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实证研究

2014-08-22宋之帅尚广海

关键词:适应能力维度心理

宋之帅 尚广海 冯 兰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9)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实证研究

宋之帅 尚广海 冯 兰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9)

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成为影响其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困难,表现为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缺失、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不匹配、自卑感和社会恐惧感增强、个性缺陷和心理问题突出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可以减轻就业压力。因而要从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维度,探索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 就业压力; 社会适应能力; 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是大学生在完成高等教育后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放飞理想实现自我的过程。伴随着就业市场的日渐饱和、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以及用人单位人才选拔的日趋严格,曾经被喻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拥有的“稀缺性”优势正被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和竞争所代替。加之社会转型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在大学校园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往往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心理,显现出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

李卫平在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并指出就业压力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具体方面及原因。[1]江巧瑜、许能锋、曹建平等探索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适应状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相对主观适应而言, 客观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显著。[2]戴斌荣则通过研究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存在诸多的先天不足,继而提出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3]以往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侧重于构成要素、现状调研、原因分析等,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关系及其预测性研究并不多见。

本研究以大学生就业压力背景下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研究主题,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运用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多维度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状况,从而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以期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扰,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正视就业中遇到的压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为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假设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在安徽省内高校中选取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新华学院6所高校的全日制统招毕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之间可能有的差异,以学生的性别、类别和科别选取一定的数量被试(如表1)。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和《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法,取样时尽量注意被试的代表性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均衡性和适当性。[4][5]其中,《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中,大学生对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及其其他压力等进行重要性排序,得出大学生当前面临的主要压力。之后通过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调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由学习适应、未来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和人际适应5个因素组成。我们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0份,回收率88.3%,运用数据软件SPSS19.0对两次调查问卷对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表1 调查对象的类别比例

2.研究假设

为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提出如下假设: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对就业压力具有预测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可以减轻就业压力。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压力的一般情况

调查显示,在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及其他压力中,就业压力重要性的排名为第一位。[6]并且,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般状况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由表2可得,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均值为3.18,标准差为0.382。由于本研究中问卷计分方法为5点计分法,所以该分值说明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大学生在步人社会后,有的因为环境差异、任务要求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复杂等,产生心理落差进而产生对自己人格和工作能力的质疑;有的因为遭受挫折或不被重视而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有的因为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而在工作中表现出急躁、自私甚至狂妄的情绪。具体表现为:

1.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缺失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36.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毕业面临着前期投入的结束,收获的开始。而对于如何去尽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则想得很少,甚至从来不想。54.3%的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更加在意的是薪酬的高低,而不谈自己付出得多少。缺乏韬光养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心理准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初涉职场的收入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一些毕业生选择反复跳槽。在后期的追踪访谈调查中,部分大学生会因多次岗位不满意而消极避世,甚至沉沦堕落。

2.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不匹配

大学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缺少必要的实践能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在学校接受的书本知识到就业岗位上没有得到直接运用,片面低估了岗位要求与自身能力的差距,使这些刚刚进入职场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如自身能力不足、角色转换慢、心理承受力差、人际交往受阻等。其中由于工作中各种能力需求,67.6%的大学生认为自身能力缺乏,对于所在岗位的工作要求感到吃力;并且有47.9%大学生反应很难适应现有的角色等。

3.自卑感和社会恐惧感增强

在校大学生虽然一度被誉为“天之骄子”,但实际上内心却非常单纯和脆弱。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能力,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没有信心,感到恐惧,无从回答,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有的毕业后选择一种逃避社会的心态,宁可专门复习考研而延迟就业,这既是社会适应严重缺失的表现,又是社会适应的巨大屏障。57.2%的大学毕业生称一想到要离开校园走向工作岗位就会紧张和恐惧;而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访谈了解到,平均每年有49.7%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

4.个性缺陷和心理问题突出

大学生从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涉世不深,思想观念不成熟,经历磨炼不够,心理预期与现实存在差距,对情感纠纷、环境变化、工作生活压力调节能力不够,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环境,表现出个性方面的缺陷:有的自负自傲、目空一切;有的害怕竞争、选择逃避;有的不堪压力,消极避世。这些缺陷的症结在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确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导致社会适应困难。统计显示,43.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36.1%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表现急躁,29.4%则会自暴自弃,只有24.5%的大学生会冷静看待及处理问题。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

表3 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由表3可以得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均值为2.98,标准差为0.405,说明高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等水平。在社会适应能力各个维度中,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均值为3.50)和未来适应能力(均值为3.50)相对较强,心理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人际适应能力得分则较低,只有2.40、2.50、2.90。进一步分析,高校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大学教育中更多的注重知识的学习,而能力的培养稍显不足,其中对于心理适应能力方面的教育更为欠缺。同时,相对单一、顺利的校园生活历程使有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对于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难以适应,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环境适应及人际能力相对较弱。

