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修之惑

2014-08-18谭江驰

关键词:学分制衔接

谭江驰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施行至今有十年时间了。新课程改革学分制的实施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面临不可忽视的困境,教师亦受困扰,学生更是困惑。本文在分析学分制实施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学分制、选修课应和高考直接挂钩的观点。

【关键词】学分制 选修 困扰 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2-01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 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它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上世纪初从欧美传入我国,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03年3月,在专家学者们历时三年的研究与论证之后,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出台,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学分制的施行,为学校开设多样化课程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也由此有更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学习的空间。

但是,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有些困扰随之而来,直到现在也不能根本解决。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学校之困

普通高中学分制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所有在校学生均需进行必修课的学习,完成相应学分。真正体现学分制内涵的则是选修课程。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结合地方特色和学生兴趣开设相关课程。这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在教学中走特色发展道路,用特色形成风格,以此培养学生更多的求知欲望。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学校不可能大量另外聘请兼职或者专职教师上选修课。为了培养一批高素质有特色的教师,学校必定花费更多的财力和物力,为其提供深造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选修课程要顺应时代变化,上选修课的教师又需要必要的更新。如此,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怎样适应这种变化的节奏?

以上是选修课程正常开展的情况下需思考的问题。但是综观选修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有很多不足之处。

学分制的实施是以小班化教学为前提的。近几年的城镇化建设,大量务工人员定居城镇非农化,使得农村普高面临巨大压力。生源不足,师资流失,学校不得不缩减教学班,而城区学校却在不断扩大班额。以万州区为例,市属重点中学共七所,大部分学校班额都在六、七十人之间,有些学校每班学生多达八、九十人;一般农村高完中人数也在六十人左右。虽然教育部门严令控制班级人数,但学生需要读书,短时间主管部门硬件投入不能到位,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部门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走班和选修,多数学生会选择优秀的教师和热门的教学模块,而教室中的学生已经严重饱和,不能容纳更多的走班学生。学校不能提供更多的场地来开展不同的选修课,如果同时开课,又势必让某些学生的选修课程“撞车”。因此,大班化的教学制约了“走班制”的顺利开展,进而也制约着学分制的施行。如此一来,学校只能用压缩科目的办法来换取教学场地的增加。

再者,课程方案里表现的学分制,应该是如美国式的完全学分制,它应包括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学生自由选修,走班上课,考试评价以等级的形式呈现,只要修够学分便可以提前毕业。然而现在,课程改革的呼声虽然热烈,如山东、江浙一带学校也有成功的例子,但对内陆大部分学校而言,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却主要是通过高考来体现的。(以往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取得高中毕业证的过程,被当做高考环节中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学校在设置选修课程的时候,基本上会选择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的课程,这使得学分制的特点得不到有效展现。加上各类选修课在内容、性质、难度和评价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比如,工科类的选修课难度较大,评价方式只能依靠做题测试;而人文学科的选修课评价开放性要大得多)带来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平衡这种差异,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依据学分获得的难易程度而非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择课程。这样就完全背离了学分制的本意。

二、教师之扰

对教师而言,学分制使得教师需要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选修课的内容要更多关注学生兴趣,教师往往在教学中需要展现更多的知识信息量。如前所述,开设选修课的学校几乎不可能聘专职教师。因此,一线教师一方面承担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另一方面如果课程与高考关系不大,他们也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深化自己的专业特长,而这些专业课程在学生心目中又自认为是很轻松随意的。高三教师为了备战高考不会承担选修课程的教学,所以选修课程基本上由高一高二的教师担当,这样就增加了低年级教师的教学任务。

在评价上,因为教学内容不一样,学校不可能像高考试题一样,用一套规范的试题成绩作为对老师业绩的量化,因此对老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只能看学生的满意度。这种评价方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教师为了得到学生的肯定和喜欢,必定会投其所好,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往往会重与学生的交流而轻学科的知识性。这对教师的职业操守也是一次真正的考量。

三、学生之惑

学分制选修课施行的初衷,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给他们选择的自由。但是,未到高中毕业的学生大多只有十七八岁,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全面,个性的不健全都会影响着他们对选修课的选择能力。不少学生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窄,个人兴趣爱好本来就不多,使得他们在选择选修科目的时候很茫然,最后为了学分而不得不随意选择一科。再加上高考的指挥棒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许多学生便从是否有利于高考或者是否更有利于顺利拿到学分的角度出发选择课程。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直接导致了选课的盲目性。

我们关注学分制,关注选修课,是因为我们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强烈渴望。但是我们还不能乐观地认为一旦实行了学分制, 就实现了素质教育。我国各地经济发展部平衡,教育发展不均衡,很多偏远山区教学资源还很缺乏,因此,即使是实行学分制,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更别说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结山东和江浙一带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分析去年北京市高考改革风向的启示,我认为,以上困扰的根源,皆是因课程改革和高考实行两条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步,而高考改革的止步不前如一只拦路虎,横亘在面前。如果学分制真的能与高考评价相衔接,一切问题便引刃而解。高考不再惟分数,教师不再惟高考,学生不再惟考试,那么兴趣便会成为最好的老师。选修课、走班制让我们踏上了人才培养的破冰之旅。既然冬冰渐融,相信春天就在不远处。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王锡林主编.中国学分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周琼.高中学分制的内涵、模式及实施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

[3]张艳艳.普通高中实行学分制的探索与思考.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分制衔接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关于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
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