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培育高校安全文化的几点思考

2014-09-01唐东升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培育师生

唐东升

【摘要】分析高校安全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功能,提出应努力构建高校安全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来培育安全文化,以积极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

【关键词】培育安全文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21-03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高校已不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世外桃源”,而正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就业观念也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呈现出阅历的复杂性、交际的广泛性、成才的迫切性、动机的多样性、思想的隐蔽性的特点。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发挥高校的人才、文化和资源优势,充分认识高校安全文化的功能,准确把握高校安全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极培育高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文化,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

所谓高校安全文化,是高校在长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为全体师生员工所拥有的安全认知、安全信念和安全行为,以及所认同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对于大学文化来说,高校安全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但对于浓郁人文氛围、提升人的安全感、激发师生创造力、增强学校凝聚力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也是一所学校精神的生动体现,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一般来说,高校安全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的文化:第一层面是安全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安全的物质环境,它包括学校的安全设施、保卫设备等安全硬件建设,这是精神文化结晶方式的实体存在。第二层面是安全制度文化,主要是指高校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纪律措施、安全管理服务机制等校园内一切安全制度形态的总和。第三层面是安全行为文化,主要指学校师生员工在安全方面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活动方式等。第四层面是安全精神文化,主要是指高校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和安全觉悟等。近些年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安全体制,学校人防物防技防投入明显加大,安全稳定工作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总体上与国家重安全、建法规、抓落实的要求相适应。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的安全工作总体上还处在“跟”的阶段,创造性的工作不多,创新性的举措有限,把安全作为一种文化来认识,并加以重视,更是少之又少。一些高校本末倒置,仅从治标出发,满足于大事不出,事故少出,极力维稳,忙于应对,实时处处具有被动局面。作为引领时代文明新风和思想文化摇篮的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创建富有浓厚安全文化的校园,积极培育高校安全文明新风。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高校安全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并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发挥自身的特有的作用。

(一)导向功能。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安全文化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实现人的安全和谐、有效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理论与实践指南。安全文化作为人类获得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规范及戒律标准,它是人类一种认识活动的产物,传播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发挥着鲜明的导向功能。要发挥高校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在师生员工中加强安全思想修养,培育安全情感,规范安全行为,使广大师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安全意识、态度和信念,从而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被动地服从安全管理制度,引导转变成自觉主动地按学校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发挥高校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要因势而谋,把握正确安全意识导向,培育积极健康的安全文化环境,塑造和传播安全文化的新能量和正能量。

(二)育人功能。高校安全文化根植于深厚的大学文化土壤,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过程。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经形成的校园安全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学校的校园文化,展示出强劲的文化育人功能。高校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高校的安全文化就是将社会对安全的要求和安全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于青年学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安全规范、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生活方式,进而培育科学的安全人生观和安全价值观。校园安全文化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安全技能社会化、行为安全规范社会化、人身安全责任社会化。为确保高校校园的长期安全、稳定与和谐,就要把学校安全文化的培育作为长远建设目标,把培育安全文化与校园具体的安全稳定工作实际相结合,使高校安全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凝聚作用,对高校改革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人才培养起到塑造作用。发挥高校安全文化的育人功能,要应势而动,发挥高校安全文化教育、激励作用,增强安全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之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约束功能。高校安全文化的约束功能是通过对广大师生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的强化,利用管理、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素质,提高其安全意识,从而使师生自觉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科学的安全理念和安全观,做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现代公民。高校安全文化的约束功能是通过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道德规范而发生作用的。高校安全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效为明显,而且是软硬兼施、惩罚与教育并举的,广大师生都必须遵守,它是一种无形的、理性的韧性约束。发挥高校安全文化的约束功能,要顺势而为,大力发展校园安全文化,深化精神内涵,扩展安全文化平台的执行力、承载力和推进力。

三、高校安全文化的培育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长久之计,而非权宜之计,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培育过程。要建设高校安全文化,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安全为本的原则,将安全物质文化作为基石,安全制度文化作为框架,安全行为文化作为砖瓦,安全精神文化作为支柱,积极培育高校安全文化,努力构建安全、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培育高校安全文化高校安全文化要通过“文以化人”的作用,将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表现的健康文明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确保安全物质文化与时俱进。高校安全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它既包括校园内可见可触的客观存在物,如门卫室、监控网络设备、避雷设备、消防设施等校园安全硬件设施,还包括规范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如校园的安全标示、警示牌、提示语等。对于高校来说,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安全“物防、技防”建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安全防范设施体系,规范和谐的形象识别系统,便捷高效的安全反应途径,确保安全设施反应及时、通信畅通、交通便利。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依靠传统的以人防工作为主,采用 “死看硬守”的办法,打人海战术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地建筑现代化的门卫室和智能进出系统,安装先进电子监控系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引进新型开放式巡逻车,改造好校内路标、地标、减速带设置等。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是一种硬件文化,它既是培育高校安全文化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又是培育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校园安全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加强安全文化的硬件建设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安全感和求知欲,对于违法犯罪分子也具有巨大的威慑力。

