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爱有关的电影话题

2014-09-10黄冰

山花 2014年6期
关键词:罗丹乔治妹妹

黄冰

这部法国电影前段时间下载到电脑上一直没看,直到编辑部同事又提起这部片子。他说,抑郁症的人最好别看,是部恐怖片。我笑说那更要看,试试我有没有抑郁症。

我知道他说的“恐怖”片与那些披头散发、血肉模糊的恐怖片不是一回事。

恐怖片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无关的遥远,观看过程中的心跳会在影片后结束,会为不过是导演充满智慧的想象弄出来刺激神经的影片松一大口气。但这部“恐怖片”却实实在在把我们拖进去,拖进与任何人都相关的却又都不敢面对,最想逃开又无处躲藏的生命终结的巨大阴影里,让我们瞥见生命的真相。

《爱》讲述一对老年夫妻,在妻子患上老年痴呆之后的过程。在这个平淡日常的生活背后讲述着一个关于爱、生命、衰老及死亡的重大话题。

生活如常进行,片中的老年夫妇,一同去听学生音乐会,安妮惯常地为丈夫做早餐,聊起日常话题……这对老年夫妻有着尊贵的社会身份,妻子安妮,岁月流过依然有着优雅的气质,……直到一个普通的早上,安妮猝不及防地中风瘫痪后,两人的生活像突然断电一样,立刻黯淡下来。这似乎是生活开的一个玩笑,不久,安妮如常,根本不记得自己瞬间的记忆空白。但几次三番的征兆,便像一个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地在家里蔓延了,一幕幕让人难堪的场面,把一个人曾经活过的精彩统统删除了,就像电脑突然黑屏死机,所有文件所有系统都被清零。

失去最基本生活能力的妻子只能任由时间和病痛摆布,不知道此时她的脑中还在思考什么。如何面对相伴一生的妻子的衰亡,成了对丈夫乔治斯的考验。时间把两位老人继续往前推,生命向着看不到方向的未来继续前行,就像拐进一个陌生巷道,以为那里是通往生命的另一条路径,虽然不知道这路还有多长,但继续往前,或许会柳暗花明。但此时时间是唯一的知情者和永远的主角,生命在经过每一天的路上,除了不断呈现在面前的一个又一个继续恶化的征兆,生的希望不过是一个个肥皂泡,晶莹剔透地在空中破灭。在一个多小时的影片里,观者与剧中人一起经历着漫长的煎熬,弥漫着的死亡气息越来越重。

电影要说的这个关于“爱”的主题,不是轰轰烈烈、如胶似漆的年轻爱情,不是风平浪静里那份陈年老酒似的爱,而是讲述一个平静生活被疾病破门而入后,爱如何继续的话题,爱在经过死亡时的另一种诠释。

乔治斯独自承担这一切的同时,深切地明白,妻子的生命在走向尽头的边缘,她垂危的身躯只能让她活得完全丧失尊严。丈夫知道妻子不愿让任何人看见她此刻的样子,包括女儿。女儿来看母亲,却是完全搅在她自己一团糟的生活矛盾中,除了在父亲面前发一通牢骚,对母亲的病痛,她似乎表现得有些冷淡,这其实不能说是女儿的错,我觉得这倒是生活的真相,人能触及的痛苦,唯有切肤的才是真实的,所以此时女儿的痛苦也没有好指责的,因为她的痛苦也只和她自己相关。乔治斯明白的还不止于此,当安妮拒绝吃药、拒绝进食、拒绝活着的时候,乔治斯对无能为力的妻子动了手,他希望妻子活下去,哪怕妻子就这样活着,他的生命也是完整的。但越来越严重的疾病让乔治斯看到了妻子求死的乞求,成全妻子还是继续让她这样活着,乔治斯必须作出选择。

