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身心状态的效果研究

2014-08-31刘书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初产妇母婴剖宫产

刘书华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 四川 巴中, 636000)

高危妊娠对孕产妇及胎婴儿有较高危险性,可能导致难产或危及母婴。具有高危妊娠因素的孕妇,称为高危孕妇。据文献可知,至少有20%的孕妇和围产儿可能会受到危险因素的威胁。这其中有2/3可能在妊娠早期被发现,另1/3可能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前被发现。高危妊娠对孕产妇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医务人员需对产妇或新生儿进行监护治疗,因此会出现母婴分离的局面。但母婴分离常会使产妇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1]。本研究针对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出现的焦虑、抑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0月产科收治的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100例,新生儿为高危儿需转入NICU。纳入标准:产妇均符合高危妊娠诊断标准;年龄≥20岁,均采用剖宫产分娩术;无产后并发症及无语言沟通障碍;新生儿转入NICU 1~2 d; 产妇已婚并可以进行母乳喂养;愿意参加调查。排除标准:新生儿住院时间>6周;新生儿病情恶化后家属放弃治疗者;产前智力障碍;有妊娠并发症;有慢性疾病;高危儿在NICU死亡的产妇。本组高危产妇年龄20~32岁,平均26岁,孕次2~5次,平均(2.6±0.4)次,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30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48例。新生儿中,早产儿34例,新生儿黄疸25例,新生儿窒息1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5例,颅内出血9例。将高危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产妇给予早期干预(包括心理护理、针对性关爱护理、中医乳房护理、健康宣教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组产妇年龄、孕次、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婚龄、产次、计划妊娠、产前检查和高危因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2组新生儿性别、Apgar评分、出生体质量、住院天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心理护理:提供倾诉的环境和机会,估计恐惧的程度,予以相应的解释和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同时把病情及处理方案及时通知患者和家属并予以必要解释,使患者获得理解,并能配合治疗护理。介绍病室环境及同室病友,以减轻陌生感。理解、同情患者的感受,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创造安静、无刺激的环境,避免与其他具有焦虑情绪的亲友或病情危重的病友接触,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适当的安慰,表明医务人员对其病情的详细了解和关心,以增加安全感[2-3]。

1.2.2 中医乳房护理:产妇产后乳房会分泌出一些润液或乳汁,加上出汗等原因,可能乳头上会积有垢痂。乳房护理能够促进乳腺发育,疏通乳腺导管,从而促进分娩后的泌乳。具体操作:采用50 ℃湿热毛巾覆盖乳房,热敷3~5 min,然后进行中医按摩,以乳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横指处,分别为膺窗、乳根、天池和神封等穴位,分别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同时按摩穴位,按摩同时向胸壁处挤压再放松,反复10次左右,挤出奶汁[4-5]。

1.2.3 针对性关爱护理:转变服务理念和护理工作模式,将人文关怀纳入护理中,从患者进入医院开始,热情接待,合理安排患者就诊。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母婴分离的高危妊娠产妇不仅仅是躯体有病,也会存在某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护士首先要赢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对其产生信心和安全感[3]。面对患者的“不讲理”应善于换位思考,以温和的语言,诚恳的态度,通过耐心沟通,巧妙地化解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和自身人格得以维护。在护理工作中提高自主性、降低依赖性,使患者具有安全感、满足感及自我价值感。在工作中用“请”、“谢谢”,对患者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做好解释、解答和安抚工作。

1.2.4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术,如听音乐、看书报、与同室产妇交谈等。保证每天睡眠8~9 h, 精神放松,减少紧张。不可过度劳累,疲倦时躺下来休息,采用侧睡的方式,保持安静。身心放松,因为精神的疲劳也会加压到身体上,做好孕期产检保健。产前检查能够了解孕妇身体情况,和胎儿身体发育情况,及时监控高危产妇的身体变化,有利于保障母体安全。注意饮食平衡。注意维生素、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1.3 观察指标

2组产妇产后情况,分娩后心理应激指标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价,生理应激指标对心率(HR)、收缩压(SBP)、空腹血糖以及术后3 d乳胀(Ⅰ:质地正常或轻度胀痛; Ⅱ: 中度肿胀; Ⅲ: 重度肿胀)、6周母乳喂养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焦虑程度比较

2组患者剖宫产术后1 d、7 d和6周比较,焦虑程度均逐渐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的焦虑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表1 2组患者剖宫产术后1 d、7 d和6周焦虑程度比较

2.2 抑郁程度、HR、SBP、BS比较

2组患者剖宫产术后6周抑郁程度与术后7 d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的抑郁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干预组HR、SBP等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空腹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2。

表2 2组患者剖宫产术抑郁程度比较

2.3 乳胀、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干预组剖宫产术后3 d乳胀、6周母乳喂养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产妇剖宫产术后3 d乳胀、6周母乳喂养

