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2014-09-06夏先良

关键词:开放型跨国公司外国

夏先良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836)



【经济学研究】

创新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夏先良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836)

创新全球化;研发全球化;投资全球化;跨国公司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日益转变到主要依赖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式上来,创新体制与方式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创新国际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客观大势,具有复杂的动因与成因,对中国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构成挑战与机遇。中国要顺应创新全球化趋势,建设高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一、创新全球化的趋势及发展特征

在新一代通讯和互联网技术推动下,全球科技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重组使得创新体制、体系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创新国际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主流方式,并构成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侧面、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投资全球化的产物,创新国际化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客观趋势,具体表现为合作刊发论文比例提高;在生物技术、通讯技术领域研发联盟等伙伴关系数量日益增多;研发外包和协议研究数量增多;申请专利的合作者增多等方面(WIPO,2011)。这种趋势的发展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各国竞相促进本国创新国际化

欧盟成员国创新开放程度较高,其外国研发资助经费占国内研发开支的比重在8%-9%之间。相对来说,中日创新国际化程度较低(图1)。中国在1%-2%,未见增长趋势。日本在1%以下,略微有增长趋势。

2. 美国是创新全球化的推手和主导

美国是世界上研发开支最大的国家,也是对外研发投资和接收外国研发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据美国巴特尔(Battelle)研究所和研究与开发杂志(R&D Magazine)联合发表的全球2012年研发投资形势分析报告,2012年美国研发投资达43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占全球研发经费总额的31.1%。

图1 2003-2010年欧盟、日本和中国的外国研发资助经费占国内研发开支的比重走势

数据来源:OECD统计数据库,http:∥stats.oecd.org/.

2008年美国公司境外开支的研发经费达到615亿美元,其中用于制造业研发开支466亿美元,用于非制造业研发开支149亿美元;公司自身出资569亿美元,其余46亿美元由公司之外出资。美国跨国公司是从事境外研发活动的主力。2008年美国跨国公司母公司境内研发投入1991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商业性研发开支总额2907亿美元的68.5%,其海外分支机构研发投入369.9亿美元,占当年美国跨国公司全部研发投资总额的15.7%。自1999年以来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研发开支占比基本在12%-16%之间波动上升(表1)。

表1 1999-2008年美国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及其占比

数据来源: 美国经济分析局Surve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ual seri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2, p.4-27.

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传统东道国欧洲、加拿大、日本所占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约90%,下降到2006年的80%左右,美国研发投资开始转移到日本之外的其他亚洲国家。2008年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国控股分支机构投入405亿美元研发资金,占美国商业性研发开支总额2907亿美元的13.9%。这个比例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13%-15%区间波动。外国跨国公司美国分支机构研发的90%开支由欧洲、日本、加拿大母公司所拥有企业完成。

3. 北美、西欧地区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全球化程度明显较高

跨国公司是商业性研发投入的最大来源。跨国公司在境内外研发投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国内和国际研发活动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最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英国跨国公司40%以上研发经费投在境外,加拿大跨国公司把30%-35%研发经费投资海外,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研发经费占公司研发总额比重也在微微提升,达到15%左右(图2)。发达国家中日本创新国际化比较落后,研发创新活动相当自我封闭,但也显示出创新开放的趋势。2010年日本跨国公司境外研发占比已经超过5%。

图2 1994-2010年英美等国对外分支机构研发开支占企业研发开支的比重

数据来源:OECD统计数据库,http:∥stats.oecd.org/.

4. 北美、西欧和中日印是世界上外来研发的三大基地

为了增强全球竞争力,研发国际化、全球化成为跨国公司的有意识战略,其海外重要的新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分布广泛的研发中心和知识库,获得新技术和利润来源。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发达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经验,是跨国研发投资的主力,海外研发投资持续增长,大力在海外增设科研设施,也是研发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在创新全球化中获益匪浅(Dachs, et al.,2012)。

绝大多数研发国际投资和接受投资仍然限于高收入经济体。最大的跨国研发投资国际流动持续发生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之间。美国、欧盟和亚洲共占全球研发经费的近92%。发达国家内部研发相互投资占国际研发投资流动的主流,欧洲公司主要投资于北美,美国公司主要投资于欧洲。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国、法国和德国占制造业研发投资的15%-26%,在英国占到35%,在奥地利和爱尔兰占到60%-70%。

