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目标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4-08-30李斌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5期
关键词:应用性第二课堂创新型

李斌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基于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目标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李斌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经济转型的不断升级,国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的特性,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应用性;创新型;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发展是国家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元素,《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作为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力求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覆盖面上寻找突破,通过第二课堂的打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一、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的内涵

应用性本科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侧重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人才,它的培养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2]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属性,侧重培养高素质的开放型、创造型人才,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思维能力较强的人才,它的本质是教育创新,其培养目标是挖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国家的经济形势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扩大内需,这就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出应用性创新型的人才,创新能力体现于应用水平,它培养的目标特点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实际使用能力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这种人才能掌握特定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拥有技能应用中不可或缺的非技术知识能力。

二、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学生创新能力是实现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的发展是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3]可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学生创新能力是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人才是左右国家发展的基石,众多专家学者得出一个结论:富国的雄厚国力的积累来自国民丰富的创新创造能力。由此看到,缩小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加速开发落后国家的国民创新创造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提升人才的质量及技能水平。因此,加快发展高职教育,注重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是满足现代化人才要求的最有效途径。

3.学生创新能力是促进和扩大社会就业的发展战略。当下,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存在着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以及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条件和要求呈现新的趋势,更多地倚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经验,所以,高校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有效解决就业矛盾的关键。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种可持续的就业支持决策,对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再分配和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应用性创新型本科高职院校学生依托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组织体系。应建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处室)落实,有关专家(教师)及相关部门人员参与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小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负责活动项目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研讨交流活动,部署与调整阶段性的工作内容,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任务的完成。[4]

2.实行科学奖励机制。根据学生获得的竞赛成绩和科研成果出台多层次多范围的奖励补助政策和创新学分管理制度,按照一定标准开通免修相关专业课程的通道,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参与创新活动的浓厚环境氛围,同时配套相应的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将教师的指导工作量直接与职称晋升、考核评价等方面挂钩,采取综合评价方式表彰优秀指导教师,通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品质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宜学、乐学的外部环境。

3.搭建创新能力平台。(1)以社会实践为重点,培育创新能力。一是利用学校空间资源,发展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实践;二是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创新教育实习基地,增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摄取更多的价值信息和创新理念;三是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备的素质品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研究视野,为学生走向社会更好地发挥创新才能奠定了基础。(2)以项目竞赛为示范,强化创新能力。组织构建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四级项目竞赛,包括专业技能类、课外学术类、创业规划类、文化艺术类和体育竞技类。竞赛活动是检验教学成效的具体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学生竞赛成绩的获得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教师队伍密不可分,教师在竞赛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师傅”角色,在竞赛指导教师配备上需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根据不同项目的竞赛内容安排相应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参与指导。通过举办和参加竞赛活动带动学生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以此来挖掘一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3)以学术科研为核心,提升创新能力。大学生科研成果是知识积累并转换应用的探索性创新型的科技产物,其成果类别主要体现在发明专利、课题研究(新苗人才计划)、论文发表、学术著作和报告研究等方面。实践证明,在学生科研领域想取得成果落地,必须有教师的精心指导,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自身的科研小项目,把学生带入创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促使学生从以指导教师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转变为以自我个性发展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同时需要有计划地对科技创新进行培育,使科研成为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取得成果的机会,根据科研类别组织开展培育工程和攀登工程的创新人才组织建设,切实帮助大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5]

[1]夏季亭,贾东荣,肖俊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英才高职论坛,2008,(3).

[2]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3]刘锐.教育联盟:12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理论界,2005,(9).

[4]刘三宝.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5]陶丽,孙双霞.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G710

A

1674-9324(2014)35-0051-02

李斌(1985-),男,浙江嘉兴,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应用性第二课堂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第二课堂
TD-LTE无线通信系统在核电应用性探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重视学校结核病暴发的应用性研究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