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法在中职《唱歌》教材中的灵活运用

2014-08-18冯琦

关键词:歌唱教学唱歌

冯琦

【摘要】本文是以中职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唱歌》教材作为蓝本来研究声乐教学法在其中的运用,以教材中的歌曲为例,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教法的选择与运用上。全文选取课本中的部分音乐作品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声乐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科学的进行歌唱训练,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声乐教学法 歌唱训练 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60-02

对于声乐教学法,国内外声乐歌唱家、教育家及研究学者已涉及了很多著作及理论,在音乐教育领域愈发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以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唱歌》教材作为蓝本来研究声乐教学法在其中的运用,以教材中的歌曲为例,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教法的选择与运用上。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唱作为人们表达言行、传递情感的媒介,歌唱教学正是顺应人类天性这一原理,成为音乐教育理想的途径之一。如何巧妙的把声乐演唱中的难以表达的“意形”理论运用到“象形”的职中音乐课中去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内容。

声乐教学法是研究如何使不同性别、不同生理条件、不同接受能力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学习声乐的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既保留自己天赋的声音特色,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的咬字归韵的技巧和运用声音表现声乐作品内涵,提高其歌唱能力和艺术修养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在本文中所讲到的声乐教学法的运用是结合普通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唱歌》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而言的。下面列举了一些教材中的曲例来论证如何运用声乐教学法中的系统理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指导歌唱教学实践:

一、把教材中的歌唱曲目从简化、多变化来练习发声与气息

“发声与气息”是歌唱要素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唱歌》教材中每首歌曲都有重点强调的练习提示。例如第五单元歌曲《长城谣》,在发声与气息的训练中, 在学生拿到乐谱时可能难以达到谱例中所表明的情绪情感和演唱效果,良好的声音是需要正确的方法和长期的训练发出的,这要求教师先把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技巧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在体会深呼吸的基础上进行发声训练。声乐教学论中,对于呼吸方法有很多介绍,目前被国内外认同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此方法建立在深呼吸的基础上,胸腔自然挺立放松,同时强调呼吸肌肉群和膈肌的积极配合。教学中在介绍这一呼吸方法时可以用“惊讶”、“闻花香”、“打哈欠”等生动语言让学生了解多种呼吸方法,通过用“往门上吹纸巾”、“想象吹热汤”等手段来让学生体会稳定的呼气与气息的控制。进行发声练习时,先在中音区演唱,然后扩展到高音区、低音区;先用元音“u”或加辅音“l”来演唱,这样可以让学生迅速找到头声位置,声音相对集中、放松,以便更好的进入歌唱状态。如歌曲《长城谣》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变形练声曲来训练呼吸与发声:

谱例片段:

变形练习曲:

1.缓吸缓呼 要求:用口鼻深呼吸,口腔打开,平稳的吸气、呼气。

2.缓吸快呼 要求:长音时吸气后保持,短音要“声断气连”。

3.快吸缓呼 要求:快速吸气,将气息保持最后缓慢呼出。

4.快吸快呼 要求:快速吸气后控制气息,运用横膈膜的弹性快呼。

在掌握良好的呼吸与气息运用后,教师就可以尝试逐步加入歌词、声部、表情符号等音乐要素把歌曲演唱完整了。

二、歌唱中共鸣与咬字吐字的有效获得

1.用模仿式、想象法获得共鸣

在演唱歌唱曲目时,共鸣的获得是决定声音质量的重要前提。如果说气息是歌唱的“源泉”,那么共鸣就是歌唱中美好声音的“基石”。声乐教学法中共鸣的获得是以声音的振源体在人身体的内部,它是由器官与喉头之间的声带、假声带与气息协调运用后产生振动而发出的,这种声音叫做“基音”,基音在共鸣腔内引起的共振作用,在歌唱中叫做“共鸣”。在歌唱中,需要胸腔、口咽腔和鼻腔、头腔共鸣的共同作用与相互配合。共鸣腔体运用的越充分,共鸣的获得就会越自如,声音的质量就会越好。

在歌唱课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让学生喜欢歌唱是需要技巧与方法的,要培养他们在兴趣的基础上运用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发生技巧与方法的“小窍门”进行声音的训练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过模仿蜜蜂的嗡嗡声来发展头腔共鸣,想象着一只蜜蜂在上方飞舞徘徊。首先由单音哼鸣开始练习,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找到声音发出的集中点,然后通过循环呼吸来达到声部的交替进行,按照《踏雪寻梅》的主题旋律进行哼唱,由哼唱转为开口唱,这里要求集中点要高于鼻梁的位置进行演唱,由一个声部演唱,然后逐步加入其它声部,最后进行整首歌曲的配合与加工。共鸣的练习是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中获得的,练习时还要注意姿势、呼吸、发声的一些要求才能事半功倍,获得优美而饱满的声音。

2.朗诵式的语言准确咬字与吐字

在歌曲演唱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演唱者表达歌曲内容、抒发情感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吐字”与“咬字”就是要求的是字正腔圆。汉字中每个音节是有声母(字头)和韵母(字腹、字尾)组成的,“吐字”是指按照每个音节的声母准确发音;“咬字”是指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不同的口型要求予以引长吐准,并收声归韵。在歌曲《踏雪寻梅》中,歌词的字数相对较多且密,所以在演唱时个别音容易走形,所以在进行训练时要先引导学生吟诵式的朗读歌词,或集体或个人。朗诵时教师要进行“正音”,对发音不准确或是多音字的出现予以纠正与指导。正确的“吐字”与“咬字”是在歌唱中随着旋律发出的,要把歌词的每个音节保持在同一位置。良好的“吐字”与“咬字”方法是在发一个音节时,首先要咬准字头,字头就是声母,同时气息不要过多或过猛,然后保持在其口型和舌位不变的状态下迅速清晰地唱出辅音,最后归韵收声,在此过程中气息要保持相对稳定。如歌曲《踏雪寻梅》歌词中“雪齐天晴朗,腊梅处处香”的“香”字,在发音时先咬好声母“x”,然后咬住韵母“i”,保持声音位置不变,在此基础上快速过渡到“ang”上。在咬字过程中,韵母的元音“i”尤其重要,它是字音响亮的关键。在处理如《踏雪寻梅》这类词多且密的歌曲时,字音一定要先要“咬好”再进行下一个音节,否则歌词就会含糊不清,发音不正产生歧义。

总而言之,《唱歌》教材的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音乐知识与审美体验。美妙的声音源于对歌唱的热爱与和对生活的体验,本文希望通过笔者的有关论述能够对歌唱教学的方法上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编著.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音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杨立岗等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杨立岗等编著. 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

[4]杨立岗等编著. 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197—198

[5]杨立岗等编著. 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02

[6]朱玲专著. 走进音乐——中国声乐作品欣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00—101

猜你喜欢

歌唱教学唱歌
遇见他们在唱歌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唱歌猪
听,这是四季在“唱歌”
听知了唱歌
让学生快乐歌唱
聆听,让生命如花
新时期歌唱教学三部曲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如何在歌唱中正确运用气息