跨国公司总研发开支中海外比重日益增加,而且集中于几个中心。美国跨国公司每年海外研发开支集中于50个高收入国家,约占总海外研发开支的80%;在亚洲高成长性经济体中研发投资比例明显增加,特别是在中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但是中国也仅占其海外研发总开支的3%,这主要是受中低收入国家迅速扩张的市场以及可以得到科学家及设施的吸引所致。外国跨国分支机构在像中国、巴西这样大的中等收入国家的当地研发比重又高于其他地区。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更多到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开展分散化的研发设施投资建设。中国、印度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全球化新的主要目的地。以前这种研发全球化活动是不平衡的、单向的。直到现在只有少数中国、印度的企业正开始探索其研发国际化道路,在欧美发达国家投资研发实验室。少数中低收入国家跨国公司日益增强的创新能力带来了一种“节俭”“反向”和“涓流式(Trickle-up)”的创新模式(WIPO, 2011),它们的一些创新产品进入高收入国家市场,日益开展类似于高收入国家跨国公司的研发国际化行为。

5.创新国际化、全球化成果大体体现了创新国际化水平和格局

据OECD组织统计,2010年美国申请PCT专利45 818项,其中有6998项海外合作专利,占总申请量的15.27%;欧盟占比比美国略低,为12.69%;中国的国际合作PCT专利占比为5.33%。日本PCT专利国际合作率只有2.88%,主要靠封闭式的独立自主力量进行研发(表2)。

表2 2010年欧、美、中、日在外国所做发明通过PCT平台申请的专利数量

数据来源:OECD统计数据库,http:∥stats.oecd.org/.

PCT专利申请包含外国发明人的占比能够比较真实反映一个国家创新国际化、全球化程度。2012年瑞士申请的PCT专利82.2%至少有一名外国发明人,创新国际化程度最高;其次是荷兰,比重是59.3%;美国比重为42.9%;全部PCT专利中含外国发明人的平均比重大约26%;中国只有8%;日本最低,比重只有4.5%(图3)。

图3 2012年至少有一名外国发明人的PCT专利申请占比前20个申请国

数据来源:WIPO统计数据库, http:∥www.wipo.int/ipstats/en/.

6.跨国公司根据发展战略需要不断调整创新国际化组织结构和方式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创新活动的全球最佳组合,努力提高全球性研发的效率, 不断提高研发国际化程度, 同时又不断地集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进行创新组织结构调整和创新方式优化。欧美等西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外移的步伐开始放慢和平稳,着手重组和优化其全球研发网络及其功能定位。

跨国公司不再满足于追随技术竞争的步伐,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最适宜的区位,在几个最佳产品细分或技术领域内,选择一个最具潜质的区位,建立自己主导的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研发组织形式逐渐由控制走向协调,由协调走向协同,组织架构随着公司战略和业务特性的变化做出优化调整,由母国绝对集中式研发、母国相对集中式研发向多中心分散式研发、轴心型混合式研发、网络化整合研发等组织形式演化,形成开放的网络系统结构,极大地提高了研发组织效率(祝影、杜德斌,2005)。

创新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外包授权、直接投资、并购、创新资产分拆、建立合资公司、合作研发、国际联盟或伙伴关系、分享信息情报、技术或研发服务的国际进出口、知识产权输出或输入的许可等。还可以通过增加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促进国际化创新,增加国际专利数量(Boermans, and Roelfsema, 2012)。

二、创新全球化的动因和成因

创新国际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形成原因是国际科技研发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创新国际化条件日益成熟,这里既有来自研发规律使然,也有来自国内国际条件变化;既有来自跨国公司自身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竞争、政策和环境因素。

1.技术知识复杂化、可模块化和可复制与分享

人类面临的日益复杂的新技术具有可分割成不同阶段、不同独立的知识模块的特征。创新技术成果可以模块化,创新过程和创新活动也容易被分割或分段,可以把创新任务打包分派给不同分工的单位,从而促进了创新的分工和合作。没有一个研究机构能够掌握复杂技术的全部知识。每个研究机构对某个未解技术的研究和认识都是局部性、有限的。这些分散、碎片化技术纷纷申请了专利,形成专利密丛(patent thickets),专利技术知识掌握在许多分散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手中,他们中任何一方想实施专利都必须得到其他相关专利持有人的首肯,其中一人拒绝,就面临被劫持的风险。于是每位专利权人通过相互交叉许可或者把所有相关专利都放到一起成立一个专利联盟或者专利池,大家在研究开发、对外许可、产业化实施和制定标准等活动中可以集体行动,避免专利劫持问题的发生。在开放创新体系下,各个研究机构的知识可以无限复制和分享,不会因分享而减少或消失。面对复杂技术的研究有必要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开放分享知识,共同促进技术进步。

