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匹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ICAM-1表达的影响

2014-08-30万汉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匹伐他汀神经功能脑梗死

王 娜, 万汉英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湖北 鄂州, 4360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些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因此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较多研究证实,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持续性升高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2]。而在缺血再灌注病理损害期间,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白细胞黏附、浸润等病理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可直接损害脑实质组织,使脑组织内大量神经元出现凋亡。本研究拟观察匹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清ICAM-1表达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治疗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均确诊[3], 已除外伴随有明显意识障碍、颅内严重感染及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根据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7例)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2±7.5)岁,病程1~6 d; 观察组(n=48例)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4±8.2)岁,病程2~7 d。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水平、降低颅内压力、保护脑组织细胞、维持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等常规支持方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20 mg辛伐他汀片治疗, 1次/d; 观察组则加用2 mg匹伐他汀片口服治疗,1次/d。2组疗程均为14 d。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抽取空腹肘部血液5 mL, 采用LBY-N6型号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ICAM-1表达水平。

1.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相关文献标准对2组临床疗效予以评估[4], 基本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幅度为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前明显减少,幅度为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有所减少,幅度为18%~45%; 无变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仅轻微减少,幅度≤17%; 恶化: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出现明显减少,且增加幅度≥18%。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和处理, 2组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组血液流变学及血清ICAM-1表达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4%, 对照组为72.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清ICAM-1表达比较

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清ICAM-1表达均明显改善(P<0.05), 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清ICAM-1表达比较

3 讨 论

脑缺血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和众多靶点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果,而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组织损伤发病机制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5]。白细胞大量产生可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改变,白细胞活化后可合成和释放有害氧自由基分子和蛋白水解酶,进而严重损伤局部脏器组织,此外还可合成和释放较多炎性介质因子,从而诱导更多白细胞进入组织,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过程[6]。ICAM-1则在此过程中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7], 进而在白细胞浸润和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生理学作用[8]。正常情况时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水平较低,脑组织严重缺血而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诱导其表达水平显著性升高,进而加剧脑组织缺血的损伤严重程度[9-10]。

匹伐他汀是新研制而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生理学功能而发挥调节血脂表达水平的药理作用。相关研究证实,匹伐他汀与其他类型他汀类药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主要分布在肝脏组织内,多数经CYP2C9途径进行生理代谢且不会对CYP2C9生理学活性造成影响,故极少出现严重代谢方面的不良反应[11]。临床研究[12]已证实,匹伐他汀与其他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明显的降血脂药理作用,还可有效缓解炎性反应严重程度,保持粥样斑块的稳定性,能显著改善血管内皮生理功能等效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由于药物治疗剂量较低,故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不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血肌酐表达水平升高等异常现象[13], 尤其适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清ICAM-1表达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由此可知,匹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辛伐他汀,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降低血清ICAM-1表达水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郭春宣, 陈伟荣, 高元杰, 等. 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的IL-1、CRP和ICAM-1表达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7): 1270.

[2]李爱云. 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J]. 中国医药研究, 2007, 16(5): 367.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

[4]吴云虎, 任丁, 黄建民.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IL-1β及ICAM-1水平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11): 1509.

[5]祝美珍, 肖健, 肖艳芬, 等. 清热化瘀Ⅱ号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全血ICAM-1、CD62P表达的影响[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28(4): 546.

[6]Orion D, Schwammenthal Y, Reshef T. Interleukin-6 and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n acute brain ischaemia[J]. Eur J Neurol, 2008, 15(4): 323.

[7]耿玉荣, 张惠丽, 董艳, 等. ICAM-1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22): 4373.

[8]李浩, 刘开祥, 俸军林. 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改变及其意义[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3): 165.

[9]谢靖, 古丽松, 耿玉荣,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E-selection、ICAM-1、vWF的表达及临床研究[J]. 当代医学, 2011, 17(4): 32.

[10]Rallidis L S, Zolindaki M G, Vikelis M. Elevated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short-term prognosis in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J]. Int J Cardiol, 2009, 132(2): 216.

[11]Kajinami K, Mabuchi H, Saito Y, et al. NK-104: a novel synthetic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J].Expert Opin Invest Drugs, 2000, 9(11): 2653.

[12]于薇, 彭应心, 曹东平, 等. 匹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 疑难病杂志, 2009, 8(9): 529.

[13]Park S, Kang H J, Rim S J, et al. A randomized, open-labe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itavastatin compared with simvastatin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J]. Clin Ther, 2005, 27(7): 1074.

猜你喜欢

匹伐他汀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匹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与安全性
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匹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