(三)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关联

1.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关分析

为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

表4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各维度相关分析表

**.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由表4可以得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5(P=0.000<0.01),两者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学习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相关系数为-0.419,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心理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相关系数为-0.734,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具体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学习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的相关性较人际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未来适应能力强。学习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相关性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求职渠道主要是通过校园招聘,而成绩则是招聘过程中一份重要证明材料。在短暂的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可能就体现在四年的成绩单上。这样来看,就业压力可能会在学习适应能力强、能展现出好成绩的学生和那些学习适应能力一般的学生之间有所不同。而心理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强相关的原因不言而喻,心理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会很好地面对及化解压力,而不会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同样,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心理适应能力强的学生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就业。所以说,心理适应能力强弱与否会影响就业压力的感知。

2.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即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可以对就业压力进行预测,本文以就业压力为因变量,以社会适应能力的五个维度为自变量,对就业压力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5和表6:

表5 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回归分析模型拟合表

a.预测变量: (常量), 学习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 人际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未来适应能力

由表5可以看出,将高校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人际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未来适应能力为自变量预测就业压力时,R方为80.9%,说明该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良好,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就业压力数据变化的80.9%。

表6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回归分析表

因变量: 就业压力

由表6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回归模型简单表达式为:就业压力=3.24-0.365*学习适应能力-0.127*心理适应能力-0.110*环境适应能力-0.096*人际适应能力-0.090*未来适应能力。

学习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365(t=-24.720,P=0.000<0.05),即在解释变异量为80.9%的前提下,回归方程中学习适应能力每提升一个单位将会使就业压力下降0.365个单位;心理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127(t=-8.864,P=0.000<0.05),回归方程中心理适应能力每提升一个单位将会使就业压力下降0.127个单位;环境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110(t=-7.974,P=0.000<0.05),回归方程中环境适应能力每提升一个单位将会使就业压力下降0.110个单位。

具体分析,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社会适应能力的五个维度都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学习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较社会适应能力的其他维度的系数绝对值大。也就是说,相同幅度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心理适应能力的改变对就业压力影响较大。

由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压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可以减轻其就业压力;社会适应能力的五个维度的变化都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学习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对就业压力的影响程度较大。故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帮助减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最好从教学及心理辅导方面着手。

四、对策建议

首先,要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学科体系结构,又要符合市场需求,既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又要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在教学方法上,既要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又不能忽视学生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因素。高校教师要选用适合大学生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材,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其次,要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融入信仰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生价值拷问、社会现象迷惑、应对心理失衡等心理适应能力的问题,既是大学教育单一化导致的结果,也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缺失的后果。目前安徽省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职业认知和技能指导层面。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只凭借在校学习的职业认知和技能指导,这显然无法满足竞争激烈的市场要求。由此产生的心理不适应将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信仰教育在大学生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大一阶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和职业理想,可融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生活信仰、职业信仰的引导; 大二、大三阶段完成个人与职业环境的评估、制定职业目标和计划,加强大学生对个人和社会的认知;大四主要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可融入择业心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信仰教育。[7]此外,加强心理辅导机构设施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帮助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手段之一。

再次,要加强实践锻炼,营造和谐文化,着力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 。高校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环境适应的育人情境,首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实践教学,将学生的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要根据市场需求,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其次要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应大力扶持和正确引导各种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体会到竞争和分工合作,同时可以参与人际交往的锻炼,为将来适应社会环境打好基础。

复次,要增强协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着力提高大学生人际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是学生参与社会行为的基本活动之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未来工作中,大学生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力差,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往往只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而忽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高校通过设计社会实践、企业见习、创业大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体类、竞争类的项目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团体竞争与合作,促进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要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注意方式方法,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宽容与忍让,学会与人合作,进而提升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注释:

[1] 李卫平:《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中国人才》2012年第2期。

[2] 江巧瑜、许能锋、曹建平:《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0年第1期。

[3] 戴斌荣:《农村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育评论》2013年第1期。

[4] 陈宇红:《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年。

[6] 陈 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研究——基于南京五所高校调查问卷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5期。

[7] 郭秀兰:《信仰心态:产生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深层次因素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责任编辑:余言]

2014-05-09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AHSK11-12D249); 合肥工业大学基金项目“工科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与培养研究”(2013HGXJ0747)。

宋之帅, 男, 山东滨州人,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 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尚广海, 男, 安徽合肥人, 合肥工业大学讲师, 博士研究生; 冯 兰, 女, 河南信阳人,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G641

A

1002-3321(2014)05-0080-05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维度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心理感受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人生三维度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