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德育对策

2014-09-01刘佩珍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复杂性德育院校

刘佩珍

【摘要】分析高职学生问题的复杂性,探究学生问题难于解决的根源,提出三个方面的德育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问题 复杂性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44-02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问题的复杂性已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重难点。本文试通过分析学生问题的复杂性,探究学生问题难于解决的根源,积极寻求德育的应对策略,以为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高职学生问题的复杂性

学生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源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学校学生联系着一个个家庭,而家庭又广泛联系着社会。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可能是人世复杂问题之最。学校的学生问题往往和学习、生活以及其自身联系在一起,而高职院校的学生问题更是和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自身联系在一起,其复杂性更为突出。

(一)学生问题多,分类复杂,缺乏统一标准。高职学生问题多,分类也极其复杂,标准不统一。单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标准,国内外就有经验模式、临床模式、社会模式和统计模式四大标准。而学生问题的分类更是五花八门。若从问题特征的角度来进行划分,学生问题可分为:品行问题和情绪问题两大类。前者表现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不负责任、不服从、恶劣的人际关系等;后者表现为恐惧、焦虑、害怕、抑郁等。若从问题所在领域的角度来进行划分,学生问题可分为:品行不端问题,如横行霸道、好逸恶劳、滋事生非、欺凌他人,不服管教;纪律松散问题,如迟到、早退、旷课、拒交、拒考等;学习困难问题,如认知障碍、思维迟钝、学习疲劳、兴趣低下等,心理问题,如偏执、强迫、躯体化、精神病倾向、焦虑、抑郁、自卑等。若按问题产生的内容来分类,学生问题可分为认知学习问题、品德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三大类。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建安等人也把学生问题分为社会道德型、心理型、学习型和经济型。总之,高职院校学生问题种类多,分类复杂,给高职院校解决学生问题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障碍。

(二)表现复杂,隐蔽性程度大。从表现形式来看,学生问题的表现有三种方式,即直接表现、间接表现和假象。如认知学习障碍,通过逃学表现是直接的;通过打架斗殴、损坏财物表现出来则是间接的。如果打架斗殴、损坏财物与认知学习障碍无关,那么,打架斗殴、损坏财物就是认知学习障碍问题的假象。按问题表现的数量来划分,学生问题表现可分为单一表现和综合表现。一种学生问题或多种学生问题只通过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属于单一表现;一种学生问题或多种学生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属于综合表现。如品行问题或品行问题兼有心理问题都只通过逃学表现出来,属于单一表现;如品行问题或品行问题兼有心理问题等通过逃学、打架斗殴、损坏财物、网瘾等表现出来,属于综合表现。当然,这两种划分还是学生问题的粗略分类,实际上,学生问题的表现非常复杂,且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问题越是想解决就越多、难度也越大。

(三)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高职学生问题出现在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当我们用惯常思维把它当做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来解决时,学生问题的复杂性便成为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构成学生问题复杂性的主因或者主要方面,就是学生问题的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专业性很强。比如,学生的学习问题产生于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生活过程,涉及衣、食、住、行、学的各个方面,而“学”又与学生的学习内容德、智、体、美、劳等有关,几乎涉及所有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学科知识的垄断性和封闭性又使得学生问题的专业性非常强。

二、德育对策

当“抓内涵、树品牌、重质量”已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认同的发展战略,当学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寻求解决具有复杂性的学生问题的智慧和策略就日益凸显其迫切性。

(一)有机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大德育”体系。应有机整合有助于解决学生问题的各种教育资源,扩大德育视野,拓展德育时空,整合德育力量,挖掘德育资源,激活德育途径,积极构建“大德育”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联手其他高校和各种社会研究机构,加强学生问题复杂性及其解决方面的研究,提高解决学生问题复杂性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应以学校为核心,搭建“家、校、社、企”一体的德育平台,与学生家庭联防联治,与社会网络和大众传媒营造舆论和宣传攻势,与厂矿、公司、企业联手建立德育践行体系等。“大德育”体系有效组织了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保持了教育影响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受个体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教育只不过是一种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学校也只不过是受教育者生活、学习、交往的场所之一。要促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还必须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二)创建“教、学、做”一体的德育教学模式

人的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四种因素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结果。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为则是在道德认(下转第94页)(上接第44页)识和道德情感的共同指导和影响下,通过练习形成起来的。创建“教、学、做”为一体的德育教学模式既是基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这一心理规律,又借鉴高职教育“教、学、做”为一体专业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首先,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素质养成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人格教育为核心,调整教学内容,编写德育渗透的学科课程和“教、学、做”为一体的德育课程。其次,学校还要营造有利于学生的德育学习平台,积极创办和建设德育或者渗透德育的课外活动以及校刊、校报、电子阅览室、德育学习软件等学习资源。再次,努力建设便于学生践行德育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保持德育与校园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形成知行一致、学做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

一般认为,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有“双师”资格,也就是“普师+技师”。但为了应对学生问题的复杂性,笔者认为职业院校教师应该是“三师”结合,即“普师+技师+人师”,要加上一个“人师”。这里的“人师”就是要有足够的睿智和能力解决人的问题,能够用思想品德培养人、用智慧技能锤炼人、用情感意志感化人、用人格力量熏陶人,从而促成人的成长和发展,最终发挥人的力量,发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教师应不断发展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基本知识、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努力提升道德品质,逐步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使自己在智能、德行与情操方面完美结合,到达真善美的最佳境界。这是一个教师真正从“教书匠”走向“人师”,也是一个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新.论问题的认识论意义 [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3)

[2]李红. 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文雪,扈中平. 复杂性视野里的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3(11)

[4]文雪.教育复杂性研究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责编何田田)

猜你喜欢

复杂性德育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