2.世界创新资源和能力日益分散化

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几乎都是内部生产,创新过程都在当地内部封闭进行,极少跨国合作。创新国家的技术突破站在全球的前沿,处于世界技术创新的中心。中低收入的外围非创新国家只能追赶先进国家,成为外国技术的被动适应者。随着知识生产结构转向日益复杂,创新活动的中心在地理上更加分散开来,各地之间创新合作加强。共同技术标准和平台以及技术融合的兴起增加了分割复杂创新和创新过程的能力。这些变化为创新国际化和更高程度的开放创新提供了条件。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分工的企业掌握具有研发和创新互补的知识以及能力,促使企业间国际研发合作日益重要。合作是创新的核心,既有国内合作,也有国际合作,在相关技术领域企业聚集的就近合作比遥远的合作情形更多些,合作日益成为创新过程的新模式,企业从合作中获得外部有价值知识和技能,扩大其能力和资产。研发密集的企业创新合作多于那些研发密度低的企业。跨国公司是创新国际化、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以前研发和创新一直是跨国公司总部集中掌握的核心活动,如今,它也加入全球价值链和国际生产网络分工之中。伴随着跨国公司采购、供应、销售和生产全球化网络需要,更多国家参与到全球生产和创新网络之中,技术密集产业和知识产出在地理上变得更加分散。这种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推动的全球开放型创新方式能够显著地接触和分享到互补知识,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效率效益,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

3.世界创新人才资源分布广泛

研发人才是创新的最关键要素,也是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争夺的焦点。发达国家相对较高的研发成本和稀缺的研发人才推动跨国公司向研发人才丰富、人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大国转移研发设施。在每个研究领域里,研究人才及其专业知识都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世界许多创新中心。在金砖国家和东欧国家,掌握专业技能的大规模研究人才资源不难获得,而且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从而成为跨国公司利用当地人才资源推行创新国际化、全球化的潜在地区。

4.世界创新产品消费市场分散化

消费者是创新推动力来源之一。跨国公司从竞争和顾客两个维度聚焦研发国际化的动机。产品和服务全球化已经深度发展,领先的消费市场不再集中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因此,加剧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竞争,导致新产品和服务研发竞争的全球化,促进研发和创新国际分工发展和分散化。研发和创新国际化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更加贴近消费市场。越贴近消费者的研发,越能够及时掌握和抓住消费动向,新产品新技术越发为特定消费偏好的顾客剪裁,占有最大市场份额。

5.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企业内部创新要从外部其他人的思想中汲取灵感或从他人思想火花中得到启迪。开放创新要开展合作和交流,相互分享互补知识或技巧,降低失误和失败风险,提高创新的有效性和效率,这样的过程就会有知识溢出,它是开放创新的价值所在。开放型创新机构要平衡知识开放分享与知识溢出及保护之间的关系。专利文献公告中富含多种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就是企业创新需要获取的重要外部创新资源之一。WTO框架下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议签署和被接受,使知识产权制度覆盖面得到扩大,使国际化创新和研发活动的风险大幅度降低。这是创新国际化、全球化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且在世界不同地点设置研发基地也许为了研发分工和人员分割以及避免泄密的需要。知识产权在世界得到高度广泛保护,才能让开放型创新方式成为普遍接受的现实。

6.创新政策和环境存在国别差异

本国存在创新障碍因素,公共政策又支持创新国际化活动,而且外国具有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良好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条件,那么创新国际化意愿会比较强烈。特别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缺乏创新必要的人才资源、研究设施、创新思想交流与激励的聚集环境、尊重知识与创新的氛围及制度环境、竞争环境等,在本国支持创新国际化的公共政策推动下会把创新项目外包给其他创新中心,或与其他伙伴合作。同样,许多缺乏创新环境的高度发达小国,比如瑞士、荷兰、比利时、芬兰等,创新国际化程度很高,单靠自己的研究能力不能取得成功,他们创新外向性意愿明显强烈。

