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思维训练方法举隅

2014-09-18章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归类事例示例

章寅

写作如同雕塑,应该有自己的厚度、力度和气度。所谓“厚度”,即思维的厚度,指在审题立意、思考问题时注重观点的全面性、分析的层次感和思想的思辨色彩。所谓“力度”,即行文的力度,指具体写作时,论证要有力,分析要透彻。所谓“气度”,即思想的气度,指文章在字里行间蕴藏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光辉。当前的高中生作文,常常暴露内容贫乏、论证无力、思想幼稚等问题。学生行文至大半,真正触及中心的有效语段却寥寥可数。这样的作文显然是空洞的、干瘪的、没有营养的。

一、思维厚度的训练

如何让思维动起来,让作文的思想变得更厚重,更沉稳呢?系列式、触发式的思维训练不失为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1材料重组法练习示例

材料重组法是一种对事例进行排列、组合的方法。适当地对事例进行取舍、重组,会让作文看起来更有层次性,更具立体感。

例如,写作“追逐彼岸”这个作文题时,学生想到了很多事例:

①夸父逐日的梦想

②孔子推行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③西西弗斯想把石头推上山

④勾践为打败吴国,卧薪尝胆

⑤精卫一次又一次地填海

⑥佛祖普渡众生的情怀

⑦我们对快乐幸福的追求

⑧对物质充裕的向往

⑨刘翔希望突破自我

先让学生运用常规的归类标准,对这些事例进行归类。

大部分学生最初只是对事例进行简单分类,如:

东方的事例:①②④⑤⑨

西方的事例:③⑥

历史人物:①②③④⑤⑥

当今社会:⑦⑧⑨

思考深入后,学生逐渐运用独特的归类标准进行二次归类。如:

神话故事:①③⑤⑥

历史事实:②④⑦⑧⑨

到达彼岸的:④⑦⑧⑨

未到达彼岸的:①②③⑤⑥

精神的追逐:①②③④⑤⑥⑦⑨

物质的追逐:⑧

经过循序渐进的归类练习,学生的写作思路清晰了,行文时对事例的安排也有层次了。更重要的是对“追逐彼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通过后三种归类方式,学生意识到彼岸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可触,能否到达,而在于是否具备对人的指引作用和呼唤力量。

2“大处着手·小处着眼法”练习示例

“大处着手法”指让学生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后进行宏观的思考。“小处着眼法”是让学生在细节上做文章。当文章具备了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就立体起来了,思想也就有了厚度。例如:以“变化”为题让学生分别运用“大处着手法和“小处着眼法”各写一个作文片断。

“大处着手法”学生答案示例:

没有变化,地球依旧是五十亿年前的那一片汪洋;没有变化,大地便没有春秋更替;没有变化,便无所谓白天黑夜。正是因为变化,地球才变得有活力,五彩缤纷。

“小处着眼法”学生答案示例:

在楼梯/我低你一级/你高我一级/瞬间/有多少话语/都未说出/我仰头看你/在沉默中/擦身而过/听得见对方的呼吸/突然/有一句话要告诉你/回头一看/我高你一级/你低我一级。

生命就是这样,人在梯子的每一级上的停留都是短暂的,我们的位置瞬息万变。

以“地球的演变”为角度,讲述了宏观的“变化”;从“瞬间”入手,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细微的位移“变化”。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全面,更有层次感。

又如,在以“传统书信的逐渐消失”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运用了“大处着手”和“小处着眼”的方法。

“大处着手”学生答案示例:

其实,逐渐消亡的不是传统书信,而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想的是怎样赚更多的钱,怎样去取得别人的信任,怎样去欺骗,却忘了生命的本质。我一直相信人的最真实最纯洁的本质,不在功名利禄里,不被法律规则束缚,它独立于世俗之外。那种情感一如春天里最和煦的风儿,一如最清澈的泉水,拂过心田。

“小处着眼”学生答案示例:

一个晴朗的早晨,在宣纸上写下点滴心情,看水墨氤氲开来,满心欢喜地折好,将纸放于小竹筒中,让白鸽衔去。于是以后的日子里,等待的难熬,等待的震颤,等待的欣喜,便在抬头望天时展露无遗。传统书信传递的是一种期盼,一种收到信的欢喜。

