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非遗”曲艺进课堂探究

2014-09-01周琳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非遗曲艺广西

周琳

【摘要】对列入“非遗”项目的广西地方曲艺现状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在实践教学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广西曲艺引入课堂的措施,试图为“非遗”保护、传承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寻找新模式,同时探讨大学生就业新途径。

【关键词】“非遗”地方曲艺课程 就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55-02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各类新兴的娱乐形态蓬勃发展,已冲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被列为“非遗”的各类传统艺术正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并导致“非遗”传承人才匮乏。如何切实有效地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当务之急是让“非遗”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灵。与此同时,各类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也正面临毕业后就业困难、在校内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无法与社会需求达到良好衔接的问题。要解决目前艺术界和高教界所共同面临的这两大严峻问题,必须在“非遗”传承与高校学生就业中架起一座桥梁,即在高职高专音乐课中引入“非遗”课程,如引入“非遗”项目的地方曲艺的相关课程,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传统曲艺,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本文从目前艺术院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出发,探讨将“非遗”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对“非遗”曲艺的了解,倡导学生学习地方传统曲艺以贴近职场需要,达到一举两得解决问题的效果。

一、列入“非遗”项目的广西曲艺发展与继承面临的困境

广西列入各级“非遗”的曲艺主要包含“广西文场”、“桂林渔鼓”、“广西大鼓”、“零零落”、“桂林弹词”等,它们都具有一二百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广西曲艺是以广西方言为基础的言传身授的说唱表演艺术,具有曲目丰富、地方特色浓郁、表演曲目保存完好、与广西人民生活联系紧密等特点,流传的范围遍及桂北、桂中、桂西北、桂东北近40个县市,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影响。

令人惋惜的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广西曲艺的各项艺术逐渐衰落。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使得群众在休闲时间的选择更有余地,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冲击到原先单一的文化市场,造成广西曲艺出现了观众群的流失,加之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也造成了国家对于文艺团体的投资渠道的转变,各剧团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许多艺人不得不面对演出活动减少、演出场所缺乏、招不到优秀的新生血液进入剧团等困境,最后不得不为生计而改行或是转型。20世纪80年代,广西曲艺艺人的流失也同时造成了青年一代的艺人断层的现象,这样负面的影响甚至持续至21世纪的今天。

目前,在广西曲艺曾繁盛过的各个地区,传统的曲艺大多都只有60岁以上的老龄艺人尚在坚持表演,且观众也大多为城镇农村的中老年人口,加之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的文化形态的冲击,年轻观众鲜少会关注广西曲艺、这种因为缺乏新鲜血液而难以再推陈出新的艺术形态,甚至在年轻一代之中,了解并认识这些广西曲艺的观众更是寥寥无几。老一辈的艺人找不到合意的年轻艺人接班,造成广西曲艺中的多项已经成功申遗的艺术门类,面临着继承与发展上的严重困境。

二、将传统曲艺内容引入高职高专课程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非遗”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日益紧迫,地方高校在保护和传承、创新方面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高校汇集了大批青年学生,他们是“非遗”保护传承创新的主体,他们对“非遗”的关注和参与对于实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是“非遗”的传习地。

曲艺是离人民大众最近的艺术,但是曲艺毕竟大多是起源于旧时代并发展至今的艺术形式,尽管现在也有新的曲艺形式产生,但曲艺的审美方式乃至于方法技巧都是根植于传统的土壤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推陈出新、让传统的曲艺形式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就需要“新人新形式”,为传统的曲艺注入新鲜的血液。因此,传统曲艺市场需要的正是一大批可以实现改革的创新型音乐人才的注入。以桂林渔鼓为例,在传承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在于由于采取的多为师徒口传身授的方式,老一代的艺人难以找到适合的传承人,艺术的传承就变得岌岌可危。而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受过系统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训,能较好地理解并快速地学习传统曲艺的内容,借助所学知识协助老一辈的艺人进行传统艺术的整理工作,无疑是成为传统曲艺传承人的最优人选。

