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4-09-01戴初张则岭全桂华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工学经贸教学质量

戴初+张则岭+全桂华

【摘要】分析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及相应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01-02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由于经贸类专业的特殊性,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就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构建方案。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正不断改革创新,推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以此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的实践证实,工学结合的模式确实不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该模式也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经贸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经贸行业的特殊性,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工学结合就是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因而传统的卷面形式的考试不适应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对于工科类专业来说,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很容易实现,一个企业就可以接纳较多的学生实习。然而经贸类专业的学生要求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能够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接受的实习生数量就更少了。这就使得学生实习分散,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只是应付式的参与,使得教学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每一个评价体系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对与高职教育而言,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尤其是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那么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就必须结合社会和企业的相关标准,使得评价更具科学性。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并通过相关专家的评估和认可,确保其能够科学、合理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特性。

(二)全面性与简洁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学生质量、教学活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等,此外,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等等,评价主体不同,其视角、立场都各不相同,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好坏,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和环节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和全方位的把握。在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把握和评价的同时,要突出强调重点因素,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指标的覆盖面和系统性,也要根据当前的专业和办学模式突出重点。

(三)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以及专业的教学规律,正确、客观、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更需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让评价体系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因此,在选取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指标选取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细致和繁杂。选取的指标尽量能够量化,如果不能量化也要对其有一个合适的定性,若是某些指标确为难以收集或是无法清晰的对其标准进行界定,则不予考虑。在评价指标选定之后,为便于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总、归类、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评价表格。

(四)发展性原则。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在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要不断改进和提高,那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必然要随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构建评价体系应该以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为目标,其评价导向和评价结果应该要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激情,应该有利于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和确定各指标的权值两个方面。指标的选取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经验编制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权值的确定方法包括比较平均法、对偶比较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在总结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就是把要分析的对象层次化,根据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从属关系,把各因素按不同层次组合,得到一个多层分析的模型。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笔者构建了一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学历、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等

“双师型”高职教师

教师的职后培养情况

教师道德建设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遵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

教师考核机制 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评价是否完善

优秀教师的考核和培养

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要求

教学内容与实践挂钩,体现工学结合

课时安排合理,内容充实

教材设置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编写教材

基于教学实践工作开发编写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合理

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

合理的安排后期监控和考核

学生学习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

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氛围良好

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

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都有所提升

实习与实训 专业技能 了解行业动态

熟悉行业工作流程

生产操作规范、熟练

工作成效 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职业道德 按时上下班

工作态度积极

遵守职业操守

社会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

正确处理社会关系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企业(顶岗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可通过学生、教务督导、同行以及企业等方面展开,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座谈会、问卷调查或是网上评价等方式,获取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教务督导的评价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比如中期检查等,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听课、评讲等。同行的评价则是邀请该专业的同行教师或专家进行听课、讨论。企业的评价是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可以对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进行评价,还可以配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提出建议。

总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经贸类专业,其情况相对特殊,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全面合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和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应积极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努力让学生、老师、企业等都参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则岭,陈星.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2]罗振华.浅谈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0(2)

(责编何田田)

【摘要】分析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及相应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01-02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由于经贸类专业的特殊性,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就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构建方案。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正不断改革创新,推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以此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的实践证实,工学结合的模式确实不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该模式也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经贸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经贸行业的特殊性,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工学结合就是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因而传统的卷面形式的考试不适应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对于工科类专业来说,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很容易实现,一个企业就可以接纳较多的学生实习。然而经贸类专业的学生要求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能够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接受的实习生数量就更少了。这就使得学生实习分散,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只是应付式的参与,使得教学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每一个评价体系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对与高职教育而言,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尤其是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那么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就必须结合社会和企业的相关标准,使得评价更具科学性。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并通过相关专家的评估和认可,确保其能够科学、合理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特性。

(二)全面性与简洁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学生质量、教学活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等,此外,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等等,评价主体不同,其视角、立场都各不相同,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好坏,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和环节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和全方位的把握。在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把握和评价的同时,要突出强调重点因素,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指标的覆盖面和系统性,也要根据当前的专业和办学模式突出重点。

(三)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以及专业的教学规律,正确、客观、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更需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让评价体系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因此,在选取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指标选取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细致和繁杂。选取的指标尽量能够量化,如果不能量化也要对其有一个合适的定性,若是某些指标确为难以收集或是无法清晰的对其标准进行界定,则不予考虑。在评价指标选定之后,为便于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总、归类、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评价表格。

(四)发展性原则。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在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要不断改进和提高,那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必然要随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构建评价体系应该以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为目标,其评价导向和评价结果应该要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激情,应该有利于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和确定各指标的权值两个方面。指标的选取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经验编制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权值的确定方法包括比较平均法、对偶比较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在总结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就是把要分析的对象层次化,根据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从属关系,把各因素按不同层次组合,得到一个多层分析的模型。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笔者构建了一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学历、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等