文章从大处落笔,由书信推及传统文化,语言犀利,论述一针见血。同时又在细节上做文章,让温婉的情愫自笔尖流泻而出,达到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良好效果。

二、行文力度的训练

要使文章有力,就需要由表及里思考问题,不仅要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还要看到其背后隐藏的矛盾联系。以下两个练习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训练学生行文的力度。

1“改变角度·对立统一法”练习示例

在分析论证时,适当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能够使文章的观点更有穿透力,论证也更为坚实有力。

①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巴尔扎克)

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卡夫卡)

②他铺排华丽之时,早已心如死灰,但他心如死灰之时,仍旧铺排华丽!(鲍鹏山)

这两个是改变角度的例子。通过适当的语序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改变了,表达的思想也就深入了。例①的两句话代表了对待生活的两种态度,通过变换语序的方式放在一起比照,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论述的力度就增加了。例②讲的是鲍照,前一句写出了他的绝望,后一句写出了他在绝望中的生命力和执着。角度的改变,把鲍照在绝望中依然不放弃追求的执着心态展示得淋漓尽致,增加了论述的力度。

对立统一的例子可以参考泰戈尔的《飞鸟集》:

①他把他的刀剑当作他的上帝。

当他的刀剑胜利的时候,他自己却失败了。

②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

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③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

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有时把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论述,反而能增加思想的纵深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练习:运用“改变角度·对立统一法”,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为题,构思文章。

学生改变角度,由“知其不可而为之”想到了“为之而知其不可”,进而又想到了“知其可以而为之”和“知其不可而不为”。经过对这几组相互矛盾的概念的比较,获得了启示。

学生答案示例:

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之而知其不可

很多事情,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牺牲自我去尝试,然后告诉我们螃蟹可以吃,还是不可以吃。因此,“为之”是个大前提。不论是否可行,先去尝试才知道它是否行得通。不然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知道真相的权利。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可以而为之

两者的境界大不相同。有些事情努力了可以实现,有些事情努力了却未必会实现,这时我们要不要去做呢?知其可以而为之,已经十分不易,就像我们现在,为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在艰苦奋斗。而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种境界,是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不为

就像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仍然会努力追求生命的长度。这就是“殉道者”的伟大!选择“不为”,我们不能说他错,就像历史上避身世外的隐士。但那些留下来担起这个社会的责任的人,我们更要心存敬意。

2“虚实转化法”练习示例

怎么样把一个虚化的概念讲得更具体生动,赋予一个具体的事物更多的抽象意义和内涵?这时我们需要运用“虚实转化法”。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分界线,也把两个巨人分隔在山的两侧:李白走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却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总是低着的。看到的是社会的黑暗,黎民百姓的痛苦,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

这是一个由虚到实的例子。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两位诗人生活背景上的差异和不同心境。由抽象到具体,分析透彻、深刻。

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鲍鹏山)

这是一个由实到虚的例子。作者运用“虚化”手法赋予孔子更多的精神内涵。通过“虚化”手法,一个时代引领者的形象呼之欲出。

“虚实转化”练习分“实题虚写”和“虚题实写”两类。

“虚题实写”练习,如以“绍兴的符号”为题,构思作文。

学生通过由虚到实的转化,找到了很多具体形象的“绍兴的符号”。这样写作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加言之有物,文章也因此更为丰满。

三、思想气度的训练

文章要有底蕴,才会有气度。一篇大气的文章,字里行间必定会流露出作者浓厚的人文关怀。而这源于作者平素对真善美的关注和美好人性的追求。如论语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练习示例如下。

①谈谈对“自由”的看法。

答案示例:自由有四个基本要素:第一,自由就是“由自”,由自己;第二,自由永远是人的自由;第三,自由永远是个人的自由;第四,我们要特别补充的,他人的自由是我们自己自由的前提。

②谈谈对“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看法。

答案示例:害人之心当然不该有,但“防人之心”更不该有;“害人之心”是在有限的时空针对特定的对象的;“防人之心”是在所有的时空中针对所有人的。一个人要在一辈子的所有时间和所有空间里防范所有人,岂不是把自己的生活给毁了。

作文如人,要心怀天下。在人道主义的观照下,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善待,每一份情感都值得珍惜。将这些放入作文之中,便得芳香满枝,情浓人间。

猜你喜欢

归类事例示例
电表“对”与“错”归类巧掌握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分式方程应用题归类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