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文学科教学向第二课堂延伸探究

2014-09-01吴锋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第二课堂人文精神

吴锋

【摘要】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与人文教学课程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样既可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又可延伸人文学科课堂教学。按照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可以通过举办人文类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在非人文类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学科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11-02

人文学科是集中传播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人文学科教学在大学生成才教育方面担负着塑造健全人格,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作用。它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德育、美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人文学科被压缩的现象,这一情况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特殊的学制,导致人文学科教学在第一课堂很难得到足够的课时,因此将人文学科教学向第二课堂拓展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第二课堂是实现人文学科教学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但是人文精神是以人文知识作为载体的。同样,想让学生最终遵循人文精神,必须首先使他们掌握大量的人文知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学本质上其实就是针对学生传播某一特定知识的传播过程,其中受者就是学生,而传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校;传播渠道可以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是其他途径,只要这个途径能传播该特定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将人文学科的教学理解为针对学生的传播人文精神的过程。高校组织各种具备丰富人文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与人文教学课程相结合,以第二课堂活动为途径向高职生传播人文知识,这无疑也是除课堂教学途径外的一种人文学科的教学途径。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第二课堂活动受时空限制更小,形式更加灵活,学生也容易接受。

(一)第二课堂对人文学科教学的实现作用。高职院校通过构建校园文化人文内涵,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向高职生传播人文知识,这是实现人文学科教学一个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是将人文教育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转化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因为课堂教学不可避免会以知识传授为主,人文素质教育重在知行合一,只有实现知行合一,人文素质教育才算落到实处。第二课堂为知与行的结合提供了契机。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传播人文精神,从而实现人文学科教学的目标。

(二)第二课堂是传播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第二课堂这一有效渠道,学校向学生传播人文知识,从而实现人文学科的教学。第二课堂可以对第一课堂在思想和内容上进行延伸。比如,可以开展经典诗词朗诵来对文学艺术和语言表达艺术进行补充,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辩论赛中将法律、哲学、史学中的重要思想设置成辩题,让学生在准备辩论和旁听辩论中加深对这些知识和思想的了解。这样一则丰富了课外活动的人文精神,二则对人文类课程第一课堂教学进行了补充。

第二课堂可以对第一课堂进行补充。例如,可以通过开展校园艺术节来对各类艺术活动的知识进行普及,如利用音乐节来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了解,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和演唱的水平,利用电影节活动来普及电影艺术的常识,了解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通过观看名片来提高学生的电影鉴赏水平。高职院校可能做不到对所有的学生都开设音乐欣赏、电影美学这样的课程,但是却可以通过类似艺术节的形式,对艺术鉴赏课程进行补充。

二、利用第二课堂传播人文知识的具体实现途径

按照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渗透人文精神。利用第二课堂传播人文知识的具体实现途径从宏观方面,可以分为两个大类。

(一)举办人文类第二课堂活动来传播人文知识。可从以下方面下手。

1.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来传播人文知识。专题讲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生动性,具体可感,现身说法,是普及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讲座的内容可以是诚信、感恩、励志、文明礼貌等。除举办诸如诚信教育之类的专题讲座,高职院校在组织讲座和报告会时应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知识及精神,比如邀请知名作家或文艺评论家举办关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讲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鉴赏水平;邀请在国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者讲国学,提高学生的国学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国学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举办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学生在聆听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过程中接受灵魂的洗礼。

2.通过举行论坛、主题班会的形式来传播人文知识。论坛、主题班会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也可以成为人文学科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高职院校应举办旨在传播人文知识的论坛和主题班会来开展人文教育活动。辅导员可以把人文精神贯穿到主题班会当中,丰富主题班会的内涵。比如可以将班会的主题定“畅谈对人生的看法”、“追问人生的意义”、“树立健康的婚恋观”等,通过主题班会启发学生对人生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进行哲学上的追问,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洞察社会,体悟人生。

