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几个问题

2014-09-06叶德磊

关键词:生产者教科书经济学

叶德磊

(华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上海200241)



【经济学研究】

论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几个问题

叶德磊

(华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上海200241)

垄断竞争; 生产者剩余; 规模收益; LM曲线

国内外经济学教科书在某些具体、细微的理论阐释方面,常有不够充分、细腻之处。在论述垄断竞争厂商的短、长期均衡时,不需要运用所谓的主观需求曲线,可以对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进行严格的数学证明;对生产者剩余可进行细腻的内在逻辑结构分析;规模收益不仅对应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还应对应于生产规模的缩小;LM曲线的代数式也应获得更精确的表达。

西方经济学许多教科书(包括权威的国外教科书)在某些具体理论的阐释上存在一些不够充分甚至失误之处,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

一、关于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国内大多数教科书在论述垄断竞争厂商的短、长期均衡时,经常运用多条较为平坦的所谓主观需求曲线与一条相对陡峭的所谓客观需求曲线交错的框架来说明[1]。它是以当时垄断竞争厂商的价格决策等信息的传递速度慢和信息太不充分为背景的,这种区分既繁琐也不合理,国外的大多数经济学教科书已经放弃了这种分析方法,这从萨缪尔森、曼昆等人的著作中可以看出。

那么应该如何论述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问题呢?如图1所示①这里论述的是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类似地可由需求曲线和相应的MR曲线加以说明。,设代表性垄断竞争厂商开始时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1曲线,并在E点处生产,对应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1和Q1。这时的MR1=LMC,说明厂商可获得最大化利润。但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D1曲线是不可能长期稳定的,因为这时每单位产品的价格高于每单位产品的LAC ,从而厂商存在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的存在使得新的厂商加入,随着全行业厂商数量和产量的增加,代表性厂商的市场销售份额会减少,表现为同一价格水平时的产销量比过去少。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不断左移(或称下移),直到超额利润消失为止,即需求曲线最终与LAC曲线相切。如图1中的D2曲线与LAC曲线相切于F点。F点对应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2和Q2,且这时MR2=LMC。厂商达到长期均衡。这时,价格P2等于长期平均成本FQ2,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也没有亏损,此时既没有厂商加入也没有厂商退出。

图1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但关键是在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的切点所代表的产量水平,MR曲线与LMC曲线是否必定相交呢?如果不是,那上述关于长期均衡的命题便是不成立的。笔者接触到的教科书几乎没有对此给予严格证明。实际上,这种证明并不难。

(2)

由于在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的切点,两条曲线的斜率必相等,即存在dP/dQ=dLAC/dQ,并且在该切点所代表的产量水平,P=LAC,所以这时的以上两式必相等(MR=LMC),即MR曲线与LMC曲线必相交。

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在MR曲线与LMC曲线交点所代表的产量水平,需求曲线一定会与LAC曲线相切。可以想象,随着图1中D2曲线的上移,MR2曲线也会相应上移,从而MR2曲线与LMC曲线会在D2曲线与LAC曲线不相切的某一产量水平相交。

那么,在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的交点所代表的产量水平,MR曲线与LMC曲线是否会相交呢?必定不会。因为在交点,虽然P=LAC,但两条曲线的斜率必不相等,考虑式(1)和式(2),这时的MR必不等于LMC。再如图1,在D1曲线与LAC曲线的交点G,这时厂商降低G点对应的价格水平至P1,厂商便可获得超额利润,因而,G点对应的产量不可能是长期均衡产量。所以说,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的交点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虽然只给厂商带来正常利润,但它不是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

当然,需求曲线如果既不与LAC曲线相交,也不与LAC曲线相切,而是在任何产量水平都低于LAC曲线,则意味着厂商在任何产量水平生产都会亏损,从而会有厂商退出该行业。这样,继续留存的厂商的需求曲线便会右移(或称上移),直至与LAC曲线相切。

二、关于生产者剩余

对于生产者剩余,许多教科书将它定义为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商品的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并以类似于图2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来表示[2]。但在论及效率与公平等问题时,又常常以类似于图3的图形中的△BFE的面积来表示[3]101。这种情形下的生产者剩余又可以定义为厂商出售一定数量的某产品时实际获得的总收益与愿意接受的最小收益之间的差额。这两种图形表示怎样的逻辑关系呢?许多教科书对此并没有给予充分、明确的论述。

图2 厂商的生产者剩余示意图Ⅰ

图3 厂商的生产者剩余示意图Ⅱ

如果某一单位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生产它的边际成本,厂商就能获得一种“剩余”。这种剩余或差额便是生产者剩余。如图2,厂商出售Qm数量的某商品所获得的生产者剩余由产量0~Qm之间的市场价格(Pn)线以下和SMC曲线以上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可见,生产者剩余是厂商出售一定数量的某商品所获得的总收益与生产它们时花费的全部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

如果再作复杂一点的论述,生产者剩余还等于图2中矩形 PnBCD的面积。这是因为,短期内固定成本不变,产量从0~Qm区间的所有各单位产量的边际成本之和等于生产Qm数量的全部可变成本,即图2中SMC曲线以下和横轴以上的部分的面积(以TMC代表)等于矩形ODCQm的面积。从而有:矩形 OPnBQm(总收益)-TMC=阴影部分面积;矩形OPnBQm-矩形ODCQm=矩形PnBCD的面积。于是生产者剩余=阴影部分面积=矩形 PnBCD的面积。

