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专业课教学中作品模仿技能培养探讨

2014-09-01林红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表现力舞台舞蹈

林红

【摘要】分析新时期人才市场对舞蹈行业的新需求,探索在舞蹈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品模仿技能,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关键词】舞蹈专业课作品模仿技能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55-02

一、舞蹈专业学生作品模仿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一)舞蹈传播的需要。纵观历史,舞蹈的传播一直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手段。而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渠道的不断拓宽,VCD、DVD、MP4等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快速传播舞蹈成为可能。一个舞蹈作品在很短时间内,通过网络、电视很快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不同舞台上。如此迅速的传播速度,迫使舞蹈业内必须适应变化,尽快掌握从声像资料中模仿作品并将其树立于舞台上的技能。因此,舞蹈作品模仿技能应运而生。

(二)市场变化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舞蹈作品的需求越来越丰富多样:表演的需求、健身的需求、自娱自乐的需求,等等。而当舞蹈艺术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舞蹈产业化已成为可能。演出市场对不同类型舞蹈作品的需求也迅速增大,其主要需求类型有:其一,舞台演出。此类需求往往以舞台表演为主,以一个成品舞蹈为计价单位。其二,健身。此类需求也以成品舞蹈为主,但其以健身为目的,以授课、训练为特征。其三,自娱自乐。此类需求多为单位或集团、公司聚会的联欢演出,要求教授单位职员舞蹈动作直至能在舞台上表演。

不论上述哪种市场需求类型,都要求舞蹈从业者首先尽快将作品学下来,再展现于舞台或教授给学习对象。由此可见,作品模仿能力已成为舞蹈从业者占领市场的必备技能。

(三)职业能力的需要。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而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大致经历了学习与借鉴、积累与沉淀、形成自身完整教育体系的过程。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前苏联舞蹈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舞蹈学校,与此同时,大量的舞蹈家深入民间,向人民群众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舞蹈专业的教育教学大纲。第二,舞蹈教育界的先驱和前辈们将芭蕾与我国的武术、戏曲结合,创造性地创立了中国古典舞。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完成了学科的训练体系,使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日臻凸显与完善。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舞蹈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众多院校争相开设舞蹈专业。在教学条件日趋改善的同时,教育教学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以培养专业舞蹈演员为主的教学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艺术市场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需求,舞蹈行业产生了新的职业岗位,如健身舞蹈教练、群众舞蹈辅导、成品舞蹈流通等。舞蹈学生作品模仿能力,成为了其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舞蹈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覆盖舞蹈行业职业岗位。舞蹈专业学生作品模仿能力训练,已成为其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作品模仿能力的训练

作品模仿能力训练可通过三个步骤完成。

(一)解读作品、理解作品。在观摩与案头准备的基础上再解读与理解作品。

1.观摩与案头准备。第一步:反复观看舞蹈作品。这是作品模仿技能训练的前提,要求学生在反复的观看中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个性与情感、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等。第二步:学生用第一人称以文字方式讲述作品故事情节。通过这一训练,学生进入表演氛围,体验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情感的目的。

2.解读与理解作品。这一环节的训练内容包括舞蹈作品的段落与层次、作品的题材风格、作品的音乐特点、作品服装、道具、舞美等。舞蹈作品的段落与层次是启发学生学会分析作品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品的层次与段落、进一步理解作品是学生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准确演绎作品的前提。作品的题材与风格要求学生说出作品所反映的题材、作品的风格特征等。要了解作品音乐特点,就应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节拍、熟悉音乐旋律。

(二)舞蹈作品的动作模仿和训练。在初步理解作品以后,可进入舞蹈作品动作模仿训练环节。

1.音乐与节拍:从音乐响起的第一时间开始,教会学生数节奏。一般以一个八拍为单位。

2.动作的模仿:首先让学生弄清楚舞台的八个方向,再进一步分析作品中演员是面向哪个方向做动作,一拍一拍地模仿动作,八拍为一个小单位,直至四个八拍完成。另外,由于面对着屏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左右混淆,教师必须正确引导。

3.动作的连贯训练:当一个八拍的动作模仿完成后,教师要将前面所学的动作与新的动作连接起来训练,以加强动作的记忆。引导学生一边向前推进,一边不断地把前面学的动作与新学的动作连接起来,用合音乐的方法反复练习。这样不间断的“从头连”,在动作模仿完成后,整个节目的框架随即也树立起来,学生的动作也达到熟练的程度,为学生自如驾驭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三)舞台综合表现力的训练。当动作的模仿完成后,舞蹈作品的框架已经完成。我们即可进入学生舞台综合表现能力训练的环节。

所谓舞台综合表现力,指表演者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展现的表演综合能力。它既包括演员技术表现的能力,也包括演员自身内涵及外化能力。就舞蹈演员而言,舞台综合表现力是基本功、民间舞、毯子功、身韵、理解力、表现力等综合技术能力和演员的文化修养、知识积累、个人魅力、音乐修养、个人舞台形象的总和。舞蹈演员综合表现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舞台的驾驭能力。舞台综合表现力的训练,以舞蹈作品的理解和动作模仿为前提。在进入这一环节训练之前,必须要求学生熟悉动作,能将整个舞蹈作品完整地、连贯地跳下来。

1.补充相关知识,提高舞台综合表现力。由于有了第一和第二环节的训练,学生对作品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从表演入手,启发学生将自己对作品人物的理解通过面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来。但由于学生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大都无法真正理解很多舞蹈作品的人物思想感情。如笔者在排练独舞《祥林嫂》时,就遇到类似问题:演员无法理解祥林嫂的处境,无法了解一个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悲惨的命运。于是笔者找来鲁迅的原著,让演员通读数遍,为其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明白封建社会是怎样如一张无形的网吞噬着祥林嫂……通过上述训练,引导学生将人物的情感外化于作品表演。在舞蹈的前半段表现祥林嫂的苦楚、柔弱,将失子之痛通过腰、腿、弹跳的大幅度动作表现出来,表现出一定的感染力,令观众潸然泪下。而作品的后半段,几近疯狂的连续旋转、大跳、翻身等技巧运用,将祥林嫂从逆来顺受,愤怒、仇恨,到抗争,直至象征黑暗社会的大网从天而降,将其吞噬……因为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学生很快掌握了正确表演的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2.提炼作品的人文精神,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舞台综合表现力。在作品模仿技能的教学中,仅就表演技巧本身而言去训练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力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舞蹈作品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练习中渐渐领悟作品的内涵,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排练《壮士》《天边的红云》《放牛娃》《无名花》《那片芦苇》等作品时,为学生讲解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鸡毛信等英雄故事。学生在挥汗如雨的训练中,心中始终有着革命烈士英雄故事的人文积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这些抽象的名词在他们的表演里渐渐变得具象、生动。英雄人物的人文精神不断感染他们,他们对作品的表演随即逐渐真实、感人。

在排练《远山的花朵》《漠柳》《踏歌》《小河淌水》等舞蹈时,学生感受亲情的动人、友情的可贵、爱情的美好。在表演和训练中接受美育,陶冶情操,洗涤心灵。在作品排练中受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舞台综合表现力迅速提高。

舞蹈学生作品模仿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摆在舞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出现。我们应以科学、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争取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明.人文素养奠基读本[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

[2]雍慧英.品格的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3]杨春茂.师德修养十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责编卢雯)

猜你喜欢

表现力舞台舞蹈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谈电视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我和舞蹈
论民族声乐的声音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