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014-09-01莫东晓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幼教幼儿教师幼儿园

莫东晓

【摘要】西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幼儿入园率低、基础设施简陋、师资队伍薄弱、课程落后、安全事故高发等方面。发展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应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分权,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

【关键词】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12-03

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一、西部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幼儿入园率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的51.27%;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占总人口的48.73%。可见农村人口几乎占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按照规律,农村人口的出生率远远高于城市,那么农村的适龄(3~6岁儿童)幼儿数也将高于城市幼儿数,占到全国幼儿教育适龄儿童总数的一半以上。2011年我国幼儿教育适龄儿童大约在6000万人左右,全国平均入园率为41%左右,而农村仅为35%左右,其中西部农村幼儿入园率还不足30%,农村幼儿入园率较低。

(二)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农村教师缺口非常大。2011年全国幼儿园平均生师比为23∶1,而乡村地区的生师比为34∶1,部分边远农村地区甚至高达40∶1。例如,按照广西规定的标准,每班配备2名教师,2012年广西幼儿园在园幼儿165.9万人,广西需要配备专职幼儿教师94800名,但目前,除管理和保育人员外,实际仅有教师44857人,按照国家1∶6或1∶7的标准,缺专任教师49943名,专任教师与招收幼儿比例高达1∶37,其中公办园教师和幼儿数比1∶103 。2011年广西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职工总数为1.22万人,仅占广西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的22.85%。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教育政策向农村幼儿教育倾斜,农村幼儿入园率会快速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职工数量缺口会越来越大,其压力远远大于城市。

2.农村教师专业水平远低于城市。一方面在农村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凤毛麟角,许多幼儿教师是从小学富余教师中转岗调剂到幼儿园,教学方法和手段仍沿用小学,不适合幼儿教育和成长规律。部分教师未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未经过岗位培训,教学方法简单,保教水平低。从学历上看,虽然近年来城乡专任幼儿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得到大幅上升,但高学历幼儿教师的分布失衡问题非常严重。2011年广西有70.16%的城市园长和教师拥有专科以上学历,而农村仅为33.18%;城市园长和专任教师拥有小学二级以上职称比例为40%,而农村仅为14.34%,高达84%的园长和专任教师未评职称。可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培养培训压力非常大。

3.农村幼儿教师缺乏专业培训。虽然目前的“国培”、“区培也把学前教育列入计划,但受益面有限,地方又缺少高水平的培训机构,多数农村幼儿园因为经费紧张无法“走出去”和“请进来”,教师得不到专业培训,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三)农村幼儿园设施设备简陋。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西部各省区利用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本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总量大幅度提高,幼儿入园率显著提高,县城部分公办幼儿园办学条件也获得较大改善,但是乡镇及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还普遍较差:一方面表现为幼儿园园舍建设不达标,乡村幼儿园条件较简陋,许多农村幼儿园时利用闲置校舍或者是租用民房举办,有的幼儿园园舍破旧,必要的基本建设如教室、寝室、厨房、厕所和活动场地等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幼儿园的办学设施较差。幼儿教育所需的学具、玩具不足,活动设施简陋,幼儿图书装备和拓展性练习设施欠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十分紧缺。

(四)农村幼儿园课程落后。课程问题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又一个突出问题,当城市幼儿园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课程改革时,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建设还保持着原来的状态,小学化倾向严重。当城市幼儿园的课程逐渐多样化、生活化、游戏化时,农村幼儿园仍在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单调的写汉字、念拼音、做算术。当城市幼儿园提倡园本教学,纷纷出版园本教材时,农村幼儿教师却苦恼于教材选择,因为已有的教材基本是根据城市幼儿的需求设计的,鲜有适合农村幼儿园使用的。学术界对于农村幼儿教育课程的研究也缺乏重视,针对农村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更少。落后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不利于农村幼儿的发展。

(五)农村幼儿园安全事故较多。安全问题是评估幼儿教育的重要指标,和幼儿教育的其他问题紧密相关,是一个合格幼儿园最基本的要求。按照事故发生的原因,安全事故可以分为卫生安全、交通安全、保卫安全以及设施安全等。在广大农村,许多幼儿为留守幼儿,他们得不到父母照顾,大多由爷爷奶奶抚养,但老人精力、知识水平有限,许多小孩只能送到托儿所、幼儿园进行启蒙教育。收经济条件限制,他们更愿意选择学费较低的幼儿园。大多数低价幼儿园也意味着低质,在师资配备、设施设备、安全等各方面都没有保障,加之很多地方的行政监管不到位,农村幼儿园发展缓慢甚至畸形,安全隐患如影随形,农村地区民办幼儿园成为安全事故多发区。

从以上可以看出,西部农村幼儿教育资源匮乏,幼儿教育尚待开发;西部农村幼儿教育质量较低,从师资、课程以及安全等各方面看,现有的西部农村幼儿教育是无法和其他地区相比的,其对农村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

