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彭俐侬精神 弘扬“彭派”艺术

2014-08-22左大玢

艺海 2014年8期
关键词:湘剧高腔艺术

左大玢

湘剧有没有“流派”艺术?我的恩师彭俐侬,在她4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就创造了质朴端庄的“彭派”艺术,不仅为省内业内外人士所认同,在全国亦有相当的知名度。

彭老师的演唱水平很高,她有一幅得天独厚的嗓子,无论高腔、弹腔,出自她口,音质醇厚,音色清新,既朴实无华,却又十分动听。如《琵琶上路》中,“赵氏女,离故乡”一段近60句的【清江引】放流,在无伴奏情况下,她把唱和板式结合,一气呵成,每一个字都很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际,牵动人心,真是声情并茂。每次唱完观众都报以满堂彩。在赵五娘临别时,她向张大翁说:“有一日蔡伯喈回乡党,大翁叔要打……”,她用特殊音调,将这个“打”字含有的怨、恨、爱三种复杂的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让我感受到这个“打”字,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对丈夫的一种深沉的爱,这是多么难得的创造。在赵五娘描画公婆遗容时,一曲【三仙桥】的起句“提笔未画泪先流”,唱得凄婉、苍凉、悲怨,让观众流下了眼泪,她演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赵五娘,她就是赵五娘啊!这是彭老师用声腔塑造人物的范例。

彭老师很注重演唱技巧。湘剧旦行唱高腔一般都是大嗓子,她却把大小嗓结合起来,在中音区予以发挥。如《回书》中二娘所唱“老爷休流泪,我儿免悲啼”;《抢伞》中王瑞兰唱“他的心意我能解”都在中音区进行。

在五十年代,她是省湘剧院的担纲旦角,戏多,演出任务繁重,没有得到休息,嗓子出现疲劳。彭老师就运用“偷腔”、“停顿音”等技巧,不但没影响戏演唱质量,反而增加了“彭派”的演唱色彩,突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彭老师传统底子深厚,但从不墨守成规。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不论是传统戏、现代戏,她就开始了声腔的改革。如弹腔《断桥》的核心唱段“许郎夫你莫跪休要怕……”她认为这是白娘子与许仙这一特殊人物关系的转折点,她要在断桥重逢时捅破“人妖之间”这张纸,这需要极大的决心,要唱出爱、怨、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她在父亲名琴师彭菊老的帮助下,创造了湘剧弹腔的新板式【正南路三眼】,为省戏曲音乐界所承认,很快流传开来。又如《柜中缘》玉莲的唱的【四平调】,她为了表现这青春少女对爱情生活的憧憬,将一些生动的民间小调的弦律,糅进四平调,真是水乳交融,唱出了玉莲这一人物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动人形象。

彭老师敢于用古老的高腔表现现代生活。60年代初移植歌剧《春雷》,她扮演青年革命者潘亚雄,在发动农民时有“大风大浪起来了”的唱段,她以【新水令】曲牌为基调,巧妙地吸收歌剧的某些弦律,经她唱出来是地道的高腔,其气势力之磅礴,情感之浓烈,在场的演员和观众,莫不受到彭老师演唱艺术的魅力而激动起来。又如《菊花》剧中,女主人公菊花有“芙蓉江水白浪翻”唱段,她用弹腔【反南路】加以革新,唱出了当时形势紧张的情景。“大雨之后有晴天”的尾腔,又显示了菊花的不屈不挠的悲壮意志。一般说【反南路】是比较悲情的,但在彭老师的演唱中,却揭示了女主人公前后两种不同的情感,确实令我佩服。她演《江姐·刑审》一场,这正是革命者高扬斗志,怒斥反动派的时候,彭老师唱的却是比较柔性的曲牌【懒画眉】,但她唱来却是柔中有刚,把江姐面对酷刑的革命素養,无畏精神,表现得极有深度。她创造的新腔,在《生死牌》、《山花颂》、《园丁之歌》等剧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彭老师对于吐字、念白也非常讲究。她能在道白中体现人物的身份和情感。如《抡伞》的雨后晾裙:“晾在哪里呀?”像是自语,实是说给蒋世隆听的,把少女的矜持、娇羞,在这五个字的道白中流露出来,在观众眼前,出现了一种美的意境。

以上,我着重谈了彭老师高超的声腔艺术,她的表演始终坚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这里我只举一个例子,她在《琵琶上路》描画公婆遗容时,一看说“公公画得像,婆婆走了样”,如是她回忆、揣摩婆婆生前倚门盼儿回来的步态、眼神,真是神态毕肖,具有深沉的艺术感染力。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赘述了。

彭老师为人,和她的唱腔风格一样,老实忠厚,从不卖乖弄巧,炫耀自己。她常说:“莫言人对我,要看人对人。”五、六十年代,阶级斗争那根弦蹦得紧,在一些批判会上,她作为名演员、副院长不能不表态,但她发言谨慎,说点事实,从不用恶语伤人。

1979年,我和她一起参加第四次文代会,华国锋主席举行盛大茶话会,欢迎与会代表。按代表团安排座次,她却在湖南代表团区域内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她笑着:“我没座位啊!”这时,广播声响了:“请湖南的彭俐侬代表到64席来。”原来这64席是华主席、胡耀帮、周扬等同志的一席。当周扬同志问华主席:“这是湘剧演员彭俐侬,认识吗?”华主席笑着说:“怎么不认识,老熟人嘛!”彭老师站起来,略略欠身喊了声“华主席”,便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再没说过第二句话。席终,她回到宾馆,大家问她坐到哪去了,她只微微一笑,并不以为这是无尚光荣,加以炫耀,直到我问她才说。由此可见彭老师的低调作风。

彭老师在湘剧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论在艺术上以及如何做人上,留下许多我们学之不尽的丰厚遗产;同时也培养了几代至今活跃在舞台上、为观众认可和赞誉的学生(包括嫡传和再传弟子),延续着湘剧特别是旦行艺术的生命。

我想,创造湘剧“流派”艺术,不仅仅是彭老师一个,其他像徐绍清、杨福鹏、吴淑岩、刘春泉、董武炎等诸位前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代表性剧目。我希望文艺界、新闻界以及教授学者们,能爱护被称为“省剧”的湘剧艺术,为以上艺术家的风格流派,写出理论研究文章来,让他们独特的流派艺术,流芳百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蒋晗玉)

猜你喜欢

湘剧高腔艺术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中小学校湘剧传承的实施现状与建议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