电影里用一只鸽子来暗喻乔治斯的内心变化(虽然我个人觉得这个比方特别生硬和概念,但这样的表述仍然直抵人心):一只迷途鸽子闯进家,乔治斯用毛毯抓住它,后又放走了它。鸽子此时就好比病榻前的妻子,乔治斯想抓住妻子生命的尾巴,履行一个丈夫的责任,照顾她,但当他放走那只鸽子时,他似乎明白了妻子需要的那种爱:让她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乔治斯在给妻子讲完他小时候一次夏令营的经历后,突然把手边的枕头压在了妻子的脸上。乔治斯用枕头捂住妻子的头,直到妻子窒息,直到完全停止挣扎,这个场面被处理得异常突如其来,同时又异常冷静,静得和死亡一样无声无息。乔治斯麻木的表情让我看得心里发虚。这个让人无法接受的场面,只有当事人明白,他在用这样一种让观众触目惊心的方式表达着一个丈夫对妻子最后的爱。

妻子在还能思考和说话时曾看着一本厚厚的记录着两人一生的家庭影册,她喃喃自言,漫长的生命,漫长的生命……此时或许对她来说生命真的是太过漫长,没有任何时候比等候死亡更漫长。

看完影片,心里被某种异样的东西搅动起来,关于生命,不过是一次在通往死亡的路上不断前行的过程。这部关于爱的电影里,女儿对父亲说,她记得小时候听到过父母做爱,她觉得父母相爱着,给她安全和幸福。这样的回忆更加放大了生命转瞬即逝的虚幻感,生龙活虎的生命己成过往的记忆,有时甚至已经忘记。老人在给妻子说起他小时候夏令营时的经历,那些历历在目的真实场景也在时间长河里成了幻影。这样的描述反差把生命的意义和本质毫不留情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不再是导演才气逼人的要观众喝彩的把戏,导演要你看到的是,其实你也在银幕里。

黑暗中的舞者

碰巧这两天连着看的两部电影都和母爱有关。一部是《我一直深爱着你》,一部是《黑暗中的舞者》。后者在叙事手法上跟《我》完全不同,《黑》应该算是一部轻音乐剧,片中不断有女主角塞尔玛在黑暗中对音乐剧的迷恋,有很多连唱带舞的表意场面,这类电影特别容易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许多印度片,冗长的歌词和舞者干篇一律的肢体语言。但这部电影与印度电影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印度电影的歌舞己经成了程式化的手段,但这部影片中的歌舞穿插却是有机的,片中的舞者——一个盲者对音乐的迷恋,暗含隐喻,就像梦遭遇现实的碰撞,就像一个现实生活里的人突然走神。其目的,我猜测应该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抛弃黑暗的现实。在她自我沉醉的歌舞神话里,像一次次灵魂的出逃。生活是一个变数,充满未知的可能,谁也不能预见未来。在发生的事件里,最终成为塞尔玛无法逆转的宿命,她的眼睛,因为无法弥补的基因让她渐渐进入黑暗;塞尔玛为给儿子治病(因为遗传给她儿子带来的必将如她自己一样失明的厄运),她没日没夜地挣钱,目标简单明确,要让儿子看到自己的孙子。疲于挣钱的过程中,任何声响永远是她舞动的节奏,只要听到任何节拍,就是工厂里的机器声也能让她起舞,在一次次闭上眼睛的旋转中,我们无法明白塞尔玛内心沉醉的世界,但那一定是干净和辽阔的。

命运安排了一场意外枪杀让她受到不明真相的极刑,她可以为自己赢得一次申诉的机会免去一死,但律师的诉讼费正是她要为儿子治病的两干元,她选择放弃申诉,沉默地等着死亡的降临。向死而生,这是塞尔玛固执的内心唯一的道路。能够保住儿子的眼睛,对母亲来说也便是生的希望了。

影片的高潮是最后她走向绞刑台那段,这是撕扯观众神经的一段,她的腿脚无法向前迈出,瘫软在女看守员身上,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任何人都会方寸大乱,她的眼睛是睁着的,那双盲眼里看不见惶恐,但脸上分裂的表情足够看清死亡笼罩的黑暗。女看守鼓励她,并用自己的脚踏出节奏,听着女看守员的脚踏声,她跟着进入舞步,黑暗中的舞步成了此时唯一能让她暂时告别恐惧的稻草,但舞步带着她仍然是一步步地向着死亡靠近。塞尔玛在通往绞刑台的路上舞动起来,用这样的方式走向死亡,将影片推向了最悲怆的高潮……这是一个让观众不忍再睹的场面,我无法认同情节这样继续发展,有一瞬间我几乎想去按停止键,不能再忍受这样一个充满精神暴力的场面,但我突然有种隐隐的自我安慰,如果导演在此时大发慈悲,让塞尔玛重获新生,这也是好莱坞片子惯用的皆大欢喜的手法。抱着这种愿望,忍受着片中越来越紧迫的死亡的脚步。但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情节继续推进,死亡的哀音己经唱响,在她最后的一百零七步里,用这样一种飞越的抛弃自身的方式,抵达死亡深渊更深的黑暗。

