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2014-09-09周岚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5期
关键词:参与度直线思维

周岚

摘要:本文就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联系进行展开,探究一些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师有效行为,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得教学过程更和谐,学习效果更优化。

关键词:课堂参与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教学行为

从近些年的新课程改革以及高考命题方向来看,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这一环节愈加被广大教育者所重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的行为与思维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过程”学习,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面对新问题时能引用原有知识将其化解的能力。

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动态联系

教学是一个由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的“悟”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多要素和谐体。一方面,教师的“导”实质上就是其注重疏通引导的教学行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和“悟”;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学”和“悟”等各种信息的反馈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一个动态相关的双向互动。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和数学知识点本身出发,提高、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探究

学生的“课堂参与”从参与形式而言,可以分为“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两方面。从全局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参与”与“思维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怎样整合这些行为使其更有效是本文思考与讨论的关键。

(一)潜移默化,细水长流——培养学生“行为参与”的习惯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有它自身的特点:知识的抽象性强、知识的密度大。所以很多初入高中的学生,会出现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症状,参与课堂的热情会倍受打击。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因此,对学生“参与习惯”的培养要及时、长效、贯穿始终,使学生养成“我想要知道为什么,我要探究”的良好习惯,消除“等别人回答,等结论”的惰性思想。从高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低起点,调动参与意愿

一个班级五十多个人,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若按“等量、同速、同要求”授课,必然会降低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所以,教师在问题的预设以及在课堂即时行为中,要顾全大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例如,先抛出的问题可以简单一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觉得“我行,我可以”;又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问题,并及时予以鼓励等。长此以往,学生们便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自觉参与的行为习惯。

2.多落点,激励参与热情

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行为中,教师要兼顾各个层面,设置“多落点”,给各个层面的学生以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层次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尤其是当一些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生在课堂中获取参与机会后,要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从而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来。

由于数学自身特点所限,其课堂中的“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教师怎样才能让“低起点”“多落点”的设想得以实施,作者将在下文中结合实例对能提高学生“思维参与”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继续展开探讨。

(二)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构建学生“思维参与”的框架

1.一问再问,为学生思维铺设台阶

一问再问,是从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认知程度出发,设计有效的问题链让学生有层次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一个个问题如同阶梯铺展开来,学生借助它们—步—步或一步并两步到达彼岸,习得新知,并内化为能力。

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例,作者对问题链进行如下设计:

已知直线l过点P(-1,1),斜率为2.

问题1:这条直线确定吗?——低起点,上节内容的基本应用。

问题2:你能画出这条直线吗?——落点要求高,思维跳跃度大,让部分学生先行参与思考。

问题3:你能再找出一个直线上的点吗?——落点要求降低,实际上是回过头来给另一部分学生参与的空间。在“问题1”与“问题2”之间铺设的这一层台阶,帮助这部分学生参与进来。

问题4:你能找出直线上任意一点Q(x,y)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将以上两个落点归于同一高度,让学生在经历上述过程后,找出点与斜率之间的关系。

问题5:已知直线l过点P,斜率为k,你能找出直线上任意—点Q (x,y)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由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促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问题6: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否可以表示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直线?——问而不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能力强的同学豁然开朗,让另一部分同学埋头苦思。

问题7:与x轴平行或者重合的直线方程如何表示?——k=0的直线,“点斜式”仍然可用。

问题8:与y轴平行或者重合的直线方程如何表示?——k不存在,“点斜式”无法应用。“问题6”的答案由此揭晓,回顾“问题7”,由于两类直线的特殊性,类比过来,“问题8”迎刃而解。

2.类比猜想,给直觉思维插上翅膀

直觉并非没有理性可言,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也并不是单单臆断而得。而数学中的类比思想,给直觉提供了一种猜想途径,提供了—种验证思路,让数学直觉在理性的道路上“阔步徜徉”。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放手让学生来猜想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措施。比如对于上例中的“问题8”,就是由学生通过结论类比猜想得到答案。再比如“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中,作者让学生类比椭圆的研究方法自行研究,于是学生积极参与,饶有兴致,收效也不错。所以,正所谓“该放手时就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有想法的学生展示的机会,同时也能吸引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实现双赢。

3.将计就计,让“意外”变成“精彩”

课堂是动态的,正如肖川教授认为的那样:“课堂有时是师生共同探险的过程,课堂有时甚至是未知的。”因此,课堂设计中对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预设,只能是“以变应变”。如果强行把学生拉入教师预先设定的轨道,那么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必然会下降,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实际上,当学生的表现没在自己的预设范围中时,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将计就计,让“意外”变成“精彩”。

例如,作者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中,引入椭圆的概念时,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双手固定绳子的两头,让另外一位同学,将绳子套上粉笔,拉紧绳子,移动粉笔,画出其轨迹。

在作者 意料之外,第一位学生一上来就把绳子拉直、固定,第二位同学思考片刻,沿着绳子画出一条线段。对于这一意想不到的情况,作者顺势而为,将计就计,让第一位同学将固定的两个点靠近一点,再让另一位同学拉紧绳子画轨迹,于是出现了一个椭圆的轨迹。然后,作者问道:“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轨迹,答道:“可能是线段,也可能是椭圆。”顺着这突如其来的“意外”走,符合学生好奇、想知道为什么的心理,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体验了椭圆轨迹生成的过程,也使学生更形象、更透彻地理解了椭圆的概念。

4.拓展延伸,还学生一片天地

新课程要实现教学方式的变化,就必须遵循“螺旋上升”原则。“螺旋上升”体现了—种循序渐进的思想,拓展与延伸不该只是教师的主动行为,把拓展延伸的权利通过引导的形式下放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的情况下探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举一反三。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和努力,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有了很大提高,班级的优秀率和及格率有了明显上升,并趋于稳定。这更促使作者不断深入地去思考与研究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促进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毛建国.把握高中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8).

[2]伏开东.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校园:理论版,2012(3).

猜你喜欢

参与度直线思维
在线教学下的大学生内在动机和参与度探析
画直线
一样长吗?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你喜欢直线吗?
走直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