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六省“四化”发展动态效率及协调度测度研究

2014-09-12朱琰洁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4期
关键词:四化测度工业化

朱琰洁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法及HR协调度测量法,对中部六省2001-2012年间的“四化”发展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对“四化”发展协调度进行了测度研究。实证发现:第一,在研究的12年间,各省份的“四化”发展动态效率处于上升阶段,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动态效率上升较快,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动态效率滞后;第二,在研究的12年间,各省份的“四化”发展协调度大部分处在协调且低效增长的阶段,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安徽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上升较为突出;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相对较好,山西省和湖南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还有较大上升空间。最后,针对中部各省“四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六省 “四化”发展效率 发展协调度 Malmquist指数法

引言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以下简称“四化”) 同步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机制,如何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关系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局。自2004年,国家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形势迅猛,但各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一,城镇化等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一,为此,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关注国家战略规划区内“四化”增长的动态效率及其发展的协调程度,对于推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1950年就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工业化起步,到农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逐步推进,在国内“四化”蓬勃发展的势头下,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学者们对“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组合的“两化”、“三化”的研究上,内容上突出表现在对其的概念及发展机理的研究,为“四化”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三化”内在机理研究上,他们普遍认为工业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并加速发展起来的,但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又对带动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在实证研究方面,阳立高、廖进中(2009)运用1983-2006年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数据指标,实证分析了“三化”的经济拉动作用。王贝(2011)利用我国1995-2009年的数据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呈反向变动趋势。贾云则运用我国1984-2010年的数据,利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脉冲函数进行了分析,认为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影响效果差异明显;在不同滞后期存在单项关系,不具有因果关系;周战强、乔志敏(2012)则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分析我国1978-2010年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此外,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2013)则利用江苏省1990-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该省“三化融合”的问题,他们认为江苏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上升趋势明显,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下降。

事实上,自“四化”协调发展的概念提出之后,学者们对“四化”的研究日渐丰富。但是,鲜有就“四化”协调同步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而实证分析能够更好地暴露“四化”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也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模型与方法设计

本文研究的是中部六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效率及协调度,对于“四化”协调发展效率采取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方式——Malmquist分析法进行分析,“四化”协调度主要采取的是HR模型来测度。

(一)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绩效动态评价模型

Malmquist 指数是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DEA模型中测度动态生产指数的重要方式,由于基期指数更容易测度生产指数的动态效果,本文主要考虑基期指数来改进Malmquist指数。考虑在时间t(t=1,2,…,T)内,生产单元m(1,2,…,M)有n(1,2,…,N)种投入xm(xm∈R+N),并产出ym(ym∈R+S),对应t时期的投入产出矩阵可以分别表示为XtN×M 、YtN×M ,对应的投入向量、产出的量分别为X 、Y 。在满足标准假设(非空、闭合、可自由处理以及凸集)的情况下,我们假定生产技术为At ,那么在考虑技术因素的情况下,投入产出集为:At (xt)={yt:yt(xt)},假定σ为达到生产前沿面时产出要素的增加比率,则(xt,yt)在跨期内的产出距离函数可以表示为:

Pastor和Lovell的分析,跨期技术集中的Mal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

其中,GAP、TE、TBL分别表示的是在单一观测值的最佳实践缺口水平、技术效率、技术领先变化。当GAP>1时,说明同期标杆技术在(t+1)期间内的(xt+1,yt+1/Dt+1(xt+1,yt+1))比在t时期内的(xt,yt/Dt(xt,yt))更加接近于跨期标杆技术,反之相反,为此,Fare et al.将GAP>1的情形视为技术进步,反之视为技术衰退。

(二)“四化”发展协调度模型

为了科学地衡量“四化”发展的协调度,依据薛红霞等在衡量城乡协调发展时运用的方法,建立HR模型:

HRit=1-Sit/Ait

在上式中,HRit表示协调度,Sit表示动态效率值的标准差,Ait表示动态效率值的均值,Sit/Ait为变异系数。由于动态效率值的标准差,而均值 ,其中,n=4,因此,可以将上式改写为:

在上式中,HRit∈[0,1],HRit→1,说明“四化”协调度越好,反之,越差。参考赵鉴华等人对GTFP的分类标准,以及薛红霞等对HR的分类标准,在结合本文实际的情况下,将中原经济区各省份的“四化”协调增长水平分为6类,并标记为CODFit,详细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endprint

中原经济区“四化”协调发展评价分析

(一)指标选取

依据十八大报告新四化标准及现有文献中对“四化”建设的研究情况,结合DEA-Malmquist指数计算的要求,本文以建立了四化动态增长的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选取中,产出指标主要以相应行业的产出增加值来计算,投入指标主要依据劳动力(L)、资本(K)、科技(T)来侧重选取,具体的测度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区内各省份的统计年鉴(2000-2012),获取的面板数据进行动态增长率的测度、以及协调度的测度。

(二)中部六省“四化”效率水平及协调度评价

1.中部六省“四化”效率水平测度及评价。采用Tim Coelli的DEAP2.0软件,可以得出省级面板数据的发展效率Malmquist指数,如表3、表4所示。从总体上看,“四化”发展动态效率处于上升阶段,中部六省的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动态效率分别下降2.7%、6.1%,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动态效率分别上涨2%、16%。可见,在考察期间内,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处于下降水平,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处于上升水平。

从动态发展效率分解效果来看,2000-2012年间技术进步效率下降9.1%,是中部六省城镇化效率下降2.7%的重要因素,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均有小幅上升的趋势。在信息化动态效率分解中,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下降2.4%、3.8%、0.6%、 1.7%,也即中原经济区整体信息化动态发展效率有下降的趋向,考察期间内整体下降6.1%。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分别下降0.5%、0.8%,工业化动态发展效率下降 0.3%,下降幅度较小。农业现代化动态效率分解中,纯技术效率略微下降,幅度为0.5%,由于技术进步效率上升明显,从而导致农业现代化效率上升16%,具有较快上升趋势。

2.中部六省“四化”发展协调度测度及评价。据表1所示的“四化”效率增长划分标准,为了剔除综合效率的影响,对于“四化”效率的测度采取逐年测度的方式进行,本文仅以2012年的测度结果,对中部各省份的“四化”效率增长类型进行分类,如表5所示。

整体而言,在2001-2012年间,中部各省份的“四化”发展协调度大部分位居等级3以下,也即处在协调且低效增长的阶段,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相对较好,安徽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上升较为突出,而山西省和湖南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尚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各地的发展情况来看,安徽省“四化”发展协调度先后经历了2001-2004、2004-2006、2006-2009、2009-2011四个阶段,其中,2004-2006年,该省“四化”发展连续三年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自2009年开始,“四化”发展协调度显著提升,该省增长速度基本处于弱增长状态,势头良好;河南省“四化”发展协调度先后经历了2001-2005、2005-2009、2009-2011三个阶段,“四化”发展协调度起伏较大,大部分时间内该省“四化”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内,但“四化”发展增长速度基本处于无增长或弱增长状态;山东省“四化”发展协调度先后经历了2001-2003、2003-2007、2007-2011三个阶段,大部分时间内该省“四化”处于协调发展的阶段,但是有趋向不协调的势头,“四化”发展增长速度基本处于弱增长的状态;湖南省“四化”发展协调度总体看来稳中趋升,其中2002-2004年间“四化”发展得到了较好的协调,但其增长速度却一直停滞不前,2005-2007年间其微弱的协调性再次被打破,“四化”发展的不协调性问题凸显,直到2008年开始,该省转变发展方式,使得“四化”发展得到了较好的调整,且“四化”发展的协调度正在逐步提升,但在其发展增长的速度却未见显著改善;山西省“四化”发展协调度先后经历了2001-2004、2004-2006、2006-2009、2009-2011四个阶段,其中,自2008年,该省“四化”发展有趋于不协调的趋势,且“四化”发展增长速度基本处于无增长状态;河北省“四化”发展协调度先后经历了2001-2003、2003-2005、2005-2007、2007-2009、2009-2011,周期频率是2年,在考察期间内,该省“四化”协调度数值整体较低,自2009年开始,该省“四化”发展有趋于协调的趋势,但“四化”发展增长速度基本处于弱增长的状态。