我从不孤单,

这不是最后一首歌,没有小提琴

合唱团那么安静,没有转圈,

这是最后第二首歌,

记着我说的话

把面包包好

把床铺好……

然而,塞尔玛没有唱完……

卡蜜尔的世界

法国电影《罗丹的情人》,拍摄时间是1988年,导演布鲁诺·努坦,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现在看来,影片拍得很写实,没有新意——但影片要表达的却是一个永恒的、不会过时的、关于天才和艺术异端的话题。

卡蜜尔的扮演者伊莎贝尔跟真实的卡蜜尔很相似。都称得上绝世美女。卡蜜尔的漂亮没有被她拿来当筹码,用以换取美好婚姻和世俗幸福;天资极高的她从小只和泥有缘,在殷实家庭里成长的她从小便非常叛逆,这让她母亲痛斥不该生下她。好在她有一个非常爱她的父亲。

如果卡蜜尔没有遇到罗丹,她的命运是不是另一个样子,没办法假设。但就卡蜜尔的才华和她的性格来说,在她78年的生命里,三分之一是在疯人院里度过的,与外界为敌而自己承担后果,这点倒该与性格有关,就算她的生命里没有罗丹,结局也不一定会更好。如果她懂得妥协、识时务,她或许会活出另一个样子,但无法改变的性格决定了最终无法改变的命运。还是应了那句话, “天才与疯子一纸之隔”。天才除了要孤绝地面对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俗世头破血流,最后的结果都难逃宿命:要么疯掉,要么死掉。

卡蜜尔力图向世人证明她是天才,是艺术家,但是她命里注定要遇到罗丹。天才女性也难过爱情这道关,除非她既天才又强大,像波伏娃,在19岁时就宣言“绝不让自己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天才的卡蜜尔在爱情面前却放下了天才。在与罗丹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她也想成为一个妻子,也有世俗女人的要求和痛楚,爱情让她活在罗丹高大的背影后面,她成为罗丹灵感的源泉;而罗丹对卡蜜尔的热恋,也不过是要为自己的艺术生命注进新鲜的年轻血液,与世俗的情爱无涉,卡蜜尔只能自己苦尝这颗永远青涩的果子。但是,她身上巨大的才华不肯妥协地让她就此做一个庸常的女人,在她被罗丹覆盖之后,罗丹成了她沉重的黑色梦魇,她想挣脱,不想只是罗丹的模特儿或工具,满身才华的卡蜜尔想向世人证明,她同样是一名有独立话语的艺术家。她的作品是她个人的心灵独白,她用个人的话语作出她看待世界的独到诠释。在17世纪的法国,卡蜜尔的雕塑不过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表达,官方、民众都拒斥这样的作品。在那些“恢宏巨制”的作品面前,她的声音太弱小,她用作品大声疾呼,迎来的是嘲讽和谩骂,虽然有为数不多的伯乐愿意为卡蜜尔办个展,承认她的天赋,但那样的声音实在太微弱。好心的画商看到卡蜜尔的才华,也规劝她成为和谐音符里的一员,“你是唯一官方邀请与罗丹去访问布拉格的艺术家……你不能这样对自己不负责任,你要机灵地做出反应,而不是将自己活埋。你是在自杀”。好心的劝说对卡蜜尔只是羞辱,她的不妥协只有一个目的,只做自己认为对的艺术创造,虽然她的作品被那个时代唾弃,但卡蜜尔只坚定地说出她内心真正害怕的东西:“我害怕被剽窃。害怕一直存在我心中。我会妨碍到别人。他们不原谅我如此有天分。”

