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艺术呈现

2014-08-22郑小丹吴国良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观照天人合一山水画

郑小丹,吴国良

(山东理工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一、“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安定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于这个概念,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首先,它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它表明了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最后,它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精神性和表现性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天人合一”观念铸造了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质,这一观念也贯穿着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观念,对于促进中国绘画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画家轻视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摹仿,把自然山水人格化,追求主客相融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更能体现这一点。中国画家与西方画家对大自然的表现方法不同,中国传统山水画不是对现实中的大自然客观的描绘,而是通过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以主客相融的状态去认识大自然,加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使大自然拟人化,把美丽的自然与画家的感受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感受。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则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画家对大自然是移步换景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在创作时,运用俯仰远近的方式对自然描绘,使绘画超越了对客观物象表象的描摹,充分显示出主体的内在精神,因而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和美感。

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遵循散点透视、墨分五彩、计白当黑等法则,画家摆脱自然主义的束缚,在人与自然的观照中感悟其中的真谛,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一种乐观平和的心境,从而创作出高于生活的绘画作品。

中国的山水画就是用笔墨表现天地、时空的浑然合一,向人们传递“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然是一切生命之源,人的生命和自然界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山水画所描绘的对象自然山川、田原景色等,都体现出了大自然的神韵和宇宙的律动。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艺术。

二、“天人合一”观念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

“天人合一”观念把人和天地自然万物看做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画家在观照万物时,不仅要简单地观看,同时也要远近取与和仰观俯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也有论述,“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这种审美观照范式的确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和精神。古人讲“山行步步移,山行面面观”,要了解山的构造,就要多角度观察,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是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盎然的生命,天地万物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表现生命精神也是中国画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画家对生命的观照,也表现在这种全方位的体察和对生命律动的体验之中。在“天人合一”观念的作用下,山水画形成了这种宏观把握、全方位观照的方式。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自然有它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题材通俗易懂,然而山水画在精神境界上描绘的并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山水树木等,更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唐宋以来,山水画的题材在传统儒、道思想的基础上,融合禅宗观念,构建起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画家眼中的山水成为了“人化的自然”,画家通过这种被赋予了生命的“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气节,这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托物言志”、“融情于景”。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取材上有别于西方的山水画,多以写生为主,作者将景色默记于心,在创作时不在于写形,而是注重达意抒情,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作品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作者对人生态度的表达,对人生追求的体现,是作者与观者的心灵沟通。这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取材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的。

图1 王维《辋川图》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艺术表现中特别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呈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意境就是达意抒情的体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指的是通过笔墨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也指画家对神韵、神似、情趣等方面的追求。达意则是通过表达主体的内在感情和精神寄托,达到借物或借景抒情的目的。因此,意境的创造需要画家以饱满的感情进入主客交融的状态,寄情于物,寓意于景,并对客观物象进行概括、加工,使其成为主客体的精神体现。如王维的山水画,常把他的理想寄托于画中,使之具有一种空灵静谧的气质。王维晚年所作的《辋川图》(图1),画面中群山环抱,树林掩映,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体现了自然与人性的复归,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图中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又如倪瓒的山水画,他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在其所作的《渔庄秋霁图》(图2)中,以浓厚的水墨描画雨后清新的枯林景致,画面中疏树五六株,水面空阔,山峦平远。笔墨干枯,简练,意境荒寒,气韵深远。画面中不仅创造了一种淡泊清新、高远萧疏的意境,更在萧条与凄凉中显示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饱含了画家复杂的心绪,是画家内心追求的写照。

图2 倪瓒《渔庄秋霁图》

笔墨是山水画中意境表现的关键。山水画中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内涵是人如其画,画如其人,画家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就要借助笔墨这一方式进行描写和表达。王维在《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通过水墨的浓淡渲染,采用“破墨“新技法,用黑白二色来表现意念中所禅悟的佛性,表现出了山水画气韵高清的意境。王维用“破墨”技法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的流露,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画家以主客相融的状态进行创作,把自然人格化,感受自然的神韵风采,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受这种感情的支配,画家在画面表达上不以具体的空间形态为追求,而是从思想上融入自然之中,用心灵去体会自然万物,使心灵与自然妙然契合,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景象,这样作者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意境的创造之中,使画面更富有诗情画意。

三、“天人合一”观念在当代山水画中的体现

汉唐时期是中华民族自尊心最为强大的时期,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印度的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经过艺术家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很快变成了更具中国特点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而在当今社会,华夏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轻薄浮躁的流行文化渐渐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旋律。但也应看到在一些传统书画艺术家的影响下,在大量西方风景画式的山水画的反思下,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重新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绘画的“转型”时期,许多画家开始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发展之路,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对文化的领悟。但是这种发展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除了努力研习中国传统书画的技巧,继承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对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也就赋有当代意义。

图3 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

如今的山水画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当代画家也应该从题材、构图、意境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也要注重表达时代精神,注重弘扬“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体现中国画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承。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我们必须在对文化的冲击中保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因此,自觉保护数千年传承不衰的中国古老文化,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如今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推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紧跟时代步伐,在新时代展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风貌。山水画家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绘画题材和笔墨表现方面不断地融入新时代的特征。比起传统题材的自然山水,当代山水画更倾向于城市山水、庭院山水等题材。如中国画中具有代表性的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岭南画派、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等,他们的作品都源于当地的地域面貌、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等。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代的山水画作品中,作者大胆改革创新,着眼于表现当下人民的生活,作品体现出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反映出了艺术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的作品打开了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的先河。他的代表作《江山如此多娇》(图3),图中同时出现了太阳和白雪、东西南北的地域,季节也跨越了春夏秋冬,概括了祖国的壮美江山。整幅画面意境深远壮阔,表现出新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体现了新时代的气息。这既是时代赋予了画家的历史情感,画家深入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命,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也是几千年来东方人所追寻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念的完美表现。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文化多元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本民族文化带来冲击,但是也为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供了条件。中国当代山水画总的来说还是应该继承优良文化传统,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正视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发扬光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展现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的客观需要。

结语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这两个哲学观念分别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们的相异是全部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中西绘画也由于这两个哲学观念的不同,绘画的空间艺术表现形式差异很大。中国绘画表现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表现为焦点透视;中国绘画注重写意,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中国绘画虚实相生,虚重于实,西方绘画则相反,轻虚重实。东西方绘画各有特点,而近代西方画家从东方绘画中得到启示,西方画家在创作中意识到的画境,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表达的“天人合一”。中国画的笔墨之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表现,在世界艺术界里,我们必须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艺术的民族性,才能使艺术具有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在多姿多彩的艺术世自身的独特价值。只有正确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审代价值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中国当代绘画作品。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有旺盛的美价值和时生命力,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胸怀。艺术家在创作中既要体现中出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又要反映出当代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在艺术实践中更深刻地领会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从而更坚定地做自己的艺术追求。

[1]朱大渭.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俞建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0.

[4]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刘默.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观照天人合一山水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创作札记: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