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椎弓峡部裂的应用价值

2014-08-30肖振芹李政军刘海龙张瑞英王建双

河北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峡部腰腿痛后处理

肖振芹 李政军 刘海龙 张瑞英 王建双

·临床研究·

64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技术对椎弓峡部裂的应用价值

肖振芹 李政军 刘海龙 张瑞英 王建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椎弓峡部裂

椎弓峡部裂(spondyloschisis,SS)临床并不少见,患者常以腰腿痛症状就诊而拟诊为椎间盘突出。传统X线斜位片可发现病变,常规椎体横轴位CT扫描可确诊大部分病变[1,2],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使病变的显示更为准确、直观[3-5]。常规椎间盘扫描往往不能包括峡部裂层面,易造成峡部裂的漏诊。如何对此类患者进行有效的检查,做到既能诊断椎间盘病变,又不遗漏椎弓峡部裂,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大的意义。本文对因腰腿痛而行常规椎间盘扫描的患者改变扫描方式,再结合图像后处理,探讨临床对腰腿痛患者的CT检查技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0例腰腿痛患者行腰椎间盘扫描,男186例,女94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5岁;主要症状包括:下腰部疼痛,腰痛合并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并沉重感,间歇性跛行,少数有外伤史。

1.2 CT扫描及重建技术 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腰1~骶1椎间盘,层厚及间隔均为4.8 mm,腰1~4椎间盘扫描范围仅限于椎间盘,对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增加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对发现的23例椎弓峡部裂的12例再行腰4~骶1椎体螺旋扫描,层厚5 mm,螺距1.2,准直器宽度为64 mm×0.6 mm。原始数据传至LEONARDO工作站行后处理。重建层厚0.6 mm,间隔0.3 mm。多平面重建采用椎弓根层面,沿椎弓长轴方向及正中矢状面方向。

2 结果

2.1 峡部裂的显示 280例患者中发现椎弓峡部裂23例,占8.2%,均在椎间盘轴位扫描中显示峡部裂。22例为双侧,1例为单侧,腰4椎体3例,占13.0%,腰5椎体20例,占87.0%。12例腰4~骶1椎体斜矢状面MPR重建图像全部显示峡部裂,沿正中矢状面重建图像显示8例伴有椎体不同程度滑脱,结合CT定位图共显示滑脱17例,占73.9%(图1),根据Meyerding氏分级法,Ⅰ°滑脱12例,占70.6%,Ⅱ°滑脱4例,占23.5%,Ⅲ°滑脱1例,占5.9%,6例无滑脱。

2.2 椎弓峡部裂的CT表现 椎间盘轴位扫描表现为双侧椎弓峡部骨质不连续,低密度带出现在椎弓根下缘层面,宽度为2~10 mm(图2)。椎体螺旋扫描,重建图像可显示椎弓峡部裂的典型表现-猎狗项圈征(scotty dog sign),该征象较单纯X线斜位片显示更加准确。见图3、4。

2.3 其他表现 (1)椎管改变,20例有椎管前后径增大,12例因黄韧带肥厚引起椎管左右径变窄。(2)9例有侧隐窝狭窄,由骨断裂处软组织增生或骨块向前突入及小关节增生所致。(3)14例出现双边征,表现为向前滑脱的椎体与下一椎体后上缘出现在同一扫描层面上(图5)。(4)椎间盘突出、膨出、真空变性14例。(5)椎小关节退行性变13例,椎小关节增生、真空变性,关节间隙狭窄。(6)双小关节征10例,椎小关节与断裂的峡部显示在同一层面(图6)。

图1 沿正中矢状面MPR重建示第5腰椎向前滑脱

图2 轴位扫描双侧椎弓峡部骨质不连续,可见低密度裂隙(箭头)

3 讨论

3.1 椎弓峡部裂的基本概念 椎弓峡部裂是指腰椎一侧或两侧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峡部骨质缺损、不连续,亦称椎弓崩裂或峡部不连,多发生于腰4~5椎体,其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目前普遍认为是先天性构造缺陷和后天性损伤的综合因素所导致。运动员,尤其是举重和体操运动员,该病的发生率较高[5],本组病例中有1例为舞蹈演员,可能由于长期练功造成峡部应力性损伤所致。由于峡部不连的裂隙是由纤维组织连接,造成其椎体的稳定性差,易发生滑脱,本组病例中椎体滑脱的发生率为73.9%。