3 讨 论

母婴同室可促进围产期保健,但在特殊情况下,产妇必须与新生儿暂时分离,这一生活负性事件无疑会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与康复。产后母婴分离不利于初产妇的角色转变。产后母婴分离也会影响到母乳喂养。高危妊娠产妇常因新生儿专科治疗,加之剖宫产术后的疼痛干扰,常常产生自责、自卑、焦虑,甚至抑郁的不良情绪。再加上母婴分离产妇,乳房不能得到吸吮刺激,进而会导致乳汁淤积、引起乳腺肿胀和炎症的发生,降低母乳喂养成功率。相关调查中,母婴分离初产妇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健康妇女,说明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本研究针对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出现的焦虑、抑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身心状态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母婴分离产妇的不良情绪,提高产妇对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从而提高产科护理质量[6-8]。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积极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社会支持是促进产妇身心健康的重要资源,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匮乏的社会支持会导致产后抑郁。家庭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家庭成员的支持可提高初产妇的产后适应能力。分娩前后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细心照顾、亲戚朋友的支持,产妇会感到亲切温馨、情绪稳定,避免发生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不同人格特征的人对心身疾病的易患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产后抑郁症多见于以自我为中心、成熟度不够、好强、敏感、情绪不稳定、认真、固执、与人相处不融洽、社交能力不良等人群中。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是个体对应激应答的调节因素之一。

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而不良的应对方式不能宣泄和逐步消除应激造成的心理紧张,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在单因素分析中,孕周和分娩方式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孕周是直接影响新生儿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产后母婴分离的初产妇更关心的是新生儿的健康。剖宫产的产妇可能担心手术对自己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也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新生儿体征中,5 min Apgar评分、分离原因及是否入住NICU是影响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在分开原因中,早产儿对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大,早产儿由于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并发多系统疾病,往往需入住NICU接受治疗。因早产或其他病理因素导致新生儿与母亲分离,会影响母亲角色的转变,同时加重母亲对孩子病情的顾虑[9-10]。

个性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E维度测定内外向倾向,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 L维度是测定掩饰性的因素, N维度与自主神经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遗传对之有强烈影响; P维度测定精神质倾向,也与遗传有关。母婴分离初产妇多具有神经质个性特征,神经质个性特征多表现为不稳定性个性,面对压力容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

应对方式是人们为对付内外环境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不同。在本次调查中,消极应对与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呈负相关,说明消极应对方式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差。良好的应对方式可有助于缓解产妇的精神紧张,降低由母婴分离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客观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是个体对被尊重、理解、支持的体验和满意度。对支持的利用度反映了个体对外部支持的利用程度以及缓解损害健康的能力[11-12]。母婴分离初产妇在母婴分离期间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对营养不良或有显著贫血的孕妇应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饮食,纠正贫血,并给予充足的维生素、钙和铁。对有妊娠发并症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和纠正妊娠并发症,可通过胎心监护仪观察宫内胎儿情况,给予吸氧、药物治疗以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预防早产,必要时应卧床休息,抑制宫缩;对胎盘功能低下的孕妇,应根据胎儿成熟情况适时终止妊娠。早期预防和治疗孕期并发症、并发症以及给予孕产妇在营养、生活、用药等方面的指导,使其顺利渡过孕产期;进行各种监护及预测,以便了解生长发育的情况,及早发现异常,如遇严重先天性畸形,可及时终止妊娠,提高出生素质及防止严重残疾儿的出生;对新生儿采取各种监护措施及护理,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常见病,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病死率。

[1] 黄婉明, 关渐明. 母婴分离对产妇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19): 2293.

[2] 彭美慈, 王春生, 汪国成, 等. 护理是什么?诠释植根中国文化的护理概念[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39(1): 4.

[3] 黄婉明, 关渐明. 母婴分离对产妇影响的临床研究[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19): 2293.

[4] 罗琳雪, 韦桂源, 黄凤形. 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3): 497.

[5] 罗琳雪, 韦桂源, 黄凤形.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3): 497.

[6] 刘义兰, 王桂兰, 任小英, 等. 优质护理的指征: 住院患者观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39(9): 643.

[7] 张剑萍. 整体护理在改善母婴分离产妇综合状态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30): 59.

[8] 张金玲.母婴分离产妇需求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8): 136.

[9] 王贤华, 蒋红梅, 文霞. 母婴分离时机与喂养方式的临床观察[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32(4): 402.

[10] 于珊, 杨秋红, 郑晓霞. 不同喂养方式对产后母婴健康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 18(5): 108.

[11] 周红. 影响护士与产妇沟通的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04, 18(5): 813.

[12] 郑晓蓉.由微笑行动感悟护理真谛[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4): 318.

猜你喜欢

初产妇母婴剖宫产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点亮婴儿房,母婴灯具搜集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无创分娩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观察
尿布师:只卖纸尿裤的母婴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