将传统曲艺的内容引入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课堂,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这些即将消亡的濒危曲种,在为拯救这些曲艺、避免其消亡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学生扩宽了就业渠道,保证学生可以掌握一门利于就业的专业技能,培养一部分可继承传统曲艺文化的优秀人才。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近年来把地方曲艺引进高职高专音乐课堂,在“非遗”传承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素质、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竞争力,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做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选择相结合,并且拥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近年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毕业生的就业率,2010年为92%,2011年为95%,2012年为98%,2013年为98.8%。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桂林的著名旅游景点如“象山传奇”、“山水间”、“印象刘三姐”等从事演出工作,演出的内容有很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三姐音乐、彩调、文场、桂林渔鼓等民俗民间艺术。

三、地方曲艺进入高校音乐课堂探索

如何保护利和用丰富多彩的本土类“非遗”?笔者认为,地方高等院校应该承担起保护“非遗”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树立地方高等院校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将传统曲艺作为选修课引入高校课堂,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建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地方文化艺术学科体系,培养一批能从事地方文化工作和实践的高素质人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可为当地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事业服务,又可以使我国各地方宝贵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得到抢救和保护,进而发扬光大,使其真正成为一种特色文化艺术。

(一)加强“非遗”学科建设和构建知识体系。“非遗”教育是一门新兴的、范围很广的领域,它涉及到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因此高校在开设“非遗”课程时,必须考虑学科构成和知识构成的问题,建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地方文化艺术学科体系,加强学科建设。

(二)加强“非遗”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广西曲艺这种以广西方言为基础的言传身授的说唱表演艺术,“非遗”课程的教师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熟知本土的历史、风土人情,同时还应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学校要制订“非遗”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案,即外聘教师与本校教师相结合担任课程教学的方法。聘请地方曲艺团体的艺人,尤其是传承人作为外聘教师进入课堂教学,既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曲艺,也能在教学上弥补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定期邀请本土“非遗”方面的领导、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举行专题讲座,从思想上、认识上吸引学生对地方曲艺的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观念、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聘请广西曲艺传承人何红玉、李蔚琛等老艺术家走进高校课堂,担任专业顾问和课程兼职教师。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大师、传承人从学校汲取到一些创意和新思维,在教学实践上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院团的作用,取长补短,共同培养广西曲艺的实用人才,为大学生的就业扩宽渠道奠定基础。

(三)设置科学而有特色的“非遗”曲艺课程。地方高校在设置“非遗”课程时,应充分体现三个原则:一是课堂教学与民俗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三个统一,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校内与校外的统一。在选择教材上,教师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丰富课堂上所需课程资源,也要筛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进入课堂,选择在音乐上、文化上及历史作为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地方曲艺曲目引导学生学习曲艺。例如,刘三姐音乐、桂剧《大禹治水》选段、桂林渔鼓戏《王老头子学文化》《三姑记》等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使学生了解地方文化与曲艺的关系、曲目与方言的关系、方言特点与韵律的关系等,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力争发挥最好的效果,做到因地制宜、百花齐放。

(四)在演出公司和旅游景点建立实训基地。在曲艺演出公司和旅游景点建立实训基地,利用当地文化部门及曲艺演出公司的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专业曲艺演员送艺进校园,为大学生演出广西曲艺节目,如桂剧、彩调、渔鼓、文场等;同时让学生到演出公司现场观摩排练和演出,拉近学生与曲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对广西曲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形式上拉近学生与地方曲艺的距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广西曲艺的表现手段、演唱形式等。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曲艺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使参与课程的学生能主动的投入至广西曲艺的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训练提高学生的曲艺素养,同时选拔并发现合适的专业人才,实现学校与市场的对接,保障学生就业。

要解决广西“非遗”传承问题和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在扶持传统曲艺和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两方面都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人才来源问题,吸收具有较强音乐知识、基本技能和地方曲艺技能的新生血液,提高曲艺队伍的思想素质和艺术素质,改变曲艺队伍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状态,让经过传统曲艺培训的大学生能够登上舞台或是在景点为客人表演。这样,政府既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确保这些接受过“非遗”项目广西曲艺培训的学生,找到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舞台,同时通过宣传表演,让更多的人接触传统曲艺艺术,达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广西曲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晓云,等.桂林地方曲艺、戏剧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考[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1).

[2]管岩松.曲艺是离人民大众最近的艺术——也谈“大曲艺观”[J].艺术百家,2010(7)

[3]黄琼瑶.戏曲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音乐,2011(11)

[4]周新友.高职音乐学生就业专业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7下)

[5]潘莉.宁波地方曲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2011(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298)

(责编黎原)

猜你喜欢

非遗曲艺广西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