二、对策

(一)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分权。目前我国已经确定了以政府主导的学前教育体制,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农村幼儿教育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在确定了由政府承担起发展农村儿教育的主要责任后,我们还需要思考各级政府应该如何分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在政府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农村如何实现幼儿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各级政府还要做好权力的划分,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要将幼儿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村幼儿教育的政府责任向上移,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农村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在各级政府职责明确以后,把每一项职责落实到位,克服长期以来农村幼儿教育财权和事权不对称的弊端,以推动城乡幼儿教育协调发展。

(二)合理规划和建设农村学前教育机构。首先,在人口较集中、经济相对发达的西部乡(镇)至少建立一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既是为了满足乡(镇)政府所在地居民及周边村民送子女入园的需求,也可以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对该乡(镇)内各类幼儿园进行管理、指导和业务培训,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以弥补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师资力量的不足。其次,农村居民较为聚集的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及其他可用资源,鼓励相邻村联合办园,以方便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接受学前教育。最后,在一些较偏远贫困、幼儿较少的乡村,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村公共场所设幼儿及其家长的活动室,由县、乡(镇)中心幼儿园组织教师或志愿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推动家庭幼儿教育。

(三)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存在教师缺口大、教师素质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严重阻碍当地幼儿教育的发展。因此,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并稳定、壮大这支教师队伍。一是保障幼儿教师权益,建立编制标准、工资保障和收入增长机制,积极解决农村幼儿教师问题,使农村幼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并有吸引力的职业,尽量避免因教师频繁流动而造成的培养、培训资源的浪费。二是建立西部农村幼儿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努力办好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加大对本、专科幼儿教师的培养;允许农村幼儿园招聘高中、中职毕业生,但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建立农村在职幼儿教师培训制度,组织在职农村幼儿教师参与在职培训,对中小学富余教师进行转岗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关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搭建青年教师发展平台。实行导师制,开展师徒结对。实施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进修计划,建立学前教育教师无障碍流动机制。建立城乡教师共同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管理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建立园长互派制度、优秀教师支教制度。继续实施推进“转岗教师培训计划”、“幼儿园园长培训计划”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学前教师教育教学大奖赛,评选学前教育“教学名师”。实现学前教育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一体化。

(四)走内涵发展之路。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去小学化。《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目前许多西部农村幼儿园实行班级授课制,讲授小学低端课程,有违孩子成长规律和年龄特征,扼杀幼儿天性。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保证儿童幸福生活,因而发展西部农村幼儿教育必须去小学化,构建符合农村幼儿发展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实现本土化。西部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农村天地是孩子们的欢乐之源。幼教工作者要因地制宜,提升课程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如小果园、小花园、校菜地,开辟“科学角”,实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本土化。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乡土材料,将原来的“书本”教育转向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教育,引导孩子去探寻身边的大自然知识,开阔视野,让孩子融入自然,体验游戏、创意、成功的快乐,满足农村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五)多种适宜方式为农村幼儿提供幼教服务。幼儿教育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要求生师比非常低,较好的幼教机构的运行成本可以与大学相提并论。另外,西部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幼儿不能寄宿,家长接送难,因此西部农村幼教机构规模通常不会很大,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幼教机构通常也很分散,监管成本很高,难以严格按照有关规程监管,农村幼儿教育质量往往无法得到保证。

可以探寻其他的幼儿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村幼儿提供幼教服务。除在乡镇中心设置幼儿园外,还可设置早教点,开展走教活动。首先要探索一个可操作的走教模式,计算最低成本,并且政府应介入,提供政策保障,走教机构按照政府制定的服务菜单提供流动性服务。其中比较可行的一种方式是借鉴“大篷车”幼儿园经验和“电影放映改革”经验,首先由政府制定服务菜单,由现有县、乡幼教机构按照菜单为农村儿童提供流动性服务。这样可以在保证农村幼儿教育服务基准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广泛设置幼教机构可能存在的服务质量低下、不作为、资源浪费等问题;由现有县、乡幼教机构拓展服务范围,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服务收益,不断提高办园质量。另外,政府为农村幼儿教育提供的财政经费,能有效激励幼儿教育机构更好地提供(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幼教服务,保证政府将农村幼教经费花在农村儿童身上。此外,还可以通过巡回游戏辅导站、半日制、定时制、亲子园等专业人员入户指导等丰富多彩的非正规教育形式和手段为西部农村幼儿提供幼教服务。

除建立幼儿园为农村幼儿提供教育服务外,还需要寻求更多样化的供给途径,丰富农村幼儿教育的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学前教育的立场:儿童、儿童的生命——从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现象谈起[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7-8)

[2]张朝,于宗富.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

(责编黎原)

猜你喜欢

幼教幼儿教师幼儿园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