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联合检测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的临床研究

2014-08-31陈雪莹张卫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内酰胺大环内酯衣原体

陈雪莹, 张卫星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体检中心, 新疆 库车, 842000)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肺实质感染性疾病,其中也包括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肺炎。CAP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美国每年约有3 000 000~5 600 000例CAP患者发病,超过1 000 000人次需要入院进行治疗,而住院患者的平均病死率为8%~16%。中国每年的CAP病例数超过2 500 000例,死亡病例约125 000例[1],CAP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感染性疾病之一。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均是CAP患者的主要病原体,虽然CAP的病原体对常用抗感染素的耐药率低于医院获得性肺炎[2],但其病原体的分布和耐药性受地区、年龄、病情等级、季节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3]。近年来,CAP患者中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的感染率不断上升,这也使临床治疗难度上升。因此,Mp和Cp感染与CAP的治疗和患者预后关系已成为该领域的焦点问题。本研究针对联合检测Mp和Cp对CAP患者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1500例C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06年制定的CAP诊断标准,其中,男837例,女663例,患者年龄4~79岁,平均(36.92±19.28)岁,所有患者均为在出现首发症状7 d内来院就诊。

1.2 方法

在应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前,采集纳入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应用PCR荧光检测试剂盒(由广东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采用PCR体外扩增法对标本中的Mp和Cp DNA进行检测,核酸扩增仪由瑞士罗氏公司生产,各项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同时对患者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培养,分离致病菌后进行菌株鉴定(应用API鉴定板条进行鉴定)。对纳入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和治愈率进行观察和比较,治愈标准为肺炎相关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胸部影像学检测结果正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CAP患者的病原体分布情况

经检测,本组患者的病原体分布以Mp、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Cp的比例最大,而患者的感染类型以2种病原体感染的比例最多,见表1。

表1 CAP患者病原体分布情况 [n(%)]

2.2 CAP患者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比较

在本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见表2。

表2 CAP患者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情况[n(%)]

2.3 不同抗感染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比较

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患者的治愈率为56.1%(285/508), 而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的治愈率为66.0%(406/6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同感染类型CAP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在治疗Mp或Cp单纯感染时,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细菌合并Mp或Cp感染时,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P<0.05),见表3。

表3 不同感染类型CAP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CAP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对患者身心健康威胁较大的感染性疾病,能够引发CAP的病原体种类非常多,而确定和鉴别病原微生物又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给临床医生利用经验性用药方式CAP进行治疗带来了不小的考验。CAP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则可能快速出现脓毒血症症状,最终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4-5]。CAP患者的病原体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患者年龄、国家、地区等因素均可造成病原体分布的显著差异,有研究[6]结果显示,儿童CAP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及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其中肺炎链球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最高,而且儿童的年龄越小,病毒感染的风险越大且住院时间越长,而老年CAP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则多不典型,患者多合并有2种甚至更多的基础疾病,其病原体以Mp最为常见,而吸烟、多种慢性基础疾病、低白蛋白等因素均为老年CA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7]。近年来,Mp、Cp在CAP患者中的检出率呈现上升的趋势[8],而且临床还存在普通培养无法检出的问题,因此,这2种病原体引发的CAP极易在临床上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Mp感染可引发人类严重的呼吸道损害和多种肺外并发症,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是Mp感染的典型症状。Mp是引发儿童CAP的常见病原体,其占比可达到10%~30%,而且CAP的严重程度与Mp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强度具有相关性,炎症反应越强,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也就越显著[9]。Mp感染的致炎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但是学术界倾向于Mp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上皮细胞黏附、直接损害和间接免疫等3种途径引发CAP[10]。Mp对一般的抗生素均比较敏感,治疗效果良好,但是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时,患者同样也会出现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甚至可发生死亡。近年来,由Mp感染引发的CAP呈现出了发病年龄提前、肺外并发症多样、发病率上升等新的特点[11]。衣原体是一种特异性地寄生在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急性感染也可导致多种慢性炎症疾病,衣原体的持续性感染可导致宿主发生严重的后遗症[12]。Cp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已被公认为能够诱发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13],还有大量研究证实,Cp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4]。Cp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比较敏感,患者的预后情况通常较好,年幼患儿的症状通常较轻,而重症肺炎衣原体肺炎多见于年长的患儿,血沉异常增快、肺下叶发生大叶性病变的患者发生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风险较高[15]。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是临床上针对CAP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其中,以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或2者联合用药的应用频率最高,在用药时,使用剂量通常比较谨慎,但也存在个别不合理用药现象[16]。相关循证医学研究[17]结果显示,大环内酯与喹诺酮疗法的全因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喹诺酮疗法的治疗失败率和微生物学失败率较低,而且总体不良反应事件和因不良反应而中止用药的事件均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CAP患者的病原体分布以Mp、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Cp的比例最大,而感染类型以2种病原体感染的比例最多,说明在CAP患者中Mp和Cp的感染率较高, 2种病原体的混合性感染是CAP患者的主要感染类型。

