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介入、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2014-09-02华永平邓婷婷席岗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

华永平++++++邓婷婷++++++席岗++++++卢婷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血管介入、血栓抽吸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血栓抽吸及PCI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及PCI治疗,未进行血栓抽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情况,术后2周测定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脑钠肽(BNP)。 结果 术后血管造影显示观察组患者的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CK-MB峰值及BN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相对于PCI+替罗非班,PCI及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替罗非班;血栓抽吸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a)-0039-0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临床公认的最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急诊PCI时应积极干预罪犯血管,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斑块纤维帽薄、血栓丰富,PCI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容易导致血栓脱落,堵塞远端血管,造成微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对应部位心肌梗死或死亡[1]。有研究显示,在PCI时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可有效防止血栓脱落导致的远端血管栓塞,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2]。因此,本研究选择本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治疗,观察其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纳入标准:明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发病12 h内入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急性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变部位为血管中部,且血管直径≥3 mm,抽吸导管可以进入;排除合并糖尿病、血液病及其他溶栓抗凝禁忌证的患者。共纳入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48~67岁,平均(56.7±6.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6.5±2.0) h;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5~70岁,平均(58.3±7.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7.2±3.3) h。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急诊PCI术前均给予拜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600 mg嚼服,术前按100 U/kg给予肝素,介入手术持续时间>2 h,可在介入术中追加肝素1000 U/h。冠状动脉造影后,PCI术前两组患者均静脉推注替罗非班,剂量为10 μg/kg,在3 min内推注完成,然后以0.15 μg/(kg·min)的速度持续泵注36 h。

观察组患者在透视下送导丝通过病变血管,沿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直至血栓部位远端2 cm处,导管尾端连接30 ml注射器进行负压抽吸,抽吸时应缓慢后退导管,使其通过血管病变部位;然后在向前推进,边后退边抽吸;反复抽吸数次,至造影显示血栓消失。然后行PCI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对照组患者行传统PCI治疗,不进行血栓抽吸。

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2次/d,1周后停药;另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调脂、扩血管等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术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评价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情况,具体标准参考文献[3];②术后2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测,测定中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抽血送实验室检测血浆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脑利钠肽(BNP);③术后随访评价患者术后1年内(包括住院时间)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抽吸管均成功置入,抽吸次数为2~4次,抽吸血量为30~90 ml,平均(52±10) ml;两组血管造影显示观察组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及不良事件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CK-MB峰值及BN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及不良事件的比较(x±s)

“-”: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基础病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4-5]。因此快速开通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恢复心肌供血是减小梗死范围、保护心功能的关键,目前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有效方法。由于急性梗死患者均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PCI时可导致粥样斑块破裂物、微小血栓等随血流进入病变血管远端,可引起远端血管栓塞,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相应部位血流灌注无法恢复,形成无复流现象[6]。无复流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病死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PCI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预后[7]。

研究证实,PCI操作时脱落的微血栓及破裂物是导致患者术后无复流或慢复流的主要因素[8-9]。血栓抽吸导管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血栓抽吸装置,心肌梗死患者行PCI前,在导丝的引导下,血栓抽吸管进入病变血管后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抽吸病变血管内微血栓及粥样斑块碎裂物,改善前向血流。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该受体是与血小板聚集过程有关的主要血小板表面受体;盐酸替罗非班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Ⅱb/Ⅲa结合,因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10-11]。研究显示,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无复流或慢复流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因此,PCI同时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对预防远端微血栓形成,避免无复流或慢复流有重要作用[12-13]。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血栓抽吸+PCI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术后冠状动脉血流恢复良好;术后检查显示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CK-MB及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炎症反应减轻;术后随访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替罗非班+血栓抽吸+PCI治疗的安全性较高,远期效果稳定。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时联合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水平及心脏功能,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晖,姚道阔,徐景涛,等.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 18(8):43-45.

[2] 阳维德,郑萍,朱汉华,等.血栓抽吸在高血栓负荷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4):358-361.

[3] 赵菁,俞晓军,胡大一,等.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介入治疗中的疗效研究[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二届组稿会暨第五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 C].2013.

[4] 张庆成,汪承炜,张向峰,等.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疗效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46-48.

[5] Resnic FS,Wainstein M,Lee MK,et al.No-reflow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death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Heart J,2003,145(1):42-46.

[6] 王禹,张国明,陈练,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器的临床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7,22(2):93-95.

[7] 王瑜,黄雪汝,吴伟.替罗非班及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应用在急诊PCI中的优势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301-4303.

[8] 张立博.血栓抽吸前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20(1):38-42.

[9] Heusch G,Schulz R Haude M,et al.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J].J Mol Cell Cardiol,2004,37(1):23-31.

[10] 任琳,王文广,王倩,等.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32-35.