3.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形式来传播人文知识。在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各类艺术的理解和体验。音乐、舞蹈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学生在艺术表演和欣赏过程中加深对艺术的领悟,在艺术表演或鉴赏丰富知识中陶冶情操。比如教育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组织了8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这项活动也会走进高职院校,但高雅艺术在高职院校的受众较少,因为他们鲜有接触高雅艺术的机会,特别是对歌剧、昆曲、交响乐、芭蕾舞这些艺术,很多学生可能都欣赏不了。对一个大学生而言,能够现场欣赏这样的高雅艺术的机会实属难得,有些学校就利用这样的契机对学生进行高雅艺术欣赏进行培训,比如普及歌剧知识,让学生了解歌剧的发展历史,给学生介绍歌剧中一些经典剧目的故事梗概以及欣赏歌剧时如何和演职人员互动。这样通过一次演出就可以带动很多学生去了解、欣赏高雅艺术。校园艺术活动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浇灌,人文精神和思想使艺术的内涵得以提升,离开了人文精神的校园艺术活动往往有走入庸俗、媚俗、低俗的危险。

在组织和策划校园文化艺术节时,应有意识地结合人文课程中的艺术类课程,使学生在艺术实践或欣赏的过程中,加深对艺术规律的体认。同时,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更好地指导自己进行艺术创作和探索。

4.通过人文类社团组织活动来传播人文知识。大学生社团是传播人文知识的又一重要阵地,根据学生的爱好,组建各类社团,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组成一个团体,一起相互研习,共同提高。高校可以通过组建文学社、书法爱好者协会、舞蹈爱好者协会、音乐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社团,来拓展人文学科教育。在组建这些社团和社团开展活动时,安排水平较高的教师作指导,帮助学生在这些艺术社团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由于大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入社团的,都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他们在社团里学习的自主性会更强,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可以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接受各类艺术的熏陶。

5.通过党校、团校活动来传播人文知识。党团活动是第二课堂的又一重要形式,也是传播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在补充和延伸革命史和党史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可以成为思政课的有益补充,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战场。利用党团活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查阅书籍资料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革命史和党史的了解,通过对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的了解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使命感。比如可以将“从五四运动看青年学生如何把祖国前途和个人追求结合起来”作为一次党、团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懂得将个人追求和祖国前途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6.通过中国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来传播人文知识。我国的很多节日都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让大学生在过节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知识,既增加了节日氛围,又传承了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比如在过端午节时开展纪念屈原活动,了解屈原生平、爱国精神、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性格的影响等。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承载了壮族丰富的民间文化,反映出壮族人民对甜蜜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中秋节体现出中国人重视亲情和家庭伦理的文化特征,在享受节日的同时,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在非人文类第二课堂活动中融入人文内涵。可从以下方面下手。

1.将人文内涵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王阳明的一个基本观点,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对此极为推崇。由于古代教育更多的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文艺修养,可以理解为是以人文教育为主体的,可见在人文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类院校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在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奉献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除专业实训、实习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可以通过寒暑假在家尽孝、帮助父母长辈做事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学会孝敬父母;可以通过对民间工艺和民俗活动的调查来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使命。

2.将人文理念融入到科技活动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正面临着被变成“单向度的人”的危险,而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正在于科技和人文的分离。用人文精神来弥合工具理性带来的人格分裂已成为时代的共识。“没有科学的人文是跛脚的,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盲目的”。高职院校在开展科技活动时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活动中来,是极有必要的。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渗透科技为人类服务,科技应当让人类和人类生存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相反的理念。

3.挖掘非人文类社团活动中的人文因素。大学生社团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人文类社团,其中相当大部分是科技类社团和体育类社团,但是仍然可以在这些社团里挖掘人文因素,传播人文知识。比如指导这些社团的成员收集相关专业的人文典故、历史名人名言、开展社团宣传日——建立社团文化等。

【参考文献】

[1]鹿琳,刘雪冬.第二课堂——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7)

[2]柳倩华.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课题(2012JGA349)

(责编吴筱)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第二课堂人文精神
“人文价值再思考与中国的人文学科体系构建研究”专题研讨会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人文学科文化及其影响大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理路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人文学科实验室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