(二)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安全文化机制。安全制度文化是确保高校安全文化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保障。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就是不断健全完善高校的各项安全制度的建设,其中包括综合治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安全评价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和安全服务制度等的健全和完善,切实保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感。现代成功的安全管理,首先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制度,赋予安全制度文化色彩、使安全制度“文化”化。其次是要疏堵结合、引导为主。再次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高校作为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摇篮,就是要涉足新的研究领域,敢为天下先,勇于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有所新突破,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上善于有所创新。第四是加强分析、科学评价。规章制度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评估分析,将其中的科技成果引入评价环节,不断优化,让规定、办法、措施更具可操作性,与业务工作并驾齐驱。

(三)注重安全队伍建设,提升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高校安全工作决定性的因素是人,是高校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在日常校园安全工作中,高校安全管理人员在行政管理上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自其出色的业务水平。一支优秀的高校安全管理队伍,其主要管理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安全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牢固的专业基本功,了解熟悉学校基本情况,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除了要建设一支优秀安全保卫队伍外,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学生安全教育实施者,安全文化的建设者,安全宣传的引导员,每一位教职工多可以从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从广义上讲,安全管理队伍必然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因为高校教职员工既是安全稳定工作的客体,也是安全稳定工作的主体。所以,重视高校师生员工整体的安全素养、安全意识和安全觉悟的培育,使全体师生员工成为高校安全管理队伍的有效深化和扩展,努力形成 “全民皆兵”“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的高校安全工作的生动局面。

(四)加强文化灌输教育,培育生机勃勃的安全精神文化。高校安全精神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安全思维方式、安全价值取向、安全心理状态、安全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安全意识形态的的集合。它是安全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是高校安全文化的最高境界。作为一种高校安全文化的灵魂,高校安全精神文化对高校师生员工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可以影响和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所以高校可以通过灌输、陶冶、渗透等方式对师生员工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文化教育与灌输,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校安全精神文化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以注入式的安全教育模式。为了促进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现在很多高校采取开设安全教育课、发放安全宣传资料、组织安全教育培训等方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众多高校的调研分析来看,这种单向“填鸭”式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解决了一系列燃眉之急问题,但还没有解决深层次的根本问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文化人”安全精神文化。所以,高校要适应新媒体、新技术发展要求,可以开发了网上安全课学习与考试系统,开展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作为青年学生学习的门槛,强制普及安全常识,强化安全观念,实现快乐式安全学习教育。另一方面是自觉自发、潜移默化式安全教育灌输。要尊重高校师生在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安全文化的主体精神,使安全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和真正习惯。要将安全教育贯穿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工作和生活环节中。通过宿舍安全、饮食安全、教学安全和实习实践等安全文化建设,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创建活动,使学生在安全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熏陶。要在专业课程、专业实践中的进行安全教育与实践,必要时要借助于专门的培训课程训练和考核,使学生逐步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安全学习、安全操作、安全管理的行为规范,努力培育适应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所具备的全面的安全素养。

(五)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培育师生员工的安全行为文化。为了有意识地让学生承担与安全相关的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可以组织各种安全演练活动,开展安全教育现身说法,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宣传安全知识。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要从大学起航,青年学生的安全文化在高校中基本养成。完善高校安全文化体系工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尽管这个体系主要是面向高校自身的安全问题,但作为处在体系中个体的高校师生的主要学习、生活和工作是在学校,对这个体系中的安全元素感受是真切的、影响是深远的。不管这些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总会对学生的安全文化核心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青年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会自然而然地将内化于心的校园安全文化应用到具体实践的中。校园安全文化的展现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生动地感受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通过安全文化活动进校园,让学生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校园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可以成立学生安全活动小组与安全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安全文化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高校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安全文化研究活动。可以结合形势发展要求设立高校安全专项课题研究,组织广大师生对学校及周边安全、突发事件安全、身心健康安全等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调查分析。开展安全文化研究既能培养高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拓展安全知识与技能,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星火,赵庆双,郭英姿,张辉.高校应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引领者[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培育师生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麻辣师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