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市场意识,推进文化发展

2014-08-21李峰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院团文艺人才

李峰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快速推进,全国各地文化团体已基本完成体制改革工作,改变了原有事业单位体制为企业化经营体制。作为改革进程中的文化单位,怎样才能顺利的由原来的事业管理方式转变为企业管理方式,怎样把文艺院团在改革后纳入市场运营的轨道,如何在转制之后向市场要效益呢?这是改制后文艺院团的全新课题,因此,转制文化企业只有增强市场意识,注重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及营销策略,才能更好的推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才能实现企业、社会、市场及消费者的共赢。

一、 了解观众心理,找准市场定位

2012年6月14日李长春在“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会议上讲到“舞台艺术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必须植根于观众,植根于市场。任何一种院团体制,如果将舞台与观众和市场隔离开来,不管当初的出发点多么好,结果都必然会事与愿违、走向反面。”这个道理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这样。现在社会流行这样一个词汇——接地气,文艺也该接地气,尤其是目前处于改革进程中的文艺院团更应该接地气,试想一下,任何一个文艺院团如果不了解观众的品味和需求,只是一味的在哪里照搬套用,或以臆想的方式闭门造车,其结果只能是孤芳自赏、曲无人和。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市的一位副市长到一个濒临倒闭的家具企业去调研,到了企业之后,市领导没有直接到办公室和会议室,而是径直来到了生产车间,他看到很多工作人员还是在用半手工的方式在加工电镀管红皮面的折叠椅子,感叹的说道:现在家庭装修都是以欧式、中式、复古、现代、后现代和地中海的风格进行了,你们还生产这种低端产品,还有销路吗?这位市领导的话给了厂领导巨大的启示,于是开始重新布置生产格局,先是更换生产模具及作业平台,然后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学历较高的员工抽调到销售一线,并开发了全新的市场调研部,为企业制定市场需要的家具样板,他们苦心经营了三年之后,硬是把原来即将倒闭的企业转亏为盈。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违反了用户需求和市场规律,就没有生存的空间。我们再回到文艺发展的话题,纵观历史发展进程及发展规律,旧体制的文艺院团已经被种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我们必须要从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出发,与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相适应,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艺术作品面对的是城乡人民的精神层面,只有满足和适应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才是市场需要的产品,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观众心里,了解观众的精神需求,打造适合大众欣赏水准和品味的艺术产品进人市场。当然,在观众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批业务精、能力强、水平高的专业艺术队伍来创作完成能够适应各种需求的艺术产品进入市场,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定位得当,还可以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定位不当或没有定位,那就只能坐以待毙。

二、 深挖优势资源,展现艺术活力

文化企业最直接的市场定位就是艺术产品,作为文化企业主导者,首先要清醒的认识到自身艺术资源的培养与挖掘,如何将企业员工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打造多元化艺术人才;其次,如何提高艺术作品的综合性和延伸性,如何创新思维让原有的艺术作品融入更多的活力。这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文化艺术院团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院校毕业分配来的专业人员,当初,他们带着对艺术的憧憬和追求来到这个梦寐以求的艺术圣殿,目的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身的价值,所以文艺院团的主导核心有责任让这些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追随者看到希望。在有充分经济来源保障的基础上赋予员工更大的希望,创造、创新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来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让员工敢于奢望并看到不一样的自己,让院团的员工在社会拥有足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在深入挖掘自身艺术资源的同时,文化企业还要充分掌握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的进行联姻,发挥艺术整合优势,借力出击,提升艺术产品的看点与卖点,竭力打造艺术精品,把思想开放,用实力说话,让观众评价。

文艺院团走向市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文艺院团要顺应市场、顺应改革,用全新的思维经营企业,不依靠政府扶持,要用自身的产品和实力向市场要效益,市场化运营才是文艺院团增强活力的唯一途径。

三、 建设人才队伍,实现良性循环

在深入挖掘和整合资源的同时,文化企业还应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引进来”,按需求招聘人才,用合理的分配制度留住人才,开发复合型人才,打造多元化人才。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注重文化经营类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营销人才的配额,增强经营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养;其次要“送出去”,按照发展需要,有选择的实施人才再培养计划,改善、提高队伍的整体技术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三要“留住人”,制定合理的奖励与激励机制,打造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的创造和创新思维,把“要我做” 改变为“我要做”的良好局面。

要实现良性循环,首先必须从人才建设和分配制度两方面下手,给员工创造最大的经济保障及收入提升空间。要让员工懂得付出必有回报,创造多大的价值就有多高的收入。这样就会给员工制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其次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制度,要保护那些有思想、肯付出、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员工,在保护他们的同时,也会激发一般员工的参与意识,慢慢的引领他们走向更高的创新领域。

改变政府投入的大锅饭的模式,注重用人才、精品、口碑向市场要效益,制定完善的管理与分配机制,用制度说话、用成绩说话,管理上不分亲疏远近,更不能厚此薄彼,把握平衡,公平公正,给员工一个完全透明的、充满活力的、前景远大的文化发展路径,让员工敢于付出、甘于付出、愿意付出、主动付出,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和发展并举,市场和效益并存。

四、 按需打造产品,注重艺术创新

任何一种产品要想进入市场,就必按照市场的规律去打造,文化产品也不例外。文化产品要想进入市场,也必须做细致的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掌握市场的发展路径。如果你的产品没有看点和笑点,没有观赏性和艺术性,那就不要生产了,因为那和电镀钢管红皮面的椅子没有两样,只能被市场淘汰。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文艺产品首先要做的必须是市场调研,按照人民群众的需求打造产品。我们所面临的观众群体的文化层次与喜好,所在地域的民风民情,时下流行的艺术元素以及投入产出的可行性预案等等都是我们调研的课题。比如,我们要到农村去进行送文化下乡演出,没有可能把一台交响乐摆在田间地头,因为农民朋友更喜欢小品、小戏、小歌、小舞之类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演出;进入剧场演出的艺术产品,如果没有时下流行元素的再创新,如果没有超越电视媒体震撼效果的艺术产品,如果没有整体划一的节目构成和舞台视觉冲击感,如果没有完善的广告宣传及媒体报道,那也只能是无人问津的带妆彩排而已。

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艺术产品的生产理念,提高艺术产品市场经营意识,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用全新的思维创作产品,依托自身优势与社会资源联合打造艺术精品,发挥营销部门与策划机构的特长,采用经纪人进行深度推广,鼓励中介机构参与加盟搞活市场,最后形成属于文化企业自己的品牌效应。

五、 增强市场意识,推进文化发展

曾经的文化事业单位随着改革的进程,已经被历史甩在了后面,前面的路,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和思维进行探索。可喜的是,在文化企业用市场化运营的进程中,我们还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实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及人才状况按照合理的市场运营方式去探索,不断增强市场意识,整合优势资源,加强营销理念及销售渠道,用精品艺术抢占文化市场,用制度管理文化企业,用接地气的艺术产品向市场要效益。甩掉包袱,合理分配,盘活一切可以盘活的现有资源,开发新的文化经营项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打造具有实力的剧目、人才和项目,让文化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艺术的发展一定要遵循其必然的规律,它必须是植根于人民的,必须是受到人民喜欢的艺术产品。艺术的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的规律是相同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只认同于一种制约力量,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力量,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文化产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院团文艺人才
2022年昆曲院团调查报告
人才云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艺范
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