[11] 陈珊珊.替罗非班用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刊,2014,49(1):55-57.

[12] 唐亮,屈晨,张曼.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1):41-44.

[13] 颜涛,杨志敏,林仁华,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01):38-39,42.

(收稿日期:2014-04-01 本文编辑:林利利)

研究证实,PCI操作时脱落的微血栓及破裂物是导致患者术后无复流或慢复流的主要因素[8-9]。血栓抽吸导管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血栓抽吸装置,心肌梗死患者行PCI前,在导丝的引导下,血栓抽吸管进入病变血管后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抽吸病变血管内微血栓及粥样斑块碎裂物,改善前向血流。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该受体是与血小板聚集过程有关的主要血小板表面受体;盐酸替罗非班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Ⅱb/Ⅲa结合,因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10-11]。研究显示,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无复流或慢复流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因此,PCI同时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对预防远端微血栓形成,避免无复流或慢复流有重要作用[12-13]。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血栓抽吸+PCI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术后冠状动脉血流恢复良好;术后检查显示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CK-MB及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炎症反应减轻;术后随访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替罗非班+血栓抽吸+PCI治疗的安全性较高,远期效果稳定。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时联合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水平及心脏功能,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晖,姚道阔,徐景涛,等.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 18(8):43-45.

[2] 阳维德,郑萍,朱汉华,等.血栓抽吸在高血栓负荷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4):358-361.

[3] 赵菁,俞晓军,胡大一,等.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介入治疗中的疗效研究[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二届组稿会暨第五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 C].2013.

[4] 张庆成,汪承炜,张向峰,等.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疗效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46-48.

[5] Resnic FS,Wainstein M,Lee MK,et al.No-reflow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death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Heart J,2003,145(1):42-46.

[6] 王禹,张国明,陈练,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器的临床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7,22(2):93-95.

[7] 王瑜,黄雪汝,吴伟.替罗非班及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应用在急诊PCI中的优势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301-4303.

[8] 张立博.血栓抽吸前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20(1):38-42.

[9] Heusch G,Schulz R Haude M,et al.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J].J Mol Cell Cardiol,2004,37(1):23-31.

[10] 任琳,王文广,王倩,等.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32-35.

[11] 陈珊珊.替罗非班用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刊,2014,49(1):55-57.

[12] 唐亮,屈晨,张曼.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1):41-44.

[13] 颜涛,杨志敏,林仁华,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01):38-39,42.

(收稿日期:2014-04-01 本文编辑:林利利)

研究证实,PCI操作时脱落的微血栓及破裂物是导致患者术后无复流或慢复流的主要因素[8-9]。血栓抽吸导管是近年兴起的一种血栓抽吸装置,心肌梗死患者行PCI前,在导丝的引导下,血栓抽吸管进入病变血管后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抽吸病变血管内微血栓及粥样斑块碎裂物,改善前向血流。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该受体是与血小板聚集过程有关的主要血小板表面受体;盐酸替罗非班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Ⅱb/Ⅲa结合,因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10-11]。研究显示,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无复流或慢复流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因此,PCI同时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对预防远端微血栓形成,避免无复流或慢复流有重要作用[12-13]。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血栓抽吸+PCI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术后冠状动脉血流恢复良好;术后检查显示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CK-MB及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炎症反应减轻;术后随访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替罗非班+血栓抽吸+PCI治疗的安全性较高,远期效果稳定。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时联合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肌灌注水平及心脏功能,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晖,姚道阔,徐景涛,等.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 18(8):43-45.

[2] 阳维德,郑萍,朱汉华,等.血栓抽吸在高血栓负荷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4):358-361.

[3] 赵菁,俞晓军,胡大一,等.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介入治疗中的疗效研究[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二届组稿会暨第五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汇编[ C].2013.

[4] 张庆成,汪承炜,张向峰,等.冠状动脉血栓抽吸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疗效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46-48.

[5] Resnic FS,Wainstein M,Lee MK,et al.No-reflow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death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m Heart J,2003,145(1):42-46.

[6] 王禹,张国明,陈练,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器的临床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7,22(2):93-95.

[7] 王瑜,黄雪汝,吴伟.替罗非班及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应用在急诊PCI中的优势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301-4303.

[8] 张立博.血栓抽吸前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2,20(1):38-42.

[9] Heusch G,Schulz R Haude M,et al.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J].J Mol Cell Cardiol,2004,37(1):23-31.

[10] 任琳,王文广,王倩,等.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32-35.

[11] 陈珊珊.替罗非班用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医刊,2014,49(1):55-57.

[12] 唐亮,屈晨,张曼.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1):41-44.

[13] 颜涛,杨志敏,林仁华,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01):38-39,42.

(收稿日期:2014-04-01 本文编辑:林利利)

猜你喜欢

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中慢或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研究
芪参益气滴丸、双嘧达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效果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