结论及对策

(一)结论

第一,从“四化”发展效率来看,从总体上看,中部各省份“四化”发展动态效率处于上升阶段,中部六省的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动态效率分别下降2.7%、6.1%,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动态效率分别上涨2%、16%。可见,在考察期间内,中部六省的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处于下降水平,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处于上升水平。第二,从“四化”发展协调度来看,整体而言,在2001-2012年间,中部各省份的“四化”发展协调度大部分位居等级3以下,也即处在协调且低效增长的阶段,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相对较好,安徽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上升较为突出,而山西省和湖南省的“四化”发展协调度仍然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对策建议

首先,扩大城镇化规模,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规模效应不足,技术进步效率不足是中原经济区各省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在河南省、安徽省等省份,为此,必须加大城镇化的发展规模,发挥城镇化建设的规模效应。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化发展的资金规模,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化发展的地理规模,不断加大对偏远地区的城镇化建设,通过转移、转置,来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广度。此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来提升城镇化建设的深度,突出表现在“去空心化”,通过产业融合,来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具体表现在要以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基础,以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支持,不断提高城镇化地区的产业深度。endprint

其次,加大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不足,是中原经济区各省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为此,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在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力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通过股权融资、众筹融资,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来孵化科技创新产品,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包括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人才引进扶持等政策,通过减低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负担,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等措施,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其中,在老工业省份,如河南省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为契机,提升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

2.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

3.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4.阳立高,廖进中.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济拉动作用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3)

5.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9)

6.周战强,乔志敏.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

7.赵鉴华,木克热木·米力克,徐艳梅.我国各地区FDI引进效率动态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管理评论,2013(4)

8.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

9.蓝庆新,彭一然. 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

10.朱宇.51.27%的城镇化率是否高估了中国城镇化水平:国际背景下的思考[J].人口研究,2012(2)

11.李美洲,韩兆洲.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6)

12.Fare et al.S.Grosskopf, M.Norris,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endprint

其次,加大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不足,是中原经济区各省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为此,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在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力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通过股权融资、众筹融资,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来孵化科技创新产品,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包括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人才引进扶持等政策,通过减低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负担,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等措施,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其中,在老工业省份,如河南省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为契机,提升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

2.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

3.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4.阳立高,廖进中.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济拉动作用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3)

5.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9)

6.周战强,乔志敏.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

7.赵鉴华,木克热木·米力克,徐艳梅.我国各地区FDI引进效率动态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管理评论,2013(4)

8.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

9.蓝庆新,彭一然. 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

10.朱宇.51.27%的城镇化率是否高估了中国城镇化水平:国际背景下的思考[J].人口研究,2012(2)

11.李美洲,韩兆洲.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6)

12.Fare et al.S.Grosskopf, M.Norris,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endprint

其次,加大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不足,是中原经济区各省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为此,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在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力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通过股权融资、众筹融资,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来孵化科技创新产品,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包括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人才引进扶持等政策,通过减低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负担,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有利的工作环境等措施,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其中,在老工业省份,如河南省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为契机,提升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

2.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

3.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4.阳立高,廖进中.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济拉动作用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3)

5.王贝.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9)

6.周战强,乔志敏.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

7.赵鉴华,木克热木·米力克,徐艳梅.我国各地区FDI引进效率动态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管理评论,2013(4)

8.陈江龙,高金龙,卫云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内涵与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

9.蓝庆新,彭一然. 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理论学刊,2013(5)

10.朱宇.51.27%的城镇化率是否高估了中国城镇化水平:国际背景下的思考[J].人口研究,2012(2)

11.李美洲,韩兆洲.新型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6)

12.Fare et al.S.Grosskopf, M.Norris,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化测度工业化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