可见,创新国际化、全球化符合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各国创新国际化和开放程度参差不齐,反映了各国跨国公司研发创新能力和战略的差别,相应地它们从创新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也有天壤之别。

三、创新全球化的影响

1.创新全球化可能对投资国带来多种巨大的好处

从投资国创新角度讲,创新全球化带来较高的创新成本效率、能够学习其他公司或机构开展创新的成果、缩减创新商业化时间、增强本公司创新能力、接触其他来源的知识及创新机会、提升接触外国市场能力、把海外研发成果用于国内创造经济价值、延长现有产品及服务生命周期等正面效果。

对外研发活动由于能够接触外国技术,因而可以把外国技术知识传回本国,增强本国研发能力。这与以前只有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技术转让模式相反,是一种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逆向技术转让或双向技术转让模式。但是目前逆向创新仍不普遍(Laperche, and Lefebvre, 2012),发展中国家创新仍不是世界创新的主流。从商业意义上讲,在海外研究机构里开展国际化研发活动不仅帮助企业接触到互补知识,而且让企业更接近利用研发成果的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2. 创新全球化也可能对投资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创新全球化可能对投资国造成丧失技术能力、产业空心化、成果仅用于当地导致本国经济利益损失、不利于本国产业多样化等负面影响(Sheehan,2004; Cincera and Ravet ,2011)。 看待创新全球化,我们既不要忘记研发工作、研发能力和工业多样化的损失,也不必担心研发设施、研发活动和研发投资外移会削弱建设成为知识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努力。相反,这是与外国研发能力相互补而提升研发能力的机会,既不会对本国研发构成替代,也不会减少本国研发投入。

3. 创新全球化对东道国的双重影响

外来的研发活动投资不应看作对本土研发的威胁,而是接触外国技术前沿的机遇。研发及创新国际化对东道国来说增强当地技术能力、产生知识溢出、带来更好裁剪的产品、提升生产力和增加就业与销售等正面影响,同时对东道国也带来外国控制本地研发资源、研发成果可能被用于他处、经济利益损失、本地研发投资挤出等负面影响。总之,研发国际化既对东道国,也对本国研发产生正面和负面兼有的复杂影响。

四、创新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中国面对创新全球化的挑战

(1)在外国对华技术封锁与控制下所产生的自主创新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全球化趋势

西方没有放松对华技术封锁和技术控制,中国一时也难以摆脱西方技术控制和调整自主创新政策的局面。在中国科技研发和创新发展的起步阶段,自主创新政策发挥出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当中国创新能力逐步成长起来之后,如对外合作的国际空间和资源不能被我所用,中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必将落后,无法获取创新国际合作的利益。当一个国家或企业技术能力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时,自主创新政策能在一定范围内起促进作用。当这个国家或企业的技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开始具备参与技术创新竞赛和市场竞争的创新能力时,就应以开放、合作、协同的创新方式参与竞争。一味墨守自主创新政策就会使这个国家或企业止步于利用外部资源和知识,规避外部竞争,放慢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效率,结果导致在技术竞赛中落后。所以,中国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努力打破外国对华技术封锁和歧视政策,把自主创新政策逐步转变到开放创新政策上来。

(2) 中国创新开放性、国际化程度偏低

中国在创新全球化中是落后者,其体制仍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创新组织过度集中,过分依赖政府,政府开办的研究机构、大学、媒体及社会服务团体等仍是知识生产传播的主体。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没有确立,企业和私人创新力量薄弱。因此,一方面,产学研相互对内对外合作程度较低,封闭式独立研究仍是主要创新方式。与其他东亚国家类似,中国对外创新合作与开放度较低,可能与文化观念、外语交流能力、技术地位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从长期以来技术进口、专利许可、外资在华投资研发机构、中外合资合作研究和外国研究资助等方面看,我国对外研发和创新开放程度以及对外来创新投资和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也异常高,反映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吸收能力仍然薄弱。结果中国生产力增长主要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进口带来技术溢出的微弱正面效果(Qazi and Zhao, 2013)。在世界创新竞争中,我国创新优势资产不足,创新效率和创新水平不高,知识积累和条件不如发达国家。外国机构、公司和专业人员在华开展科研受到一些体制政策的阻碍。研发国际化将我国研发中心处于跨国公司整个“技术研发链”的低端,干扰我国企业正常的研发活动,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挤出等威胁。以上这些因素都是中国要提高创新国际化和开放水平所面临的挑战。