“双师型”高职教师

教师的职后培养情况

教师道德建设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遵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

教师考核机制 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评价是否完善

优秀教师的考核和培养

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要求

教学内容与实践挂钩,体现工学结合

课时安排合理,内容充实

教材设置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编写教材

基于教学实践工作开发编写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合理

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

合理的安排后期监控和考核

学生学习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

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氛围良好

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

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都有所提升

实习与实训 专业技能 了解行业动态

熟悉行业工作流程

生产操作规范、熟练

工作成效 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职业道德 按时上下班

工作态度积极

遵守职业操守

社会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

正确处理社会关系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企业(顶岗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可通过学生、教务督导、同行以及企业等方面展开,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座谈会、问卷调查或是网上评价等方式,获取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教务督导的评价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比如中期检查等,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听课、评讲等。同行的评价则是邀请该专业的同行教师或专家进行听课、讨论。企业的评价是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可以对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进行评价,还可以配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提出建议。

总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经贸类专业,其情况相对特殊,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全面合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和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应积极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努力让学生、老师、企业等都参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则岭,陈星.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2]罗振华.浅谈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0(2)

(责编何田田)

【摘要】分析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提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及相应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01-02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由于经贸类专业的特殊性,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就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构建方案。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正不断改革创新,推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以此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的实践证实,工学结合的模式确实不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该模式也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经贸类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经贸行业的特殊性,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工学结合就是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因而传统的卷面形式的考试不适应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对于工科类专业来说,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很容易实现,一个企业就可以接纳较多的学生实习。然而经贸类专业的学生要求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能够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接受的实习生数量就更少了。这就使得学生实习分散,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同时,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只是应付式的参与,使得教学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每一个评价体系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对与高职教育而言,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专门人才,尤其是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那么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就必须结合社会和企业的相关标准,使得评价更具科学性。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并通过相关专家的评估和认可,确保其能够科学、合理的反映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特性。

(二)全面性与简洁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学生质量、教学活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等,此外,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等等,评价主体不同,其视角、立场都各不相同,能够更好地反映教学工作的好坏,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和环节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和全方位的把握。在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把握和评价的同时,要突出强调重点因素,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既要注重指标的覆盖面和系统性,也要根据当前的专业和办学模式突出重点。

(三)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以及专业的教学规律,正确、客观、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更需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让评价体系能够真正的落到实处。因此,在选取指标体系时,要注意指标选取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细致和繁杂。选取的指标尽量能够量化,如果不能量化也要对其有一个合适的定性,若是某些指标确为难以收集或是无法清晰的对其标准进行界定,则不予考虑。在评价指标选定之后,为便于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总、归类、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评价表格。

(四)发展性原则。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在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要不断改进和提高,那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必然要随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构建评价体系应该以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为目标,其评价导向和评价结果应该要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激情,应该有利于师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选取相关的评价指标和确定各指标的权值两个方面。指标的选取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经验编制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权值的确定方法包括比较平均法、对偶比较法、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在总结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就是把要分析的对象层次化,根据问题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从属关系,把各因素按不同层次组合,得到一个多层分析的模型。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笔者构建了一个三级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学历、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等

“双师型”高职教师

教师的职后培养情况

教师道德建设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遵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

教师考核机制 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评价是否完善

优秀教师的考核和培养

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要求

教学内容与实践挂钩,体现工学结合

课时安排合理,内容充实

教材设置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编写教材

基于教学实践工作开发编写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合理

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充分互动

合理的安排后期监控和考核

学生学习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

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氛围良好

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

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都有所提升

实习与实训 专业技能 了解行业动态

熟悉行业工作流程

生产操作规范、熟练

工作成效 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职业道德 按时上下班

工作态度积极

遵守职业操守

社会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沟通能力

正确处理社会关系

(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在工学结合背景下,企业(顶岗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可通过学生、教务督导、同行以及企业等方面展开,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学生评价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座谈会、问卷调查或是网上评价等方式,获取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教务督导的评价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常规的教学检查比如中期检查等,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听课、评讲等。同行的评价则是邀请该专业的同行教师或专家进行听课、讨论。企业的评价是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可以对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进行评价,还可以配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提出建议。

总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的经贸类专业,其情况相对特殊,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全面合理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和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应积极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努力让学生、老师、企业等都参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则岭,陈星.工学结合背景下经贸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2]罗振华.浅谈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0(2)

(责编何田田)

猜你喜欢

工学经贸教学质量
盐工学人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盐工学人
——沈 妉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盐工学人
——李 琦
工学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经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