在本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的患者(P<0.05), 在治疗Mp或Cp单纯感染时,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与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治疗细菌合并Mp或Cp感染时,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P<0.05), 说明β-内酰胺类药物是治疗CAP过程中的常用药物,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感染方案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特别是在有细菌合并Mp或Cp感染时,可发挥显著的疗效,临床医生应根据Mp或Cp的检测结果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综上所述, Mp和Cp感染在CAP患者中比较多见,患者的主要感染类型是2种病原体的混合性感染,在治疗的过程中, β-内酰胺类药物是常用药物,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感染方案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特别是在有细菌合并Mp或Cp感染时,可发挥显著的疗效,临床医生应根据Mp或Cp的检测结果合理、有效地选择抗感染治疗方案。

[1] 高鹏, 熊旭东. 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诊治进展[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2): 113.

[2] 刘向欣, 尹素凤, 刘运秋. 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23): 4469.

[3] 刘向欣, 刘运秋, 尹素凤. 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分布及致病菌耐药性的变化[J].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24): 4517.

[4] Ribeiro C F, Ferrari G F, Fioretto J R. Antibiotic treatment schemes for very sever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 a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y[J]. Rev Panam Salud Publica, 2011, 29(6): 444.

[5] Viasus D, Garcia-Vidal C, Gudiol F, et al. Statins for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urrent state of the science[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0, 29(2): 143.

[6] 李琳, 张颖.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研究进展[J]. 职业与健康, 2013, 29(11): 1390.

[7] 刘青.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3): 3101.

[8] Cho M C, Kim H, An D, et al. Comparison of sputum and nasopharyngeal swab specimens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of Mycophasma pneumoniae, Chlamydophila pneumoniae, and Legionella pneumophila[J]. Ann Lab Med, 2012, 32(2): 133.

[9] 王贵清, 王立波. 肺炎支原体致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24): 152.

[10] 杨利俊, 王鑫, 陈华. 肺炎支原体致病机制研究进展[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 7(4): 223.

[11] 刘燕子, 刘伟. 支原体肺炎治疗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3(21): 122.

[12] 胡艳群, 贺庆芝, 吴移谋. 衣原体持续性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3, 29(12): 1333.

[13] 杨明生, 钱俊华, 丁兴红, 等.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3): 3182.

[14] 崔耀刚, 吕小宁, 何志奇.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5): 3611.

[15] 陈锐, 刘伟, 刘建平, 等. 肺炎衣原体肺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20): 39.

[16] 杨新怀, 欧焕娇, 刘舜莉, 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 33(18): 1537.

[17] 王明华, 贾雪冬, 刘明亮. 大环内酯与喹诺酮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 国外医药: 抗生素分册, 2013, 34(4): 161.

猜你喜欢

内酰胺大环内酯衣原体
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控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2012—2016年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PCR检测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分析的新型荧光检测物》图版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对妊娠的影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FeCl3 Catalyzed Carbon-Carbon Bond Formation by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of Hydroxy Groups
衣原体最新分类体系与分类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