(3)中国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水平较低

我国还没有完全确立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普遍不信任现有法律体制的公正性。西方国家已经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地位。跨国公司不断扩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将标准与专利捆绑构成技术壁垒,推动国际一体化的专利保护制度的实施。就知识产权保护来讲,我国处于吸引外国研发性投资的不利地位。

(4)中国尚未建成开放型创新宏观管理体制与体系

与西方比较市场化、国际化的科研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相比,中国宏观科研组织结构偏重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研发组织薄弱,科技宏观管理主要靠行政命令,手段单一,管理水平低,管理能力弱、效率低。由于技术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研发风险加大,我国研发与创新的风险转移与风险投资机制尚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利用专业知识壁垒获利难度加大。中国真正走出国门建立海外研发分支机构的企业很少,中国企业对外研发投资规模也非常小。即使是已经建立海外R&D分支机构的企业,也普遍存在人员和资金投入规模小、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朱朝晖、陈劲, 2004)。可以说,目前中国仍没有建立开放型国家创新体制体系。面对跨国公司R&D 的国际化趋势, 中国面临严峻挑战,需要积极融入和参与R&D全球化。

(5) 外国在华研发性投资规模较大,中国财政性科技合作投入规模过小

外商投资研发机构持续增长。截至2012年底外商在华研发机构总数超过1800家,投资总规模超过200亿美元,研发内容由应用性向基础性、先导性领域延伸。外国在华投入研发的经费多以独立机构形式出现,外国完全掌控在华研发活动。外方投入参与中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经费逐年减少,而且多以外方主导合作,中方处于从属地位。

外国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中国的商业性研发投入资金规模的数据来源不同,差别很大。根据我国科技部统计2007年只有11亿欧元。OECD统计数据是41.5亿元人民币,两者相差悬殊。2008年以来外国对华研发投资增长迅猛(图4)。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的比重上升至27.2%,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占全国的29%,新产品的开发经费、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1%、41%和60%。

图4 2003-2011年外国对华研发投入资金增长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OECD统计数据库,http:∥stats.oecd.org/.

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与创新开支占GDP比重仍相对较低。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 298.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1.98%。而且,我国财政投入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经费规模小,在研发财政投入中占比很低,增长缓慢。2010-2011年我国财政研发合作投入分别达到15.9亿元和18亿元,分别占当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的0.38%和0.37%。

2.中国面对创新全球化的机遇

(1)中国面临着参与创新全球化和建设开放型创新体制体系的机遇

西方跨国公司把我国视作最重要的新兴研发性外资东道国。与跨国公司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是我国获得技术、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体制体系的改革开放步伐,参与和利用创新国际化潮流,利用我国科技基础雄厚、人才资源丰沛、科研人力成本较低、科研生产力较高的比较优势,吸引外国跨国公司研发型投资、外国专家资源流入我国,把开放型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把开放型创新潮流转化成推动科技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开放型国家的机遇。利用世界各国把创新国际化导向作为放开和吸引研发性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大力扩大对外研发直接投资,利用外国研发资源和外国研发合作机会,积累研发海外投资管理经验,提升海外研发基地利用当地科技资源的整合科研能力,扩大向母公司回馈技术知识,增强母公司研发能力的机遇。

投资和人才等科技资源全球开放性流动日益自由化,技术知识溢出速度加快,网络资源丰富、应用便捷和全球性传播,都为中国建立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创新体制体系提供了条件。开放型创新推动创新民主化、创新大众化,人人可参与创新,打破创新属于精英知识分子的传统思维窠臼。如同贸易、投资开放带来经济繁荣,创新开放也必将带来科技强盛。把开放型创新作为我国建设开放型经济的一个侧面,理解和发掘开放型创新的内涵和具体价值,以开放型创新体系驱动经济高质量、高水平持续增长。我国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企业采用开放型创新模式,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经济效益和质量,迎接创新国际化、全球化大潮的挑战和机遇。

