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技能教学 发展数学思维

2014-09-01陈授珠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4期
关键词:实例算式长方体

陈授珠

(福建省平和县小溪中心小学,福建 平和 363700)

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和挖掘教材内涵,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实际水平,采取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活动策略,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技能,获取和积累数学技能的方法,以及品味成功乐趣,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立足运算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应以实际生活中实例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对实例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分析具体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生活实例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初步理解数学规则来源于生活实际,并领悟到数学规则是根据需要而规定。在引导学生运算训练时,教师应着重让技能教学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考,同时也浸透着理性的数学思维,充分拓展学生数学思维时空,引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手、眼、脑去认识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运算技能活动的兴趣。例如,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采用激趣导入后,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教师则乘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一个大的红包袋,袋外有一张2元的人民币,袋里也有一些人民币,教师提出:“到底有多少钱?红包袋里有多少钱?是不是要把红包袋里的钱加上袋外的钱呢?”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出红包袋中有4张5元的人民币,教师继续提出:“想要得出红包袋里和袋外的共有多少钱,应该怎样计算?如何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列出算式:①4×5+2=22(元);②5×4+2=22(元);③2+4×5=22(元)。教师在黑板上列举出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学生立即表示要先计算乘法,教师让学生理解算式①、算式②是红包里的钱加上红包外的钱,算式③则是红包外的钱加上红包里的钱,算式③应先算什么?为什么?在一系列问题情境里,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高涨,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认为算式③计算顺序依然先算乘法,即4×5=(20元),计算出红包里到底有多少钱,再把红包里的20元与红包外的2元相加,得出红包袋里和袋外的钱有22(元)。学生通过运用各种算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得出了在今后乘与加的综合算式里,无论乘法在算式的前面,还是在算式的后面,必须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重视推理技能训练,发展深刻缜密思维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技能是根据具体数学对象所规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的猜想,借助举例验证猜想,最后形成数学结论,进而在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认识。而具体的数学活动情境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其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量时,自然就会进行抽象概括,有效地生成数学模型,这就是善于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缜密性。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后,让学生观察5+6=6+5这一算式,从这算式发现:①交换5和6的位置,和不变。②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对于发现结论②,教师要求学生举例进行验证,同时加以点拨,如,是否可以举正反实例?举出的实例能验证出结论的可靠性吗?什么样的实例才能证明出结论的准确性?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里讨论探究,举出各种实例进行验证,如,举出尽可能的实例进行验证;举出了整数加法交换位置、分数加法交换位置进行验证。学生对举出的实例进行比较、分析、反思,得出准确的结论应是交换任意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从猜想到实验,直至运用实例验证结论的解决问题策略,凸显数学课堂超越知识的教学活动实效。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捧出一个大西瓜,拿起西瓜刀,切下一刀,提出:“老师切了一刀,大家观察一下,现在得出几个面?”“一面。”教师继续切下一刀,学生发现教师切了两刀后,得到了两个面和一条棱;教师又切下第三刀,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到,此时西瓜已有三个面、三条棱以及一个顶点了。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后,提出思考题:“如果要把这颗西瓜切成一个长方体,大家认真思考一下,老师一共要切多少刀呢?”学生经过思考与探讨后,认为教师还要再切三刀,才能使这个西瓜出现六个面、六条棱和六个顶点,这样才能把西瓜切成一个长方体。教师再切三刀后,让学生数一数这个长方体的西瓜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学生数了之后,发现后面的三刀切出长方体西瓜,它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此时,学生的认知冲突了,探究欲望更加强烈,在进行的观察与探究中层层深入,准确地建构了长方体特征的数学模型。

三、引导操作技能训练,引导反思形成经验

教师应积极开展操作技能训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感官,从事观察、猜测、动手操作证明或推理等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了数学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反思、交流与总结的空间,反思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交流对数学方法的体会,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提炼条理化、显性化和概括化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地建构和完善数学知识模型。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三角形硬纸板和一把剪刀,三角形硬纸板有的是直角三角形、有的是锐角三角形、有的是钝角三角形,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动手试一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生1剪了一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出长方形;学生2剪了一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3把三角形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操作方法,进而提炼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不剪不拼,想象用另一个三角形在脑海中拼出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想象后,再上台进行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加以分析与总结,然后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这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获得数学现象及过程的体验方面,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顾和交流,实现活动经验数学化,提炼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建构和完善数学模型。如,在交流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总结操作过程,比较和分析是否可以另辟途径,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等等。在反思与回顾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深刻体会数学思维方法,有效地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整理和概括数学学习经验。

猜你喜欢

实例算式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