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四化”现象

2014-09-05张昊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5期
关键词:功利化边缘化四化

摘要:近几年,在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过度行政化、全能化、边缘化及功利化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辅导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不断增强辅导员的服务意识,赋予他们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加强校园网络的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辅导员;行政化;全能化;边缘化;功利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25-02

我国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自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推行一直到现在,虽然曾经有过短暂的停滞,但已基本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认可,并得以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广实施。在近60年的实施历程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了规范以之推动制度的发展。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两部文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职责做出了进一步的拓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助困、心理、就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成为了一项新的职能[1]。然而,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却出现“四化”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制度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四化”现象

1.工作内容的行政化。“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育部24号令对中辅导员角色的明确定位。既然作为管理人员,工作性质具备一定的行政色彩无可非议,更何况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必须以一定的行政性工作为依托来开展[2]。而目前出现的过度行政化却成为了困扰辅导员工作的一个新问题,导致本该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非常被动。在工作内容过度行政化的状态下,辅导员变成了行政部门与学生之间简单的传话筒,每日疲于应付上级的行政指令与相关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大幅占用了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时间,造成原本就配备不足的人力资源更加紧张与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低下。

2.工作职责的全能化。教育部24号令提出,当下辅导员的职责已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融入到入学教育、就业指导、实习等更多的环节中去。这样的职责要求既有利于学生的全程教育,也避免了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被孤立看待。但正是这种职责的拓展与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被部分人误解为:除了教学以外,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工作都只是辅导员的任务。在这种思想下,几乎所有部门都成为了辅导员的直接领导者。所有部门的工作,只要与学生有关,一律由辅导员落实。辅导员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职业。这种现象致使辅导员原本就不清晰的角色定位变得更加模糊,在学生心目中也更突出了“保姆”的形象,而淡化了“思想政治导师”的角色。

3.工作地位的边缘化。由于教学、科研在高校工作中一直占据着中心地位,相比之下,辅导员工作在部分人眼里就显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任何人都可以胜任,这就造成了辅导员在高校中“低人一等”的现象。而且,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薪酬水平均低于其他岗位,加之职业发展前景不清晰、职称评定处于劣势地位,种种现象都是辅导员作用被弱化,地位被边缘化的表现。不及时改变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将会影响辅导员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定位,造成职业归属感低下,从而降低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与职业吸引力。

4.工作方式的功利化。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及高校对辅导员发展制度和政策等问题,大多数人在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职业倦怠[3]。于是,部分人便把辅导员当作了一种临时的、过渡性的岗位。为了获得更高的行政级别或者转岗机会,来摆脱现有的地位,他们把学生活动当作是换取领导褒奖的筹码,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一些活动的包装、宣传上,只为博得上级部门、外界的好评,完全忽视了活动真正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忽视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少数人在工作中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将自己只定位为指挥者与管理者,忘记了教师与服务者的角色,在活动安排与设计上不顾及学生的意愿。这样的工作目的与方式最终将使辅导员的角色失去良好的口碑与学生的爱戴。

二、消除“四化”现象的对策

1.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全面信息化,是解决过度行政化最有效的途径与手段,一定程度也可以减少全能化的问题。高校是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体,如果能够利用人类信息技术的成果,通过环境的网络化、资源的数字化、应用的智能化,为学生管理与服务创造更有效果的平台,则能全面提高服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4]。校园网络信息化,能使辅导员更全面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大量削减了日常工作中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信息化,校内其他部门与人员也能与学生建立沟通的渠道,而不必再经过辅导员来传达与安排工作,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的价值诉求。

2.赋予辅导员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前景,是决定所有职业人才队伍稳定性与对优秀人才吸引力的两个决定性因素。高校应当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薪酬待遇,以解他们的后顾之忧,让高强度的工作与辛勤的付出得到公正、合理的回报。另一方面,还应当创造更好的环境,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渠道与更深的发展空间,赋予与校内其他岗位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以提高自信,增强职业归属感。将边缘化的工作地位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将更有效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3.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辅导员作为一项内容涵盖广泛的工作,每天都面临着许多不可预测性的任务。但无论什么工作,与学生建立深厚感情,为学生发展创造更优越的环境条件这个核心宗旨是不可动摇的。每一位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都必须要牢牢树立为所有学生服务的意识,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增强大局观、责任观,通过不断地研究来提高工作与学生意愿的融合度。一方面,高校在招收辅导员时应以服务意识作为第一基本要素,而非专业与学历。另一方面,在考核过程中应融入对服务意识的考核指标,来保障服务学生的核心地位。要杜绝功利化现象的出现,唯有增强辅导员的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毛建平.论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史与职业化研究[J].党史博采,2009,(6):38-39.

[2]周邵生.人文素质与辅导员职业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8(6):93-95.

[3]钟俊铧,李成学.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J].内江科技,2013,(1):79-80.

[4]蒋志.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出版与印刷,2012,(3):47-49.

作者简介:张昊(1974-),男,浙江丽水人,学士,丽水学院高等职业教育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资助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功利化边缘化四化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萨娜的“边缘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