卡蜜尔在一次不成功的展览之后亲手毁掉了自己几乎所有的作品,然后消失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

上帝之手造就的天才,就是要让这个天才成为凡问迅疾而过的精灵,他们的命运由不得自己,他们的内心被魔咒一样的指令驱使,为凡问留下一声呐喊,便雁过留痕地消失。

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卡蜜尔真实的内心,特别是后来长达三十年之久的疯人院生活,又是如何加剧着她己经干疮百孔的心灵的侵蚀。也或许她真的疯掉了,对她的才华、对她正经受的痛苦失去了知觉,对她来说或者是最好的,但谁说得清楚呢?她在疯人院里给她弟弟写下的一封信: “你姐姐在流放中。……疯子待的房间,这里是精神病院。”

《我一直深爱着你》

能说出来的爱或许不算是最深的,语言总是尽量想表达得更准确,那是因为还想用语言还原和接近那种爱,但当语言在一种最深的爱面前失语时,那爱可能才是最深的。电影《我一直深爱着你》正是想要说出这个不能说出的“爱”。

片头,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坐在机场大厅吸着烟,满脸皱纹,但仍然看得到女人好看的轮廓分明的五官。

故事非常简单,简单得没有什么波澜,一个因杀死6岁亲生儿子而入狱15年的姐姐,重新站在妹妹面前。来到妹妹家里,给妹妹一家原本的生活带来了微妙的改变,妹夫对这位杀死自己儿子的姐姐心存忌惮……叙述非常低调、平淡,整部片子的情绪都围绕着姐姐获释后内心微妙的起伏,姐姐情绪始终压抑着,唯一的悬念就是她杀死自己儿子的动机。姐姐的内心似乎有着巨大的沉重,却始终不在任何人面前流露,妹妹对姐姐说出“我一直深爱着你”,看到这里,觉得这应该是一部要表达姊妹情的影片,就是所有人都用杀人犯的眼光去看姐姐,妹妹也仍然是爱着姐姐的,就算永远不知道真相,这爱也是不变的;好几次,妹妹想弄清真相,但姐姐始终压迫着自己,始终躲开,善解人意的妹妹没有追问,只是默默替姐姐建立新生活。

一次偶然中,妹妹得知了姐姐儿子的死因。影片中一个细节非常好,妹妹在接听医生电话,电话那端,医生一定是在告诉妹妹那张多年前医院化验单上显示的病症,没有听见医生说什么,镜头是妹妹的表情不断变化,同时,妹妹的大女儿在身边读着一本童话,字幕上是大女儿读的童话内容“王子悄悄地骑过森林……只有树叶沙沙作响……他想到魔术师曾说过:夜晚是你唯一的敌人,当世界被黑暗所笼罩,你就无法分辨阴影与迷雾的差别,只有狼可以分辨得出来,但是,你知道时辰己经太晚了,你那美丽的女友就永远再见了,若是你爱她的话,就赶快。王子心中像是被刺了一下,他想象着她,在黑暗中美丽的脸庞……”

片尾,姐妹俩才第一次把积压在各自心里的苦痛喊出来。姐姐的儿子得了绝症,姐姐对所有人隐瞒了实情,悄悄陪儿子度过了他最后的时间。在儿子死亡后,姐姐的心随着死去,或许是这剧烈的痛无法承担,她选择了入狱来让自己度过心里的难关,这是一种压抑着的爱,姐姐在最后终于对妹妹说出了她心底那个埋了十五年的伤痛“……我的肚子、我的心脏都在颤抖,让我极度寒冷,我跟他一起逃离……在那个绿色小屋,他己经不太能动弹,我们歌唱、欢笑,我为他读最喜欢的故事书,然后我将他放在床上,告诉他我爱他,我躺在他身边到清晨……之后什么都不要紧,我只想去监狱,不管如何我是有罪的,我生下孩子,却让他受到死亡的极刑,去解释只是想找借口,死亡是没有借口的,最重的极刑就是你孩子的死,再也无法从那囚笼里解救出来”。儿子的死和姐姐入狱,都是囚禁,只不过儿子死亡带给她的囚禁是永恒的,十五年后的获释只是身体的,而心灵再也不能获释。姐姐在最后的撕心裂肺的叫喊中,似乎是想把所有的痛都喊出来,但是,其实那痛是拽不掉的,永远的。重新回过头去想片头那张满脸皱纹的没有表情的冷到了零度的面孔,其实是一张巨痛背后晕厥过去的脸。

