证据作支撑。

4.2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指的是通过问卷、访问或观测的形式,收集不同变量的资料,分析各自变量相关关系并探索相关关系的研究[34]。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是由于较强的运动动机且内部动机起决定性作用[35]。国内研究者主要集中在结合运动项目进行相关研究。由于体育锻炼的项目种类繁多,各研究对不同人群、年龄、性别和锻炼类型各不相同,这就使得研究者关注点较多。但是,这也会导致我们对其各相关变量研究不够深入,重复性研究的效率与价值不高。例如国内学者季浏[36]等人通过研究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体育活动证明了竞争性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体育运动动机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小学生中效果更为显著,并且强调在采用竞争性体育活动强化学生体育运动内部动机的同时,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注意对外部动机的培养和利用,消除体育运动动机中的不利因素。调查研究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追踪研究)研究。一般而言,横向研究通常易于实施,比较节省时间与研究经费,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调查对象流失,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研究结果。但是,横向研究并不能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肖丽琴[37]通过残疾运动员的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关系的调查研究得出运动成就动机对自尊水平有良好的预测功能,但这不能确定是运动成就动机的高度导致身体自尊水平的高低,也无法肯定是身体自尊水平的差异导致导致运动成就动机的高低,因为调查研究的各变量维度还存在差异。

5 当前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

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运动动机是体育运动心理领域内研究中的重要变量。在诸多理论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存在,包括自我决定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等结合其进行相关内容的研究。但是,由于各学科领域研究者侧重点的差异以及动机的复杂性与其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当前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动机和运动动机概念的界定。虽然前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取得进展,但对两者概念到底是什么仍未达成一致的见解。在现有理论中,动机是需要,动机是目标,动机是愿望等可以当作内部情感体验而存在;二是测量问题。当前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量表,而量表质量的良莠不齐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运动动机当前的测量工具也只局限在少量的研究内容与范围之内。三是研究类型问题。在解释运动动机与其它相关变量研究时,是否只有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类型?是否还有其它如实证研究、综述研究等类型?即当前研究类型中的单一化是一个不得不引起研究者深切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使该研究课题走向科学化,上述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加以解决。

6 结语

运动动机作为体育运动心理领域内的重要研究主题,与人的心理状况程度密切相关。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均认为运动动机是决定锻炼行为坚持性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即人们参与锻炼和不锻炼的理由是什么。纵观目前研究成果,运动动机的理论基础还存在推进和不足的特点,如何整合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理论来支撑其研究现状是当前重要的任务。由于测量工具、研究设计与方法、实验变量控制上存在的问题,理论基础下的运动动机内部机制问题的探讨还有待继续作出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姚家新,黄志剑.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研,2010,(6):6-10.

[2] 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Marcus B H,Selby V C,Niaura R S,et al.Self-efficacy and the stages of exercise behavior change[J].Research quart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2,63(1):60-66.

[4] Peuetier L G,Fortier M S,Vallerand R J,et al. Toward a new measur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extrinsic motivation,and amtivation in sports: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SMS)[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clogy,1995,(17):35-37.

[5] Arkes H R,Garske J P.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motivation[M]. Monterey,CA:Brooks/cole,1982.

[6] 毛志雄,张力为.锻炼动机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2):21-22.

[7] Lewin K. Psychologyandthe Process of Group Living[J]. The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43,17(1):113-131.

[8] 尤方华.动机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2):208-210.

[9] 伯纳德·韦纳著.人类动机:比喻、理论和研究[M].孙煜明,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10] 刘娟娟.动机理论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4,17(7):68-70.

[11] 龚高昌,孙宁.体育锻炼动机研究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54-58.

[12] 司琦.锻炼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8.

[13] 解缤.身体锻炼的动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进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4):40.

[14] Deci E L,Ryan R M.The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al processes[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0,13(2):39-80.

[15] Deci E L, Flaste R. Why we do what we do:Understanding self-motivation[M]. Penguin books,1996.

[16]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7] Ames C. Classrooms Goals, 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2,84(3):261-274.

[18] Roberts G C.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hildren’s sport[J]. 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Greenwich,CT:JAI Press, 1984,(3):251-281.

[19] Duda J L.Toward a development theory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in sport[J].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7,(9):130-145.

[20] 郗琳.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03,10(1):32-34.

[21] Martyn, Standage, Darren C. Treasure. Relationship among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al and multidimensional situational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2002(72):87-103.

[22]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3] Guay F,Vallerand R J,Dlanchard C. On the assessment of situational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The Situational Motivation Scale(SMS)[J]. 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0,24(3):175-213.

[24] FREDERICKCM, RYANRM.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for Sport and Exercis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Participation and Mental Health[J]. J Sport Behavior,1993,16(3): 124-146.

[25] RICHARDM. RYANANDCHRISTINAM. Frederick.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ercise Adherence [J]. Int J Sport Psycho,1997,28(4): 335-354.

[26] CHRISTINAM FREDERICK2RECASCINO, Hana Schuster- Smith. Competi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A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J].J SportBeha,2003,26(3):240-254.

[27] 余学锋,许小冬.成年人参加运动活动的持久性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25(5): 44-45.

[28] 陈善平,闫振龙,谭宏彦.锻炼动机量表(MPAM-R)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52-54.

[29] 袁荃.社会研究方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4.

[30] Joan L. Duda, Nikos Ntoumanis.Correlates of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in physical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3,(39):415-436.

[31]伊优男.目标定向理论的应用对高校学生太极拳运动动机影响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2]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8.

[33]Martyn, Standage, Darren C. Treasure. Relationship among achievement goalorientational andmultidimensional situationalmot-ivationinPhysical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Psy-chology,2002,(72):87-103.

[34] Matos.lenbia,lens willy,soenens,bart,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goal framing on exercise performance: The conflicting role of task and ego involvement[J].Psychology of Sport&Exercise,2007.

[35] 李京诚.锻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6] 蔡赓,季浏,汪晓赞.竞争性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67-71.

[37] 肖丽琴.残疾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和身体自尊特点及其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3):28-37.

猜你喜欢

定向研究者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定向运动的迁移价值研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优秀定向运动员中距离定向比赛成绩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