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表达水平结果分析

2014-09-04王新彩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组间血小板

王新彩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表达水平结果分析

王新彩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及血小板(PLT)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41例急性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7天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检测, 统计分析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输血前相比, 输血后第1天患者PT、APTT时间明显延长(P<0.05), FIB及PLT明显降低(P<0.05);与输血后第1天相比, 第3天PT、APTT时间明显缩短(P<0.05), PL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相比, 输血后第7天患者PT、APTT、FIB、PLT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量输血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紊乱, 应根据临床需要及实验室检查采取相应措施, 以减少大量输血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输血安全性。

输血;凝血;血小板

重创伤、大手术、急性大出血等疾病发生时常需大量输血。多数临床输血为库存血, 大量输注时就会对患者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甚至影响患者代谢功能, 引起患者病情加重。本文对41例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IB) 及血小板( platelet count, PLT)表达水平进行观察, 旨在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 以期提高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41例患者全部为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诊外伤且需大量输血者, 输血量为17~22 U;其中男25例, 女16例, 年龄25~73岁,平均(47. 6±10. 7)岁;所有患者既往均无心、肺、肝、肾等脏器疾患。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天、3天、7天抽取全血4 ml待检, 所有检测均在抽血后1 h内完成。其中2 ml抽于柠檬酸钠抗凝管, 采用CA-500血凝仪进行PT、 APTT、FIB检查; 另2 ml抽于EDTA-K2抗凝管, 采用CD-1700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PLT检查。所有项目均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检测时严格质量控制[1]。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输血后第1天, 患者PT、APTT时间比输血前明显延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及PLT则比输血前明显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后第1天相比, 第3 d患者 PT、APTT时间明显缩短,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有所增高,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也较输血后第1天明显增高,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输血前水平接近,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7天与输血前相比, PT、APTT、FIB、PLT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大量输血患者不同时间内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x-±s)

3 讨论

急性创伤、大手术等需大量输血患者所输血液多为库存血, 库存血储存过程中凝血因子数量逐渐减少, 因而大量输血后第1天, PT、APTT时间比输血前显著延长, FIB、PLT明显下降(P<0. 05);当然, 急性创伤、大手术本身因失血较多,大量血小板、血细胞、纤维蛋白原丢失也可对患者凝血功能造成影响, 这也是造成患者凝血功能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人们把手术等创伤打击人体凝血功能障碍称之为创伤性凝血。

另据报道, 体温低至35℃以下时, 机体凝血功能将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2];大量输注库存血, 除对患者体内血液有一定的稀释作用外, 还将因大量未经加温的血液快速输注引起患者体温降低, 从而导致其凝血功能障碍[2,3], 使得大量输血的第1天, 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 FIB时间也明显降低。但输血后第3天, 可排除因大量输注库存血引起患者体温降低, 血液稀释的因素也可排除, 加之患者出血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凝血因子消耗减少;因而患者FIB较输血后第1天增高, PT、APTT、TT等也较输血后第1天有所缩短;至第7天所有指标均得到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 输血前患者体内PLT数可达(136.1±29.2) ×109/L,但输血后第1天体内PLT聚降至(65.4±18.9)×109/ L,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3 d体内PLT又升至(130.3±24.2)×109/L, 术后第3天与第1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LT降低的原因, 本文认为库存血中PLT数量减少使得输注入患者体内的血液中PLT数量锐减[4];同时, 患者体内血管受损后使得PLT聚集及粘附作用使其聚于血管破损处, 也使得血浆中PLT数量减少;当然, 也应考虑稀释因素对PLT数量减少的重要影响。在输血后第3天, 稀释因素逐渐消除, 骨髓造血功能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患者出血也得到适度控制, 因而PLT也得以恢复, 至输血后第7天, PLT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综上所述, 大量输入库存血早期对患者凝血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并不利于止血, 甚至引起出血倾向;这也提醒医务工作者在给患者大量输血时要充分监测患者凝血功能[5], 充分权衡不同输血方式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影响, 以指导临床用血, 避免引起不必要并发症, 提高临床输血疗效。

[1] 田维涛,张碧霞,张彤.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四项及血小板检测结果分析.西南国防医药, 2009,12 (2):228-229.

[2] 郑香花,余佳.冷沉淀在患者大量输血后伴有凝血异常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 (9):25-26.

[3] 张蓉,蒋学兵,李文静,等.外科手术大量成分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附 16 例分析).临床误诊误治, 2012,25 (5):58-60.

[4] 金民,周文杰,王峰.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7(23):2573-2574.

[5] 田兆嵩.创伤性凝血病与输血.中国输血杂志, 2012,25(10): 926-927.

453000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科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组间血小板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更 正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
血清生化指标及凝血酶原时间在妊娠肝病患者检测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