图3 平行于椎弓长轴的峡部MPR重建,可清晰显示峡部裂

图4 矢状位呈典型的“猎狗项圈征”

图5 滑脱椎体与下一椎体后上缘在同一平面显示,呈双边征

图6 双小关节征,前方为椎小关节,后方为断裂的峡部(箭头)

3.2 腰椎峡部裂的CT扫描技术 椎弓峡部裂的病理解剖标本证实[6],峡部裂通常发生在椎弓根下2~9 mm范围,因此对腰腿痛的患者单纯扫描椎间盘将漏诊大部分的椎弓峡部病变。Groogan等[7]认为必须在椎间盘平面上10~15 mm的范围扫描才能显示峡部裂。包括椎弓根平面的椎体的CT横轴位扫描及CT反角度扫描尽管也能很好的显示峡部裂[8],但这两种扫描方式均是针对临床已经疑为峡部裂的扫描。在临床骨科门诊中,大量患者主要以腰腿痛就诊,临床医生多初诊腰椎间盘突出而行腰椎间盘CT检查,因为绝大部分的峡部裂发生于腰4~5椎体,因此本研究将常规椎间盘扫描技术加以改良,将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增加扫描范围,包括椎弓根层面,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分别观察,这样既可诊断椎间盘病变,同时可以在这些腰腿痛患者中发现椎弓峡部裂。本研究在因腰腿痛而行椎间盘扫描的患者中发现椎弓峡部裂23例,占8.2%,可能为以往诊断多依靠腰椎斜位片,而多层螺旋CT能发现更多的峡部裂有关。对横轴位扫描初诊峡部裂的患者再采用椎体螺旋扫描方式,做平行于椎弓长轴的多平面(MPR)重建和正中矢状面重建,可显示峡部断裂处骨赘增生、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的程度及椎体的滑脱程度,使临床医生在椎弓峡部裂的术前了解更加可靠和详尽的细节,使这部分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3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诊断椎弓峡部裂的作用 多层螺旋CT的容积扫描提供了高质量的容积数据,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可进行各种图像重建模式,弥补了横断面图像的局限性。以往研究对椎弓峡部裂的多层螺旋CT扫描,大多采用了多种图像后处理模式,包括二维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三维的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再现(VR)等,以不同方式显示峡部裂,取得了很好效果。本研究采用单纯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沿椎弓长轴做垂直于峡部裂隙的重建,较平片更易显示“猎狗项圈征”,并可同时显示椎间盘病变、椎体及小关节退变、椎管狭窄等。正中矢状面MPR重建可显示椎体滑脱的程度,以上信息均为临床医师术前需详细了解的峡部断端的详细解剖形态,图像较轴位扫描显示的峡部裂更直观清晰。值得提出的是本研究采用的图像重建方法简单易操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后处理,并明确诊断,完全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总之,本研究对临床做常规腰椎间盘扫描患者行腰4~骶1椎间盘增加扫描范围,既能显示椎间盘的情况,又可发现易漏诊的不伴滑脱的峡部裂,同时能综合评价峡部裂形态及椎间盘退变、脊柱滑脱、椎管狭窄等继发改变,可为临床提供足够的诊疗依据。

1 于朝阳,翟淼,张本超.腰椎峡部裂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820-821.

2 孙益芳.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CT分析.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33-34.

3 毛锡金,陈亮,杨青霖,等.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391-1394.

4 王强,施晓平.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57-58.

5 葛湛,何学军,陈红辉.螺旋CT三维重建对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437-439.

6 Robertson PA,Sherwood MJ,Hadlow AT.Lumbosacral dislocation injuries: management and outcomes.J Spinal Disord Tech,2005,18:232-237.

7 Groogan JP,Hemminghytt S,Williams AL.Spondylolysis studi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Raology,1982,145:737.

8 Standaert CJ,Herring SA,Halpern B,et al.Spondylolysis.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00,11:785-803.

10.3969/j.issn.1002-7386.2014.03.033

050800 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CT室

R 814.42

A

1002-7386(2014)03-0397-02

2013-08-19)

猜你喜欢

峡部腰腿痛后处理
针刺结合艾灸仪治疗寒湿腰腿痛的临床观察
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效果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单根双根管牙根管峡部形态特点及发生的显微解剖研究
峡部植骨修复运动节段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研究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颈肩腰腿痛独特蜂疗 创造外敷治愈前列腺
SPECT/CT融合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增益价值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