(2)在开放型创新大潮中进一步升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和保护理念

创新国际化大势促使人们正确看待知识产权制度,把知识产权开放和保护融合起来把握知识产权制度的市场机制理念深刻内涵,在全社会推广和普及,把尊重知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思想植根于每个相关人的心目之中。知识如同金钱,它的权利清晰明确、受人尊重和受到法律完整保护,如此才会有激发创造知识的社会环境;同时知识也是可以分享和互利共赢的,知识要与人分享,向别人开放,相互有“舍”才有“得”,才能增进知识。不愿与人分享知识,只会画地为牢,做井底之蛙。如同以金钱去投资、去借贷有风险一样,知识的投资、许可和借贷分享也有风险。*继Chesbrough(2003)指出“开放式创新有可能导致研发企业或机构失去对知识的所有权而蒙受巨大损失的风险”之后,Jungku-Hyun(2006)发现,开放式创新在获得诸多优势之外,也会带来投资风险、金融风险和知识产权纠纷等风险;Henkel(2006)指出,所有运用开放式创新的企业需要处理保护知识产权的需求。不同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知识产权管理和利用能力有差异,对外创新开放要因人而异。我们要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知识产权制度为开放型创新方式奠定体制基础。专利许可和其他知识产权形式的市场交易促进了创新合作。企业会把核心业务之外大约20%以上专利技术许可出去,把扩大其竞争优势的技术许可进来。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许可制度,开放型创新是不可能有效开展的。因此,这是一个普及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机遇。

中国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着力建设开放型创新体制体系,打破现有国家创新体制体系的政策、管理、组织、区域和国家边界,促进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有效地整合和优化, 才能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国家。

[1] 祝影,杜德斌.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组织类型及其演化[J].科技管理研究,2005,(8):171-173.

[2] 朱朝晖,陈劲.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国际化的资源配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6):13-15.

[3] Boermans, Martijn Adriaan,Hein Roelfsema.Th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Innovation: Firm-Level Evidence for Transition Economies[J].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2-04, 2012.

[4] Chesbrough,H.W.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Cambrid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2003.

[5] Cincera, M.,Ravet, J. Globalization,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of Large European R&D Companies[J].The IPTS Working Papers on Corporate R&D and Innovation, 2011.

[6] Dachs,Bernhard,Franziska Kampik,Thomas Scherngell,Georg Zahradnik,Doris Hanzl-Weiss,Gabor Hunya,Neil Foster,Sandra Leitner,Robert Stehrer,Waltraut Urban.Internationalisation of Business Investments in R&D and Analysis of Their Economic Impact[M].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2.

[7] Henkel, J. Selective Revealing in Open Innovation Processes: The Case of Embedded Linux[J]. Research Policy, 2006,35(7):953-969.

[8] Jung Ku-Hyun.Open Innovation:Why and How?[M].Seoul: Samsun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2006.

[9] Laperche,Blandine,Lefebvre,Gilliane.The Globalization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Corporations: Towards ‘Reverse Innovation’? The Cases of General Electric and Renault[J]. Journal of Innovation Economics & Management, 2012, 10(2):53-79.

[10] Qazi,Ahmer Qasim,Zhao Yulin.Indigenous R&D Effectivenes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on Productivity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Hi-Tech Industry of China[J]. MPRA Paper No. 46589, 2013.

[11] Sheehan, J.Globalisation of R&D: An OECD Perspective[C].GUIRR Meeting on Globalization, Competitiveness and Workforce. Washington, DC,3-4 February 2004.

[12] WIPO.2011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port:The Changing Face of Innovation[M].WIPO Economics & Statistics Series, WIPO, 2011.

责任编辑:陆广品

InnovationGlobalization:China's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

XIA Xian-liang

(Nationalacademyofeconomicstrategy,CASS,Beijing100836,China)

innovation globalization; r&d globalization; investment globalizati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Whe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gradually transforms to dependence on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innovation system and mode have become the key factors that determ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ed and quality in future.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ave become objectively general trend, which have complicate reasons and causes, and they will br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China'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ulture. China needs to conform to innovation globalization trend, and to set up efficient open innovation system.

2014-1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海外投资战略研究”资助。

夏先良(1963-),男,安徽肥东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知识产权、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创新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737-745.

F124

: A

: 1001-2435(2014)06-0737-09

猜你喜欢

开放型跨国公司外国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进博会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
外国公益广告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粒子在二维开放型四分之一圆形微腔中的逃逸研究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