整部片子的情感堆积特别漫长,就像观众真的与当事者一起经历了那不为人知的十五年,导演的高明就在于,他迟迟不说,唯有当事人明白,只在最后一刻揭开谜团,让观众不知所措;而前面叙述的一个出狱的女人如何生存,如何面对旁人侧目等都是掩人耳目,一个内心有着巨大伤痛的人,那些都不能击垮她,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加重大和沉重。当妹妹的朋友们好奇地问,这么多年怎么突然跑出个姐姐来?妹妹不敢面对这个问题,姐姐却镇定地坦言,因为她杀死了自己六岁的儿子。引来众人的哄笑,大家都没当真,一个杀死自己儿子的人不会如此平静地说出真相。看完后回过头来想这个场景,才明白姐姐是从心里给自己判刑的,这就像是身为母亲永远的原罪,没什么好说的。

看完之后,不禁长嘘,“我一直深爱着你”,就是一个母亲最深切的无言的表达。比号啕大哭更剧烈地抽搐着观众的神经。

带着爱情去旅行

这句话是看到电影《史诗情人》的开始,乔治和弗塞前往意大利时突然从大脑里跳出来的。爱情和旅行都是离开日常生活的方式,不过爱情是以激越的心理姿态,而旅行是以身体的空间转换来实现。相对于那些被世俗葬送的爱情,比如《廊桥遗梦》的爱情算是修或正果的。只要是爱情,就有世俗的一面,乔治·桑当然也不例外,但这部电影要表现的当然不止于此。

这是一部关于法国作家乔治·桑的情感传记。乔治一生情人无数,正像影片中弗塞说的,要消灭乔治的情人得有一个军队。在17世纪的法国,乔治是离经叛道的女权先驱,尽管那时还没有“女权”一词。

影片中疯狂扭曲的感情伴随着纠缠,理智永远缺席。如果要给自己寻一条活路,和医生的相敬如宾是可以让乔治安静地度过的,没有燃烧的疼痛,心里如果真的可以放下一次次只跟爱情有关的歇斯底里,只做一个生活的醒着的观者,也许是好的。但“盲目地把我献给你”,乔治的女性特质让这个内心强大的女性也无所适从,两人分分合合,分离后的思念让爱卷土重来,“我想爱但不要煎熬,我想要永恒的爱情,和永远不会打破的誓言”。但爱情是不会这样既剧烈又恰到好处的。

观看过程中,始终有种不明真相的情绪不断叠加,就像是要为乔治最后的那一场生与死的告别做足全部准备。尽管在观看过程中三番五次地几乎要忧伤起来,但仍然被某种不确定的感觉锁住。直到画面定格,堆积的情感才正式爆发。

爱情让两人相爱,又让两人分开。正像影片里弗塞说: “这是爱情报复自己的方式。”影片最后,乔治说出了她从心里认为的爱情,原来如幻的爱情在阴阳两隔之后被死亡照清,心底刻骨的“那一次”,乔治说的“那一次”,我想应该就是荡涤内心的那一次,与其他任何一场恋情不一样的那一次。

重新想起那句话,带着爱情去旅行。如果外界是有损爱情的最不利的因素,选择带上它以旅行的方式出逃,是不是能够保全其实不得而知。如果外界是可以怪罪的原因,这也是让人能够接受的遗憾,因为遗憾是理想的另一端;但当问题出在人性中不能超越的本质上时,除了毁灭,其实人是没有出路的。人用爱情的方式把对生命和死亡的疑惑、恐惧当作逃亡的方式,其实是拿虚幻来抵抗现实,但爱情并不能让人互相救赎,只能继续撕裂。

猜你喜欢

罗丹乔治妹妹
我的妹妹不爱我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我的妹妹 等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罗丹手稿
带妹妹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乔治和他的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