将某商品市场上所有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加总,就可以得到整个行业市场的生产者剩余。图4表示的是某商品(行业)的市场供求,△AFE的面积代表的是该商品市场上所有厂商的生产者剩余。它与图2表示的某厂商的生产者剩余是不同的,但对于生产者剩余的内在逻辑说明是一致的,因为行业供给曲线由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相应部分的SMC曲线水平加总而来。供给曲线以上和价格水平线以下的部分构成了短期分析中整个行业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图4 市场均衡价格与生产者剩余图

由于一定数量某产品的各单位产量的边际成本之和(等于该产品数量的全部可变成本,如图2中矩形ODCQm的面积)是厂商出售该产品数量(如图2中的Qm)可接受的最小收益,从而也可以说,生产者剩余是厂商出售一定数量的某产品时实际获得的总收益与愿意接受的最小收益之间的差额,即也可用图3来表示。

据上分析,生产者剩余(PS)=TR-VC(=AVC·Q),而利润(π)= TR-VC-FC= PS- FC,从而有PS=π+FC。可见,生产者剩余大于利润。从长期来说,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成本,FC为0,于是生产者剩余在长期就全部体现为利润。

三、关于规模收益

规模收益问题常用齐次生产函数来表达。当生产函数是齐次函数时,所有生产要素的增长与产出增长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如设生产函数为q=f(L,K),有

f(tL,tK)=tλf(L,K)=tλq

(3)

在这一等式成立的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以同一比率t增长会引起产量按比率tλ增长。

当t>1和λ>1时,tλq>tq,称规模收益递增;当t>1和λ<1时,tλq0和λ=1时,tλq=tq,称规模收益不变。

许多教科书和文献都是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大的角度来说明和定义规模收益变化的,但从完整的理论意义上讲,规模收益不仅对应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还应对应于生产规模的缩小。因为规模收益指的是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变动(扩大或缩小)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状态。1>t≥0便代表生产规模的缩小,但t不可能为负数。因为无论就要素投入还是就企业产量而言,极限状态的缩减便是不作任何投入或不提供任何产量,即乘以现有要素(组合)或产量的系数t为0。

当1>t>0和λ<1时,tλq>tq,则称规模收益递增。譬如,考虑t=0.7、λ=0.5时的情形,这时有0.70.5q>0.7q,这意味着在新的要素投入仅为原有投入量的70%(或者说生产规模缩减了30%)条件下,提供的新产量却大于原有产量的70%(0.7q),也就是提供的新产量的减少幅度不到30%。也可理解为,生产规模缩减幅度大,带来的产量减少幅度较小,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下降了,产生了规模经济。企业由此可以节约资源或将部分资源移作它用。这也说明,原有的生产规模过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所以缩小生产规模反而能带来规模收益递增。

许多国外教科书将规模经济定义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的下降[4-5]。由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LAC曲线是先下降后上升,所以在过大生产规模基础上的规模缩小,当然也是获得规模经济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一种方式。这是人们在通常表述中经常忽视的。

如某教科书定义对于t<1,如果f(tK,tL,…,tM,)

四、关于LM曲线的代数式

LM曲线的代数式源于货币需求函数。现行的许多教材一般将货币需求函数记为:L=L1+L2=kY-hr,但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达方式。因为L2=-hr意味着当利率r为正值时,货币的投机需求L2均为负值,这显然不符合现实。正确的表达式应为L2=u-hr。式中,h为利率变动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系数(h>0),u代表利率为零时的货币投机需求量(u>0)。从而货币的总需求函数为:L=L1+L2=kY+u-hr。所以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可写为:

将代表名义货币量的M转换为货币的名义需求量L,则名义货币需求函数为:

L=(kY+u-hr)P

(4)

设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这样货币供求均衡意味着M=L=(kY+u-hr)P。将它移项整理后便得到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的代数式:

(5)

图5 LM曲线及其移动

这样,就可以清晰地说明货币数量的增加为什么会使得平面几何图上的LM曲线向右移动。因为从代数式来看,货币数量的增加,表明式(5)中M的值增大,即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段的虚拟延伸线(类似于图5中的AB线段)在纵轴上的负截距绝对值的增大或正截距的减小,这都会使得LM曲线右移或者表现为下移。如图5中的LM1移动到LM2。不少教科书由于对LM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问题的讨论不深入,才导致在数学意义上不能清晰地说明货币数量的增加为什么会使得LM曲线向右移动。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9-231.

[2]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13.

[3] 迈克尔·帕金.微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1.

[4] 泰勒.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200;

[5]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4.

责任编辑:陆广品

OnSomeBasicProblemsinWesternEconomicsTextbooks

YE De-Lei

(SchoolofBusiness,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supplier surplus; scale benefits; LM curve

Explanations of some specific and subtle theories in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economic textbooks are often not thorough and elaborate enough. It is unnecessary to apply the so-called Subject Demand Curve in explaining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quilibriums of producers i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ndustries. Long-term equilibrium of producers i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ndustries can be proved with precise mathematical methods; internal logic structure of supplier surplus can be elaborately analyzed; economies of scale does not only apply to capacity expansion but also to capacity shrinking; algebraic expression of the LM curve can also be more precisely stated.

2014-03-06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TB001)

叶德磊(1962-),男,江西永修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研究。

叶德磊.论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几个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746-749.

F0-08

: A

: 1001-2435(2014)06-0746-04

猜你喜欢

生产者教科书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简明经济学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家禽福利的未来:生产者能期待什么?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